本报记者 赖自煌 通讯员 李玲玲 陈宜翔
磁灶,因烧制陶瓷而得名,有1000多年的制陶历史。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陶瓷企业飞速发展,磁灶由此成为福建第二个“亿元镇”,被授予“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2002年,以全省首批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为契机,磁灶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以城建提速为推手,以民生提质为动力”的发展“路线图”。磁灶从此走上产城人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当前,磁灶正全力抢抓建设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示范镇、省级商务特色镇等机遇,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工贸并进、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精品区、示范区。
魅力新城的崛起
看磁灶20年变迁
说起磁灶,你会想到哪些词?曾经,这里是“烟囱林立”“浓烟弥漫”“城乡不分”;如今,这里是“产城融合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村级养老试点”……
20年来,磁灶镇党委、政府以“晋江经验”为指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前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三高”(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到“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蜕变;城乡面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实现从污染重镇到宜居城镇的华丽转身;交通、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配套持续完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01
转型升级 多产业联动创新
数说磁灶:2021年,磁灶镇工业总产值612.01亿元,比2002年增长1191.2%;财政总收入9亿元,比2002年增长703.6%。
鼎盛时期,磁灶陶瓷企业遍地开花,占全镇产业比重90%以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建陶业。
建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中国陶瓷重镇”被贴上“污染重镇”的标签。磁灶为此开始重拳治污,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新研发,不断做强做大。
2002年以来,为改变建陶业“一业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磁灶镇实施淘汰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的产业升级战略。一方面鼓励建陶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通过扶优汰劣,增加技改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推动传统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占地6000亩的国字号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引进新业态,通过“腾笼换鸟”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产业格局。
时至今日,磁灶不仅有陶瓷生产企业4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4家,约有生产线165条,年产值444亿元,外墙砖年产4亿平方米以上,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是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还建成产业基地建成区5165亩、拓展区1500亩,吸引入驻企业104家,形成以聚隆、群英为代表的造纸印刷板块,以海峡国际五金机电城、海西家居建材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板块,以顺丰、中通为代表的物流快递板块,以及以361°、特步为代表的品牌工业板块的产业新格局,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0%,成为晋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新旧产业的互融互促,为磁灶践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原动力。”磁灶商会会长吴声团表示,以晋江国际家装建材博览会为例,磁灶多产业联动办展,已连续多年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日前,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核定2021年度省级商务特色镇资金的通知》,新增支持建设省级商务特色镇30个。其中,磁灶镇榜上有名。
“入列省级商贸特色镇创建名单,是磁灶产业转型升级、多产业联动创新的结果。”磁灶镇镇长蔡文卿表示,磁灶将突出以产业支撑带动商贸发展,聚焦专业市场、会展经济、商贸物流、平台经济等领域,借此激发全域商贸经济发展动力,推动实现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引领 城镇面貌焕新颜
02
数说磁灶:镇化率达到65%,比2002年提高50个百分点;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比2002年拓展11.5平方公里。
俯瞰磁灶镇区,四纵五横的区间道路,高楼林立的现代小区;镇区里,大型商场、沿街商贸一派繁荣……这里俨然已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
今年62岁的磁灶居民吴清水是地地道道的“老磁灶”,年轻时工作、生活都在磁灶。说起磁灶这些年来的变化,他很是感慨:“居住环境、城镇配套,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02年以来,借助省级小城镇机构改革、泉州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等试点机遇,磁灶镇明确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确立了“三个一”(一个现代化产业基地、一个商贸物流中心和一个现代化新区)发展定位,在推动产业转型、跃升发展的同时,城镇面貌也开始有了崭新的蜕变。
委托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团队,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优化,明确镇域的功能、产业、交通、空间、生态和开发策略等范畴;实施中心居住区、现代商贸中心、延泽街三大片区改造,新建商品房58.7万平方米;陶东路、火车站连线、印刷基地12条区间道路建成通车……一个个城建项目相继建成,带来了磁灶城镇面貌的改变,也带动了镇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华都、冠超市等商超纷纷入驻,丰富了磁灶的城镇内涵,也改变了磁灶人的生活。
2010年至今,磁灶镇相继获得泉州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考评一等奖5次、二等奖1次,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如果说小城镇建设让群众过上“城市生活”,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则为磁灶百姓就业提供了机会,也吸引越来越多人落户磁灶。
邱女士是泉港人,几年前,在磁灶的陶瓷厂工作20多年的她把家安在了磁灶,如今,她一家三口工作、学习、生活都在这里。“居住环境、城镇配套全都大变样,如今的磁灶适合工作,也适合生活,我很喜欢这里。”看着磁灶越来越好,感受着磁灶的宜居宜业,邱女士很庆幸自己的选择。
03
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结硕果
数说磁灶:培育出国家级、福建省、泉州、晋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1个。其中,大埔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大埔村、东山村、苏垵村获评省级实绩突出村;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泉州、晋江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6个。
小城镇建设,受益的不只是镇区百姓,城乡融合发展的“红利”也惠及乡村。磁灶镇探索实践“产城融合”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辖区各村(社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推动“就地城镇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今,磁灶镇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达2.5亿元。得益于磁灶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村(社区)两委的积极作为,磁灶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
走进磁灶大埔村,宽阔笔直的柏油路、绿树红花环绕的村间绿化、精致舒适的农家别墅、品位高档的商住小区、配套齐全的敬老院和小学、幼儿园,以及购物中心、休闲广场等,仿佛都在述说着,“大埔已不仅是一个村,她已融入一座城。”
从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大埔村已相继完成一、二、五期旧村改造,总占地面积200亩,建成安置房13幢504单元,店面100间,别墅及跃层住宅151幢;同时,建成大埔村敬老院、大埔村便民服务中心。
大埔村只是磁灶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东山村,依托建材产业带动,九成村民住上了三层小洋楼,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5万元;在苏垵村,昔日的薄弱村实现华丽蜕变,正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世遗文化效应,全力创建特色旅游乡村;在下灶村,3000多人的小村子建起了5所小学、幼儿园和3座敬老院,教育与养老成为磁灶乡村的闪亮名片……
2021年至2022年,磁灶镇被确定为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创建乡镇,磁灶紧扣“三提三效”行动部署要求,制定实施了《磁灶镇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工作方案》,着力打造党建共联、经济共富、社会共治、空间共享、文化共兴的“五共体系”,并结合镇村实际策划实施《磁灶镇“双百项目”攻坚行动方案》,即百个镇级项目、百个村级项目,乡村振兴事业又将迎来新发展。
民生优化 幸福指数节节高
04
数说磁灶:近5年民生投入金额3.5亿元,财政占比70%以上;办成81件为民实事。
以民生提质为动力,磁灶每年把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不断健全就业、就学、就医、安全、环卫、保障等民生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磁灶社区敬老院,今年70多岁的吴金顶说起晚年生活,伸出大拇指笑着说:“甲幸福!”
2020年10月,磁灶社区深坵点筹资1110多万元,建起“豪华配置”的村级敬老院。这里不仅有文化礼堂、宴会厅、健身广场、棋牌室、医务室、医用电梯等,还设有养老床位160个。
磁灶社区深坵敬老院只是磁灶众多村级养老机构中的一个。截至目前,磁灶已实现老年人活动中心26个村(社区)全覆盖,全镇有建成或在建敬老院22所、居家养老站18个。
2018年初,磁灶中心卫生院新院建成投用,并加挂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成为省人民医院非行政隶属关系分院。
在镇政府和磁灶各界的共同助力下,医院还成立泉州首个卫生健康人才基金——磁灶卫生人才发展促进会,并以此为依托设立“名医工作站”,不断向上对接高端医疗资源、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邀请医学专家到磁灶坐诊,借此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今年2月19日,晋江市磁灶教育基金会成立,67天2.16亿元的教育慈善壮举,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美谈。
近年来,磁灶镇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总投资超6亿元的教育资源整合提升五年行动,力争通过“职校独立办学,中学撤并扩容,小学整合升级,学前改造扩充”,分阶段、有步骤地调整学校布局,重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整体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与愿望。
根据规划,五年内磁灶镇将实现职校独立办学、复办1所高中、新增1所实验小学两个校区、新增3所公办幼儿园,整合5所初中为3所,撤并6所300人以下的小学。目前,磁灶实验小学陶英校区建设正加快推进;晋兴职校已实现部分搬迁,并加快校园扩容建设;磁灶中学扩建、晋江五中扩建、尚志中学扩容、磁灶镇中心幼儿园及扬美中心幼儿园建设等项目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一个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磁灶,正全力书写崭新的篇章。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做优民生。随着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磁灶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正不断提升。
文旅赋能 文化兴镇正当时
05
数说磁灶:世界遗产点1个,文物点33个,非遗项目8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非遗传习所4个;策划开展“世遗+非遗”磁灶窑研学项目12期,年平均参观体验上万人次;69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注册志愿者7000多名,每年开展志愿服务300多场次。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其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名列其中,为磁灶文化兴镇注入新的动力。
磁灶有1500多年的制陶历史,辖区内有南朝至明清的窑址26处。磁灶窑可以说是磁灶的文化之根,也是磁灶陶瓷品牌的灵魂所在。
过去一年,磁灶镇借力世界遗产的品牌优势,一方面积极推动遗产点的保护和文化传承:金交椅山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申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中国古陶瓷学会磁灶窑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成为福建首个、全国第三个的地方窑口研究中心;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闽南红砖雕刻工艺新增入选晋江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另一方面,推动镇属国企成立磁灶文旅部,深挖“磁灶窑”文化内涵,拓展“磁灶窑”品牌价值,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依托金交椅山窑址、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等阵地,推出“世遗+非遗”磁灶窑研学项目;用好省级非遗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以打造晋江“城市礼物”为出发点,策划、推出融入世遗元素、晋江形象、磁灶窑文化的旅游伴手礼和文创产品,逐步丰富世遗宣传载体。
日前,以“多彩世遗 梦回宋元”为主题的磁灶窑文旅嘉年华活动圆满落幕。系列活动通过主题研学、文化沙龙、《磁灶谣》文艺精品、文创市集、乡村休闲游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磁灶窑世遗文化、非遗文化,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磁灶窑文化新的活力,带动了磁灶文旅事业的起步发展。
近年来,以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磁灶镇还持续做好移风易俗各项工作,全镇26个村(社区)全面实施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群众通过践行村规民约,将省下的资金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形成文明新风;全镇69支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在疫情防控、社会救助、敬老助老、暖冬助学助困、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则进一步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