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国笠 张晋福 见习记者 周雨莲
2019年3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说:“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才是本分。”
这句话深深烙在安踏人的心中。
向海而生,中流击水,这是镌刻在安踏集团骨子里的底色。
这个刚刚迈过而立之年、从福建晋江成长起来的企业,以一组数据讲述了中国运动品牌最励志故事——从2007年上市之际市值约130亿港元,到突破2368亿港币,股价增长约18.2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0%(2022年8月17日收盘数据);营收从29.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近500亿元,连续十年位列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首位,打破国际品牌“双雄”格局;上市以来累计派付股息超过人民币200亿元,累计缴税超300亿元,公益慈善捐赠超过18亿元;终端运营门店超11000家,服务全球消费者超2亿人……
企业紧跟时代,时代成就企业。从福建晋江陈埭镇岸兜村的小工厂起步,安踏集团三十年风雨兼程,始终坚守在一双鞋、一件衣服上不遗余力。
既是“晋江经验”的践行者、亲历者,更是受益者,安踏集团的发展底气来自“晋江经验”指引下坚守实业的初心,来自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坚持,更来自融入社会、携手同行,创造“共生价值”的格局和担当。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表示,以科技创新为动能,在“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和“共生价值”新理念指引下,安踏集团要继续书写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史中最耀眼的奋斗篇章。
热爱,是执着和坚持的来源。如果你能把一件事做透了,那你就成功了。“安踏”的意思就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
安心创业 踏实做人
烈日炎炎,海风吹拂。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东边,靠海约莫1公里,一座方正的钢结构建筑正拔地而起——这是安踏集团物流园二期项目所在地。这个投资高达15亿元的物流项目,将打造成为该集团乃至鞋服行业智能化立体仓标杆。
在当下物流外包给第三方成为不少纺织鞋服同行普遍选择的背景下,安踏缘何费时费力费钱深度打造自己的物流体系?
安踏集团副总裁兼物流总经理陈剑聪说,对于安踏集团来说,是否自建物流,在投入和产出的衡量之上,有个更重要的判断标准——做这件事,对坚守体育用品赛道有没有现实意义?
实体产业必然要伴随长期主义。从集团长远发展这个角度看,物流需要投,而且必须投!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最佳方式。一期项目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已经显现。
在安踏集团一体化物流园一期,几十台物流机器人在一排排货架间来回穿梭,AGV迷你机器人实现零捡作业,搭配自动码货机器人手臂,以及RFID标签,一期项目投用后,最高可存放80万件服配。同时配备53台AGV机器人、11套装卸料机,实现通过AGV机器人自动搬运货品到拣选站替代原先的人到货位拣选,安踏集团一改传统“人找货”的物流分拣模式,让“货找人”,整套设备实现每小时上万件的拆零产能,支持单日配发超5000家门店。
大资金投入建设专属的物流产业园,凸显出安踏在体育用品赛道上长期扎根的信念,更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
包括物流在内,安踏集团在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布局,更像是骨骼与毛细血管的更替生长,要让“骨骼支撑起网络,毛细血管输送养分”。
从横向对比来看,作为全球第三大体育用品产业集团,安踏集团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国际品牌的重资产路子——重资产模式。这种“重”,体现在安踏对于产业链各个制造环节的重视与投入程度上。
对产业链的全面布局,还源于安踏在实体产业的“初心”。
在福建晋江总部,新落成不久的安踏982创动空间就是以其第一款自主研发创新、代号为“982”的爆款运动鞋命名的。它是安踏第一款畅销鞋,正是这款鞋开启了品牌和营销的道路,树立了安踏成长的信心。
而在安踏集团博物馆里,一把“良心锤”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它时时刻刻提醒所有的安踏人,质量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这样的信念,也已经融入所有安踏人的血液中。
高泽素已经在安踏服务了超20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安踏”。他不擅长豪言壮语,只知道把经过自己手上的每一双鞋做好。
“一双不合格的鞋流出去,就是我们的问题。”高泽素说,每个人在自己的环节上不出问题,是最基本的标准。“我们企业一直说,做企业要做长久,要让消费者信任我们。我们要对得起他们花出去的钱。”
对得起消费者花出去的钱,这是高泽素最朴素的想法。也正得益于每个“高泽素”心中都有这样一杆秤,安踏的产品才能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
“作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绝对龙头,我们当然不能带头走偏。”安踏集团鞋生产负责人雷世源说,长期在体育用品赛道的积累和引领,是安踏对行业的责任,也是自己坚守实业、持续发展的初心和决心。
坐落于福建厦门的安踏集团同安智能工厂是安踏在服装智能化生产方面领先于同行的成功探索,从布片到成衣的全品类、全流程贯通式生产方式,安踏实现了一条生产线可同时制作超50种品类、成千上万件服装。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该工厂生产周期从此前的一个月缩短至现在的不到一周,人效提升25%以上,流程优化超30%。
在安踏集团内部,不少人习惯于将同安智能工厂称为“冠军工厂”:一是因为安踏提供给中国体育健儿的各类服装和“冠军龙服”都是在这里生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这里生产的产品代表着安踏集团制造最高的工艺水准。
“任何事情做不做得成,都离不开专注、用心。”雷世源说,这是安踏教给他的准则。
近年来,安踏集团还持续加码实体产业,在福建、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市积极投资,覆盖制造、物流、运营管理、科创等产业链全领域。
从创立至今的三十年时光,安踏的每一笔投资都还是围绕着自己的赛道,无论是在生产厂房、物流、研发、上下游不同品牌收购上,说到底,还是踏实聚焦在实业上,专注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业。这也给行业带了个好头。
在福建省体育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任慧涛看来,如果作为龙头企业的安踏都开始投向其他方向,那么就是“起了一个坏头”。“行业老大哥都在做其他投资了,后面跟着的其他品牌难道不会有其他想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市场的波涛中,一路踏浪而行,安踏集团的成长,写就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坚守实体的历史轨迹,也获得了时代的褒奖。
如今,每年有超过3亿件(双)产品在鞋服生产线上诞生。2021年,安踏集团在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占有率达到16.2%,中国市场营收超过阿迪达斯,紧追耐克,打破了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的“双雄”格局。
一个真正全球领先的企业,要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未来10年,安踏集团将以“创造共生价值”作为价值新主张。
携手同行 价值共生
无论是坚守实业,或是持续科研投入,对于安踏而言,体育已经不仅是生意,更是事业,不仅是安踏自己的事情,更是作为行业龙头、中国体育用品代表性企业所肩负的责任。
累计投入数十亿元,让200多名奥运健儿身着“安踏造”登上奥运领奖台,在多个专业竞技装备领域,打破国际品牌的垄断地位——这是伴随中国奥运健儿10多年中,安踏所做的努力。
有人问,安踏和中国体育事业是什么关系?
安踏说,只要上赛场,就希望安踏是时刻守在最前沿的那一个,是战友,也是共同奋斗者。
的确,如果要从时间的长度和合作的深度两个维度上来看,在诸多同行中,安踏无疑是跟随中国奥运、中国体育最紧密的一个。
在过去10多年间,携手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国家队,安踏见证并参与中国体育事业做大做强的进程,并推动国产运动科技助力中国健儿勇夺佳绩。
即便是在去年疫情反复的东京奥运会上,也都有安踏团队服务的身影。
彼时,东京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安踏毅然决然派遣团队一同前往东京,为参赛的运动健儿提供专业的服务和保障。这也是中国奥委会唯一一家到前线提供专业服务和保障的合作伙伴企业。
安踏体育资源负责人谢春龙回忆,许多运动员教练员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来了,我们放心!”
这是对安踏最好的褒奖。
竞技体育装备的投入较大,有必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人力、物力去做吗?如果从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来测算,这显然是一笔亏本的“生意”。但安踏并不这么认为。
“它代表着精神、代表着科技,代表着江湖地位。”谢春龙说,竞技装备代表着绝对专业。它不仅展现的是安踏在专业运动领域的科技水平,在世界舞台上,更代表着中国体育装备的最高水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家门口的首个奥运盛会上,无数中国人在鸟巢看开幕式,但对中国体育用品品牌而言,所有人心里都充满遗憾——在家门口,阿迪达斯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合作伙伴。
作为中国运动品牌,何时让中国运动员穿上中国品牌,走向领奖台?这成为众多中国品牌心中的使命。
2009年,安踏的规模还不大,在众多人眼中,根本看不到10多年后有超越阿迪达斯中国营收的可能。但“小小的”安踏仍以巨大的决心,不惜代价地参与中国奥委会的竞标,把“中国队”揽在自己国家的品牌手上。从此之后,温哥华冬奥会、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安踏已经登上超30项国际体育赛事。
时光如白驹过隙,但精神与志气历久弥坚。
从2009年开始,安踏与中国奥委会连续8届官方合作。安踏推动科技自主研发,让中国品牌有自主创新、比肩国际水准的科研能力,让200多名奥运健儿身着“安踏造”登上领奖台。包括官方志愿者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穿上了安踏研发制造的服装,安踏实现了赛事工作制服的全覆盖。
中国品牌也终于在“家门口”的奥运会上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作为领头雁,这就是安踏对于中国体育的价值所在。
起于奥运,忠于体育。
在体育这一事业上,安踏集团正踏上体教融合的探索道路,并且越走越宽广。
2022年8月8日至12日,“爱不止步点亮未来-2022安踏希望班研学暨强国有我青年说”活动在福建举行,来自“安踏希望班”的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梦想。活动还邀请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武大靖及安踏优秀青年干部分享励志故事。
“安踏希望班”是安踏集团“茁壮成长公益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旨在为云南红河州第一中学和四川武侯区高级中学的100名困境家庭优秀高中生提供3年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这是“茁壮成长公益计划”历经五年来衍生出的新方向。
时间回到五年前。2017年7月10日,在安踏上市十周年纪念日上,安踏集团携手青基会、真爱梦想推出“安踏茁壮成长公益计划”,并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建造梦想中心”“打造梦想课程”“提供梦想装备”探索出一种政府、慈善组织、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协力解决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薄弱问题的有效模式,并通过其复制及示范效应带动社会更多力量推动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不只是说说,在安踏集团志愿者张媛的感受中,“茁壮成长公益计划”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各个参与方投入程度越来越大。“越做越细致,越做越丰富,也越做越有意义越有效果。”
这是体育教育领域首个覆盖面广、参与度深、持续性长、影响力强的体教融合公益项目。“作为龙头企业,安踏做了很好的示范。”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负责人牛晓感慨道。
借助“茁壮成长公益计划”,安踏集团也“种下”了更多公益的种子。
在安踏“茁壮成长公益计划”中,安踏集团邀请运动员们参与到梦想中心的建设中;在全国,安踏集团以运动员名字命名,在运动员的家乡建设6个梦想中心,邀请他们共同推动梦想中心落地,回馈家乡。
如今,安踏“茁壮成长公益计划”已经全面升级,进入2.0。截至2022年6月30日,安踏“茁壮成长公益计划”累计投入现金及装备超6.2亿元,捐建了161间安踏梦想中心和13个安踏运动场,培训了3392名一线体育教师,覆盖了31个省9830所学校的388万名青少年。
该项目也被不少基金会及公益组织誉为“企业实践青少年体育公益的代表案例”。
“这个荣誉并不只属于安踏,也是许许多多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共同的褒奖。”在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看来,安踏“茁壮成长公益计划”已经超越了安踏这个主体本身对公益的推动。它带动了一群人共同为体教融合、体育扶贫扶智积极探索,也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乡村体教融合方案。在当下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体教融合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说,与体育事业共生是安踏作为体育企业的责任,那么与员工共生则是安踏作为员工大“家”的担当。
去年,安踏集团在发布共生价值理念时提出,加大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与员工分享公司的成长红利。到2030年,吸纳超过10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年轻人才加入公司,为员工发展提供多品牌集团广阔的事业平台。
对发展到如今规模和阶段的安踏集团而言,打造全球领先的体育集团,已经不仅仅是数量上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在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安踏集团正式向外界传递了“创造共生价值”的理念,力图重新塑造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并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价值观中。同时,在公益捐赠现金及物资投入累计超过10亿元的基础上,安踏集团创始人家族再投入价值100亿元的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投身医疗救助、体育事业、乡村振兴及环境保护四大领域的公益项目。
“我们永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其实是一个非常长远的事业。它可以贯穿一个企业整个生命周期。而且它单靠一个企业是做不完的。”李玲表示,社会责任对企业而言绝对不是锦上添花,它已经是安踏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重要的价值理念,是集团管理层的共识。在安踏的共生价值理念中,安踏希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包括消费者、供应链上下游,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安踏集团的共生价值理念中,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任何人和企业都无法独自存在。只有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在安踏的事业中共同成长,大家才会和安踏一起前进。这就不仅仅是安踏一群人和一家公司的事业,而是所有人的事业。
没有创新一定会很快走向衰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任何环境中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安踏集团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坚定地坚持长期主义的心态,这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
持续创新 打造一流能力
在坚守实体中成长,在体育赛道上沉淀。然而,要如何保持长久竞争力,继续在这个赛道上成功卡位,维持长久的领跑地位?
创新!安踏集团给出了答案!
2022年8月8日,2022安踏创新科技大会在安踏晋江总部982创动空间举行。大会上,搭载安踏最新亮相奥运核心技术——安踏氮科技与碳管悬架系统的安踏奥运冠军跑鞋发布。这是安踏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出的一步先手棋。
创新的种子早就埋下。
2001年4月2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出席了第三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在安踏展览馆,他听完介绍,提出了三点要求:“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
如今,这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逐渐开枝散叶——安踏成为中国体育行业申请专利数最多的体育品牌。
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成了安踏品牌专业性、科技创新的检验场和展示舞台。钢架雪车鞋、“冰上鲨鱼皮”、“炽热科技”滑雪服……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安踏提供的系列“黑科技”产品在助力中国体育健儿取得突破的同时,也成功出圈,在市场上引发消费者的热议。
黑科技产品的出圈,背后是安踏集团在科研上不计成本的爆发式投入。这种投入不只在终端产品,还贯穿整个产业链:从上游供应链端开始,整合各级、各环节供应商的创新环节,打造贯穿整条供应链的科研体系。
以中底为例,从原材料环节,安踏就与业内领先的化工供应商进行合作研发。此后的发泡、射出模压、磨胚、贴合及工艺等各个环节,安踏都会与相对应的行业优质供应商合作攻关。正是得益于这一完善的体系,安踏氮科技平台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落地,让大众消费者得以高性价比享受到奥运冠军同款科技。
这样的优势也在安踏钢架雪车鞋研发过程中得以显见。
竞技装备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一年、两年,而当安踏冬奥装备研发小组接到钢架雪车鞋研发任务时,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只剩四个月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安踏集团发动整个供应链科研体系——鞋品上采用行业独创的导流板和翼型降阻设计,可使鞋身整体降低风阻10%;采用3D打印钛合金鞋钉设计,可有效增强作用力;采用仿生流体力学设计的导流线,可降低壁面摩擦力53.5%;氮科技中底具备耐低温、高回弹的特性,材料回弹率高达82.6%,鞋底异形曲面碳板科技材料回弹力提升2%,从而保障了运动员蹬跑时力量有效传递……
对安踏创新研发体系而言,这不仅是研发层面的考验,也带来了生产、工艺等多个环节的创新升级。
最终,在运动员赛道实测中,起跑推进阶段,安踏钢架雪车鞋的成绩比其他海外品牌亮眼:最高提升0.054秒,平均提高0.023秒。而在比赛中,中国选手殷正穿着这双鞋创造该赛事赛道出发纪录。
这仅是安踏在北京冬奥会交出的单科成绩。短道速滑队的“冰上鲨鱼皮”,谷爱凌的“炽热科技”滑雪服,苏翊鸣身着的 WINDPROOF BREATHABLE防风湿透技术的单板滑雪比赛服……安踏打破国外数十项专利技术垄断,将中国冰雪运动科技水平提升乃至超过世界顶尖。
不仅在最高竞技场上展示中国科技力量,安踏还将科技投向大众产品。
今年夏季,安踏推出的“国家队同款科技”微多孔速干T恤超强的吸湿排汗能力,让其成为爆款。
爆款背后是安踏与中纺院凯泰特纤历时三年的埋头攻关,终于在纤维端实现突破,填补了国内微多孔纤维技术领域的空白。
“这个技术是我们在行业独有的,国际品牌也没有。”负责安踏集团科研创新的副总裁李苏说起来满是自豪,“以往国内品牌在基础性研究领域有所欠缺。如今,我们在积极尝试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进一步强化集团前端技术研发储备和布局,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
在长期合作中,中纺院技术人员黄芽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对于“元创新”的需求,安踏近两年来增长明显。
无论是钢架雪车鞋,或是微多孔面料的原创性研发,其背后都是安踏集团在科技研发领域投入的不遗余力。
尽管如此,安踏仍然紧迫感十足。安踏集团提出到2030年,在自主创新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将超过200亿元。
依托自身科研体系的同时,牵手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引入“外脑”,则是安踏集团近年来的频繁动作。与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多种前沿科技的研发、前瞻性的创新,将构筑起安踏集团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安踏集团已与全球6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搭建整合了全球顶尖研发设计资源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科研工作者,在安踏从事运动装备材料、运动人体工学等领域的基础创新工作。
李苏认为,体育品牌终究是科技品牌,讲求科技创新和科技含量对运动表现带来的帮助。“未来,我们还将通过科技创新,成为体育产业的推动者与基础材料、科技的引领者,共同促进科技成果在体育产业中的转化和发展,致力于推动体育行业科研人才的培养。”
当下,安踏产品已有能力实现完全自主研发,创新产品比例超过85%。安踏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已经从一颗小苗茁壮成长为国内科技创新投入金额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科技创新也已从产品端衍生到战略、物流、制造、运营、财务等集团各个部门和环节,迈向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新战略。
“创新不一定只是单一的材料,或者是一个商品设计,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谈论的是团队的能力。”李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