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b版:D12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春华秋实65载 同心筑梦新征程

我与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共成长

“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

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本报记者 李玲玲 见习记者 杨静雯

2022年,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迎来建院65周年。一路走来,一代代安医人砥砺奋进、不懈拼搏,推动医院昂首阔步不断前进的同时,也见证了医院发展的精彩。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值此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面对面采访入职20年的医生代表,听他们讲述在医院的成长经历及感悟。

数十载耕耘 学医种子终成参天树

讲述人:蔡雄伟(综合内科副主任医师)

幼时体质欠佳的蔡雄伟,是医院的常客。不同于其他小孩对医生的惧怕,蔡雄伟每每看到面前的“白大褂”治病救人时,总是心生羡慕,觉得医生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这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学医的小小种子。

1994年,高中毕业的蔡雄伟在填报志愿时,几乎每一栏都填了与医学相关的专业。最终,他如愿进入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回忆起学医的记忆,蔡雄伟坦言,“那个时候真的太苦了,感觉比高考还要累。”课程多知识点细,还有繁重的背诵任务,高强度的专业学习一度使他难以适应。而凭借着心中那颗炙热的火种,蔡雄伟也在繁重的课业中逐步适应。“以前每次要上解剖课的时候总是特别害怕,害怕看到尸体,不敢直视人体骨骼,但后来慢慢地也习惯了,有时候复习,甚至还躺在床上拿着骨头模具研究。”

2002年作为安海人的蔡雄伟,通过考试进入了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当时医院和现在简直是天差地别。”回忆起入职时的情景,他说道,“除了一栋老旧的门诊楼,剩下的就是一些低矮的石头房,一栋楼只有一间公共厕所、一个大吊扇,到了夏天简直热得受不了。”而现在,病房里宽敞明亮,还配备了空调,医疗环境大大改善了。

2008年,综合内科正式独立建科。二级分科为科室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刚来的时候医院只有一台CT扫描仪,那时候要靠一台机器来诊断胰腺炎是很困难的。这也就导致了诊断不够明确,治疗方面就存在缺陷。”受制于条件短缺,当时大量的病人选择转外就医。医院通过引入1.5T 18通道核磁共振、彩超、血液分析仪、胃镜、肠镜等医疗设备,鼓励科室人员走出去学习和对接高端医疗资源,开展学科帮扶、成立名医工作室等举措,使得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关于胃肠早癌的治疗,以前病人每每出现症状大多已经处于晚期,现在因为有了胃肠镜的检查,我们可以在早期发现,通过胃镜深入,剥离组织就能够治疗,免去了病人需要开刀的痛苦。”

近年来,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加便民措施,例如网上预约、夜间门诊、电话回访等。通过电话回访及时收集病人出院后身体恢复情况、对医院服务方面的建议,及时改进,维护了医患关系。“三分治疗,七分关心”,从医20年,蔡雄伟对于治疗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其实很多病人跟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比如因为长期饮酒过量导致肝硬化的病人,我们就需要耐心地去和他交流,可能他是因为情感、家庭方面原因借酒浇愁,我们就会多劝劝他,多和他聊天,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

许多医生都会遇到无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问题,蔡雄伟也是如此。“有一天早上我调休在家,女儿看到八九点了我还在家里就觉得特别奇怪。”在孩子的印象中,似乎父亲每天都要去医院。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医生难以拥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可能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休息,一个紧急电话,又要飞快赶往医院。“有一年春节,突然有一位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了大出血,当时本来是放假,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往医院了。”多年的工作作息,使蔡雄伟早起不需要闹钟。“有一次我去福州开会,当时是可以睡到8点左右,但是我6点就自然醒了,没办法,习惯了,生物钟就是这样。”

“以我们的良心、细心、耐心、热心来换病人的信心、舒心、安心和宽心。”儿时寻医对“白大褂”的羡慕,带领着蔡雄伟一步步地接近梦想,而如今作为一名医生,当看见病人康复出院时,他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带来的获得感,“以我们的绵薄之力为病人解除病痛,得到病人的认可,是作为医生的我最大的收获吧!”

漫漫征途二十载。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不断强化基础,持续发展,经历了从二乙到二甲,再到三级综合医院的成长,而作为见证者、亲历者的蔡雄伟也跟随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一同成长。如今,蔡雄伟和每一位安医人都正肩负着继往开来的责任与担当,希望能够不断提升技术,更好服务一方百姓。

行医20年 从崇拜到敬畏

讲述人:陈琳(骨一科副主任医师)

从2002年大学毕业入职至今,陈琳已在从医之路上走过了20个年头,从崇拜医生到成为医生,直至现在以敬畏之心感受医者仁心,他见证并参与了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骨一科的每一步成长,也见证了晋江2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提及从医原因,源于爷爷的一次就医经历。彼时的陈琳才16岁,爷爷由于胃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情况紧急,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然而,就在医生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照料下,经过10来天,爷爷便康复出院,这也是陈琳第一次对医生产生了崇拜之情。

1997年,带着对医生的崇拜之情,陈琳填报了福建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医的道路是苦涩而漫长的,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经过5年医学院的打磨,2002年毕业后,陈琳通过统考进入了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自此开启了自己的从医生涯。

彼时刚入职的陈琳尚未分配到具体的科室,需先跟着前辈值班、看门诊,哪里需要就往哪搬,做着换药、打石膏、写病历等一些基础工作。一次,他看到一名肩关节脱臼的病人,进医院时需要扶着墙壁才能行走,但找到骨科黄诸侯主任后,三两下就将病人的手治好了,这让陈琳感到十分惊奇的同时,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从事骨科的种子。

“我还记得刚来医院时,条件并不好,只有一栋破旧的门诊楼,而骨一科还依附在外科,只有五六张床位,技术和设备也不够完善。”陈琳回忆道,作为新人,他一心想提升自己的技术,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每当听说有手术时,陈琳总是冲在最前头。“那时候大半夜正准备睡觉,突然听说有急诊、有手术,就会马上跑到医院去看,通过看前辈们的操作来提升自己。”慢慢地,他从中掌握了常见骨科疾病的诊疗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主任告诉陈琳,有一场胫骨骨折的手术要交由他来主刀。收到这个通知时,陈琳的心情非常激动,多年的苦读和长期的旁观学习,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刀”。于是,他将平时早已阅读多遍的书籍再次翻开,复习大量关于胫骨骨折的资料,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但当真正走上手术台、手握手术刀时,除了激动,他也有些担忧和紧张。“第一次手术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不知道自己第一刀能不能做好。”但当真正下刀后,陈琳的内心慢慢平复。“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陈琳笑着回忆道,如果放到现在,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微创,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第一台手术的顺利开展,让陈琳对骨科的热爱也愈发浓厚。彼时,医院为了提高从医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定期会外派人员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医院进修,同时鼓励专业人员积极外出参加各类业务能力培训。2013年,陈琳就被公派到全国骨科排名第一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参加为期1年的全国骨科医师专业培训进修班,而这一年的进修也让他受益匪浅。“见到了许多只能在电视或者杂志里才能看到的‘大咖’,现场观摩他们做手术,整个人的眼界都开阔了。”陈琳说。

随着医术的不断精进,陈琳对于医生这份职业,也从起初的崇拜转为如今的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是陈琳对从医生涯的形容。对于医生,手术无论大小,每一台都要尽力做好。“每一刀都要认真谨慎,像我们刚做医生的时候,如果第一刀做不好,那对职业生涯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现如今,作为副主任医师的陈琳,也会开始以老师的身份指导帮助下级医生。“我经常和他们说,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考试,是对平常学习的一个检验,一定要绷紧弦,做好每一份答卷。”

医者父母心,行医先做人。谈及从医人员应具备的特质,陈琳认为,第一是善良。医者需怀有悲悯之心,与病人共情,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第二是担当。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一名医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为患者提供最适当的治疗方案,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让患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20年坚守一份初心

讲述人:吕少云(超声科副主任医师)

从小黑屋到如今宽敞明亮的就诊环境,从一天二三十个病患到如今的日均400人,从小打小闹的检查诊断到如今“发现、确诊、治疗”一条龙的诊疗体系……回想起20年来科室的成长变化,吕少云常常感慨万千:“若不是当初的坚守,怎能看到今日这般风景!”

时间回拨到2002年。那一年,风华正茂的吕少云刚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怀揣着青春梦想的他,来到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入职。未承想,现实却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记耳光。

“当时,老师、医生这两个职业比较吃香。原以为毕业后可以在高大上的环境中工作,直到我看到医院仅有的几栋破旧、低矮的楼房。”吕少云说,彼时,医院的环境条件相对落后,设备设施也非常有限。入职后,他被调派到B超室,负责给患者做常规的腹部检查。

“我们B超室就一间小小的黑屋,只有我和其他一个同事,两人每天守着一台机器,患者只有二三十个。”吕少云回忆道,这样简单、机械的日常检查工作,仿佛一眼就可以望到底。不仅发挥不出自己多年所学,而且时不时还会被群众嫌弃检查水平不如某些卫生院。

年少的吕少云原以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直到一次外出进修,他遇到了行业内一流大咖的指点,整个人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人生就此开窍。“进修回来,我浑身充满干劲,感觉如果可以给我一台好机器,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吕少云笑着说道,人一旦开窍,很多东西都可以融会贯通。也就是从那时起,吕少云开始了不一样的从医生涯。

随着医院的发展、临床需求的增加,2008年,吕少云所在的B超室升级为“超声科”,不仅新购置了多台设备,而且人员力量、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吕少云介绍,医院每年都会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培训、开阔眼界,把先进的理念引入,以更好地服务群众。

就此,超声科也发展了许多之前想也不敢想的项目。如今的科室再也不是简单机械地进行腹部检查,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常规开展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产科、浅表小器官等诊断性超声检查、术中超声以及各类介入性超声业务,日诊疗量超过400人次。

为了满足临床的需求,超声科相继开展了多项先进的超声技术,例如超声引导下的肿瘤消融术就走在全市前列。吕少云介绍,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新业务,包括超声引导下各脏器置管引流术,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四维彩超大排畸筛查,新生儿头颅彩超、新生儿肺超声、各脏器超声造影等。

“以前在小黑屋,工作很简单、很无聊,但现在超声科工作量很大,可以说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吕少云坦言,除了工作量翻了好几番,技术水平也从当初的小打小闹,慢慢地和北京、上海技术接轨,如今每年超声科开展的三、四级手术也达到几十台。“现在,只要超声检查目录里有的项目,我们基本都有了,甚至有些没有的项目我们也有了,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吕少云高兴地说道,从未想过有一天,一个超声科的人也可以站上手术台,开启别样的人生。

20年来,吕少云从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成长为超声科主任;从一名只会做腹部检查的“小白”,成长为如今可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的“天使”……他不仅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也参与并推动了医院超声科的发展。

“超声科这个专业可以做的东西还有很多,未来可期!”吕少云说,如今的超声科还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拓展还需要一段时间。作为医院超声科的“元老”,他也将继续开展“传帮带”,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对外交流,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科室成员,将超声科的内涵外延持续拓宽做大。

与此同时,吕少云也表示,今年是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建院65周年,他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其中20年的发展,衷心希望医院能越做越强大,带动区域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