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b版:D11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爱拼敢闯 匠心追梦

——听见证人讲述晋江市中医院20年蜕变

“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

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本报记者 林小杰

晋江市中医院创建于1984年12月,建院30多年来,从一个小小的中医门诊部发展成为一所融医教研、预防保健康复及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开创了多项泉州市级医院的“率先”,走出了一条独具晋江特色的医院发展新模式。2017年,晋江市中医院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成为福建省县域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今天又恰逢8月19日医师节,本报找到三名晋江市中医院的“同路人”,听他们讲述与晋江市中医院共成长的故事。

“匠人”颜锡欣:不忘初心,拼过才不会后悔

个人简介 颜锡欣:晋江市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泌尿外科主任,院长助理。福建省泌尿外科医师协会基层学组副组长;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及结石组委员;福建省狼牌输尿管软镜培训中心副主任;福建省海峡卫生交流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理事;泉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泌尿系复杂结石微创手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微创疝外科手术及各种泌尿系肿瘤微创手术,在泉州地区率先开展输尿管软镜及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至今开展近2000例输尿管软镜下肾结石钬激光手术,居全省前列。

20年前的冬季,刚刚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步入社会的颜锡欣踌躇满志,想在家乡一展拳脚。然而,当他来到晋江市中医院时,却差点打了退堂鼓。

“当时的晋江市中医院只有一栋5层的门诊楼,手术科室只有骨科和妇产科。”曾经在三甲医院实习过的颜锡欣产生了心理落差。他说,“当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科病房,而整个医院只有几名本科生。跟大学同学工作的医院条件相比,自己心理落差挺大的,的的确确有点想要放弃。”

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而言,当现实与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偏差时,必然会有些失落。但最终颜锡欣还是留下来了,这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亲眼所见,以及一个前辈的影响。

“来到医院后,我发现即使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每个医护都有着晋江人努力拼搏的劲头,大家都朝着让医院更好发展的目标积极向上,就是这种精气神让我决定留下,一起拼、一起创。”让颜锡欣更加坚定信心的是当时晋江市中医院院长庄耀东的鼓励,“庄耀东‘老院长’是个务实且敢拼的人,他的一句话始终影响着我——‘不忘初心,作为医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只有拼过才不会后悔’。”

自此,颜锡欣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留在晋江市中医院发展。尽管当时天气寒冷,但颜锡欣的内心是火热的。一颗不服输、不断拼搏的种子在颜锡欣心里发芽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晋江市中医院快速发展,外科不断细分。对于颜锡欣来说,他也得到了不断成长的机会。“2007年—2008年,我开始进修泌尿外科,2017年到广州再次进修深造,回院后任职晋江市中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兼任大外科主任。”颜锡欣说,当时泉州各大医院的泌尿外科都很强,所以他要通过进修深造的机会,不断学习新技术。

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六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进修回来后,颜锡欣带领泌尿外科团队,率先在泉州开展了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等新技术,连续3年获得医院先进学科奖。“开展输尿管软镜病例数在福建省位居前列,因为单病种费用明显降低,缩短住院平均日,传统开放手术及经皮肾镜取石术住院均需1周,而输尿管软镜结石术后1天就能出院。2018年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术后第2天就能拔除尿管出院,让病人得到真正实惠,获得业界及老百姓的好评,甚至吸引省内外结石、前列腺患者慕名就诊。”颜锡欣说。

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颜锡欣的基本准则,他说:“每次解决好患者的病痛,看到患者能更快出院,握着我们双手道谢的时候,让我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动力,驱使我向前进。”2018年,在老院长庄耀东及院领导支持下,晋江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拥有6条德国WOLF双通道输尿管纤维软镜、EMS碎石航母、硕通镜、前列腺等离子电切设备、红激光前列腺剜除设备、狼牌腹腔镜及单孔腹腔镜、奥林巴斯电子膀胱镜等全省最先进设备,并成为福建省德国狼牌输尿管软镜培训中心。

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颜锡欣再次获得外出学习的机会,当时他作为福建省访问学者,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习交流,继续致力于开展泌尿外科微创新技术。

如今,颜锡欣致力于通过中西医结合,为病患带来更多服务。“比如,结合中医的排石汤,可以排石更快;另外,在肾绞痛的时候,可以按摩穴位止痛等。通过这些中医的手段进行调理,给患者带来更多实惠。”

“晋江市中医院用了30多年成为福建省县域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作为‘晋江中医人’,我们是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颜锡欣寄语道,医生不仅要有医德仁心,更要有匠人匠心,自己将继续发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的精华,守正创新,通过中西医结合,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见证人”朱震宇:30年行医路,见证医院跨越式发展

个人简介 朱震宇,晋江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泉州市骨伤协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疑难性的全身筋骨酸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好、疗程短;尤其擅长各种骨折、脱位的治疗,复位手法轻巧,病人痛苦小,使许多伤病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

“当我穿上白大褂,戴上医院为我定制的胸牌时,我意识到我真的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1990年9月1日,刚成为医生的朱震宇心情无比激动,自豪感油然而生,为了工作,他根本不吝啬挥洒汗水,总希望能救治世界上所有的病人。

尽管当时晋江市中医院只有一个小院子,只开办了门诊部,手术少,几乎没有住院病人,甚至规模比现在的许多社区卫生服务站都不如,但这丝毫没有击退朱震宇的激情,他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情况是会发生改变的。”

作为骨伤科医生,朱震宇见证着晋江市中医院的发展:骨伤科的学科建设进入了新的跨越式腾飞阶段,各种先进的骨伤科医疗器械应有尽有,科室高、中、初级人才梯队配备合理,能够开展各级骨科手术。

“我也随着医院和科室的壮大而茁壮成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急慢性筋骨酸痛,业务能力持续提高,特别是配合采用正骨手法及小针刀、中药外用法治疗筋骨酸痛,疗效好、疗程短,各种骨折、脱位的保守治疗能做到轻、巧、快、灵,消肿快、疼痛少、功能好的特点非常突出。”让朱震宇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治疗,能让患者减少病痛,带着笑容走出医院。在这30多年的从医路程中,朱震宇受咱厝乡亲欢迎,不少患者“点名”要他看病。

在朱震宇看来,20年来晋江市中医院最大的变化是规模上的扩大。“各科室精细的划分,医疗技术的持续提高,特别是为咱厝乡亲提供中医药的健康医疗保障,弘扬中医药文化。”

对于自己20年来的收获,朱震宇用8个字来形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年来,朱震宇救治了许多病人,收获了许多真情感激的馈赠,这些心灵的礼物,常常让他感动不已,成为他宝贵的财富。

“晋江市中医院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精、气、神’,一手抓提升业务的培训,一手抓医德医风的教育,锻造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谈及对医院未来的憧憬时,朱震宇说,“正如施光南的《祝酒歌》中所写的:‘展未来无限美,人人胸中春风吹’,希望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晋江市中医院成为闽南地区中西医结合的优质品牌医院、人民最信赖的明星医院!”

“铁人”王惠清:不断学习,锻炼钢铁般意志

个人简介 王惠清,晋江市中医院眼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从事眼科30余年,耳鼻喉科20余年。在眼科、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白内障、小儿斜弱视、屈光不正、眼表疾病及眼底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诊治。

2002年11月10日,32岁的王惠清从泉州180医院眼科来到晋江市中医院,第一次踏进晋江市中医院时,医院的环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道,“20年前,晋江市中医院只有一个门诊楼,科室仅有简单的办公桌椅,桌子上摆的是一盒泡在酒精里屈指可数的前鼻镜和间接喉镜。”

然而,在这样落后的医疗条件下,王惠清却有一种“风华青年正逢其时”的拼劲。“当时科室只有两个医生,没多久,另一个医生因调动离开科室,我只能独自维持整个科室的正常运转。”提及当年,王惠清打趣道,难以置信自己当年能坚持下来。

那一年,王惠清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手包办的,节假日于她而言都是浮云,“没有人,还能怎么办?只能撑下去了。”直到一年后,晋江市中医院招来新人,王惠清才得以解脱。

正因为这个事迹,她在医院留下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王铁人”。

对于这个称呼,王惠清认为,这都源于自己开朗的性格。“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是个‘乐天派’。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就要时刻站在病人的角度看问题。大多数病人来到医院,难免都会带有负面情绪,谁都不想得病。所以,如果能够让他们更方便就医,自己多拖点班也无所谓。”王惠清说,只要把病人服务好,心情就会变得很愉悦。

2006年,对于王惠清而言,是成长的一年;对于晋江市中医院眼耳鼻喉科,同样是重要的发展年。

那年,晋江市中医院在晋江率先引进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后,该院眼耳鼻喉科门诊量越来越多,从原来的一天20多个增加至最高一天400多人。先进的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瞬间颠覆了王惠清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她就像一个海绵,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在医院聘请上海二军大附属公立医院眼科主任张忆定期坐诊后,我不断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在眼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自己擅长的眼科领域,借助医院开展的“关爱儿童,专注弱视”活动,王惠清通过自己的独特方法,给儿童带去福音。此外,王惠清还连续多年参与晋江市教育局关于近视防控的视力筛查公益活动,开展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校园视力筛查,提供免费屈光建档、复查转诊、及时干预、线上问询等服务。

在这20年里,王惠清养成了一个习惯——制作流程单。“比如说做检查需要哪些流程,我都会一一标清楚,贴在显眼处,让病人和家属能够一眼所及。现在整个科室都是各种流程单,病人和家属看到了都会拍个照,跟着流程单做就方便很多。”王惠清说,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服务好他们,尽量让他们少走弯路,是她一直以来秉持的态度。

20年来,晋江市中医院眼耳鼻喉科不断发展,从最早的一科一医,到现在拥有医护20名,包括医生13名、护士7名。其中,还有2名中医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别是眼科和耳鼻喉科。

“看着医院从一个门诊部到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自己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王惠清说,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也希望医院能够更上一层楼。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