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明明 秦越 通讯员 肖超群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也是西园街道奋力稳经济、战疫情、勇创新、防风险、惠民生的一年。
今年初以来,西园街道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和“五个年”活动要求,进一步凝聚“西园奋进正当时”发展共识,吹响奋进号角,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品质塑造、美好生活创建、全面乡村振兴、新时代党建引领“五大工程”,奋力打造“生态宜居西城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建设“产城人”融合示范先行区,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完善现代物流生态圈
加快园区建设
晋江市现代物流园区是西园街道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西园街道的晋江市现代物流园区看到,进出传化公路港的货运车辆络绎不绝,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在这里存储、装卸,一切井然有序。据悉,公路港现有入驻物流企业149家,信息交易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和三产配套服务中心等三大产品板块签约率达到90%,日均车流量1000多车次。
现代物流园内,还有多个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工地上挥汗奋战……园区处处洋溢着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场景。其中,德志物流项目的建筑主体已完成封顶,工人们正在进行内墙粉刷及外墙贴砖,预计今年10月份完工;毗邻的龙豪物流项目也在开足马力进行基础施工,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80%,预计今年10月中旬封顶,2023年6月完工;耀中物流员工宿舍楼正在进行外墙装修,预计今年9月完工。
据悉,现代物流园区一期项目规划建设面积达1057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入驻物流项目11个,其中1个项目已投产,3个项目在建,另外4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1个项目正在办理供地手续,还有2个项目为今年新增签约。
“一期入驻项目基本完成签约和供地,随着落地投产项目的增加,园区整体效益逐渐显现。”西园街道负责人表示,坚持问题导向,西园将完善物流园区规划,敦促项目快速落地,鼓励发展高端物流经济,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及亩产税收。
为加快项目落地投产,西园街道组建工作专班,结合重点项目“帮代办”机制,安排专人跟踪,靠前服务,督促园区已签约未落地的展志钢铁物流、五金物流、新天物流、鑫焕物流等4个项目倒排计划,加快办理施工前相关手续。同时,强化沟通,主动对接,靠前调度,帮忙协调解决已开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促下半年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推进区域物流中心尽早成型。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高端智能物流园区。”西园街道负责人介绍,西园街道不断引导园区入驻项目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鼓励发展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总部物流经济等业态;同时,大力引导入驻企业在运营管理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进行创新,推进物流仓储、营销、通关、退税等业务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园区企业技术提升和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变革。
此外,针对当前园区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薄弱的问题,西园街道以建设标准化园区为抓手,在园区内布局“两体两中心”(产业综合体、创新综合体、生活邻里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契合园区功能定位的物流设施及人才(员工)公寓、商业配套中心,配置金融营业网点、货运代办、餐饮、文娱、购物等服务业态,为入园企业提供政务代办、政策咨询、人才招聘、职业技能培训、财务代理、融资担保、检验检测、法律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扩大区域物流中心优势,逐步形成体系完善、配套健全的现代物流集聚区。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办好民生实事
教育是民生之基。当前,西园街道多措并举,力促教育资源扩容提质。
在车厝社区,晋城学府配套幼儿园主体建筑已经完工,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80个;在王厝社区,第四实验幼儿园王厝分园进入内外装修阶段,投用后可新增学位810个;在赖厝社区,版筑中心小学综合楼全面完成加固建设……今年,西园街道推进的教育项目就有11个。
“街道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紧缺状态。”西园街道教育办主任陈金辉介绍,为了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西园街道通过科学统筹规划,持续推进辖区内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着力构建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在今年推进的11个教育项目中,新建或扩建学校的项目就占有7个。
列入年度计划表就完事了?并不是。日前,在西园街道召开的重点教育项目调度会上,第四实验小学教学楼扩建项目立项后进展缓慢的问题被提上重要议程。在听取项目进度汇报后,与会人员围绕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深入探讨。“归根结底,前期手续涉及部门多且程序复杂,学校作为业主单位,处理起来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会议研究决定,街道办事处作为第四实验小学教学楼扩建项目建设主体,成立街道扩建项目建设专班,加大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据悉,为了加快学校建设项目进度,西园街道定期开展调研及重点教育项目调度会,通过细化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小菜场,大民生。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是西园街道推进的民生实事之一。
“听说了吗?赖厝农贸市场要改造了。”消息一经传开,市场里的摊贩和老顾客们就议论起来。“那真是太好了,早就盼着这一天了。”经营摊主赖先生说,“因为咱们赖厝农贸市场建得早,部分区域没有设立排水系统,污水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赖厝市场还存在照明设备老化、部分区域划分不合理等问题。
赖厝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赖昭炜介绍,赖厝农贸市场2003年建成投用,占地1200多平方米,目前拥有摊位110个。“这是西园最大的农贸市场,服务赖厝、苏塘、后间、车厝、屿头、烧厝等社区居民,每天客流量在千人以上。”
为破解农贸市场痛点难点,防止改造浮于表面,西园街道组织赖厝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查缺补漏,着力解决农贸市场排水排污系统设施薄弱、摊位不规整、卫生环境差等问题,明确规范具体改造要求,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新的农贸市场将按照销售的商品种类进行划区,分为水产区、肉类区、熟食区、蔬菜区、水果区、活禽区。其中水产区、活禽区和肉类区不仅有独立的排污系统,还专门增设一个化油池,安排专人定期抽取垃圾。”赖昭炜说,改造后,农贸市场内各类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摊位也将增加到140个。
据悉,赖厝农贸市场将于9月份正式动工,分区域错时进行改造。
推进乡村振兴
着力探索“西园路径”
在屿头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里,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张“作战图”,图中列出了“7+2”个项目。其中,“7”是今年开始筹备、即将实施的7个重点项目,“2”是近几年来每年持续实施的2个项目。
作战图中的9个项目,既有为社区集体创收的文体活动中心项目、标准化工业区改造项目、社区研学项目和土地盘活项目,也有提升人居环境的八仙山后花园延伸项目、社区主干道白改黑项目、诗意屿头项目,还有惠及民生的敬老院医养结合项目及社保、新农合缴交项目。每个项目后面,还有专门的进度条。“本月底,社区主干道白改黑项目就要动工了。”屿头社区党总支书记洪耿谋说。
洪耿谋介绍,自1997年开始,屿头社区将近960亩抛荒地收归集体统一经营流转,迈上发展集体经济之路,每年创收四五百万元。目前,屿头社区集体资产已达7500多万元。
集体经济富起来的同时,近几年,屿头社区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医疗保障、养老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不断增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张作战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推动乡村振兴,屿头社区走在前列,其他社区也不甘示弱。
今年3月,新冠疫情刚刚暴发时,一场特殊又温馨的婚礼在官前社区举行。“这场婚礼,我们一家精心筹备了很久,也期待了很久。”吕建成说,因为经商,自己亲朋众多,在他的设想里,大儿子吕志鹏的婚礼应是盛大而隆重的。为此,他早早地挑选了吉日,也就是3月14日这天。婚礼前一天,这一家人还是欢欢喜喜的,还有许多堂亲前来助阵,谁也想不到当下热闹场面会与婚礼当天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此时,泉州疫情形势陡然严峻,各级疫情防控精神层层传达部署下来。官前社区一线抗疫工作者迅速反应,在13日中午即到吕建成家中商议婚宴取消事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吕建成一家同意取消婚宴,同时决定捐出20万,给西园街道慈善(教育)基金会。
无独有偶。4月18日,官前社区干部吕文风儿子吕鸿鑫迎来16岁生日。彼时,吕文风作为西园街道驰援陈埭溪边村专班的一员,正奋战在抗疫一线。“早在疫情之前,我们夫妻俩就商量好了,简办儿子16周岁的宴席,将省下来的钱用来做公益。”吕文风说,疫情发生后,他们决定取消宴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对于父母的决定,吕鸿鑫也非常支持。他说,父母给他做了好榜样,本身就是给他的最好生日礼物。随后,一家三口共同决定向西园街道慈善(教育)基金会捐款20万元。
文明之风吹遍官前社区。官前社区党总支书记柯火木介绍,近年来,官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移风易俗创新发展新举措,以移风易俗为目标导向,以组织建设为有力助推,构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乡村振兴没有统一模式。近年来,西园街道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探索乡村振兴“西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