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培仁 秦越
金井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全镇陆域面积56.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5公里,辖22个村(社区),常住人口6.8万人,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
多年来,金井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经济转型,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和水平;荣获全国特色小镇、国家卫生镇、福建省滨海休闲度假福地等荣誉,入选中国特色小城镇品牌百强第5名,连续5年获评泉州小城镇培育试点建设优秀单位,拥有多个“国字号”和省级“金字招牌”。
旖旎海湾,浓情海峡。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沙滩,有令人惊羡的港口,更有“金色沙滩、红砖古厝”迷人的风光……今日,金井确立了“推动产教融合区建设,做优做强晋南辅成中心”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和福州大学晋江校区人才优势,昔日的滨海小镇,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擦亮“产教”招牌 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一个好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好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极。金井镇拥有以七匹狼为代表的服装纺织等主导产业,近年又兴起科教、旅游、文创等产业。
多年来,金井从上到下集中精力抓实、抓好项目建设,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优势,选择了适宜自己的特色项目,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金井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纺织服装传统企业积极应对新常态,引导企业抱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晋江市与福州大学签约共建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项目就位于金井镇。该项目控制性规划用地1380亩,突破了以往分校区的建设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性实行“两院两园”布局,“两院”即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福州大学海洋学院,“两园”即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晋江分园、福州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园。
2018年4月,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两院”正式投入使用,首批研究生入驻园区。2019年9月,首批成建制本科新生入驻。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晋江分园于2021年5月投入使用。目前,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海洋学院已成建制入驻,另有工艺美院服装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在该校区开展“2+2”模式培养,入驻学生近1500人,预计今年秋季学生数可达3000名以上。
2021年5月,福州大学海洋工程研发中心、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等21个科研平台正式入驻科技园A区,开展产学研对接。目前,累计合作企业91家,意向合作企业153家,已立项项目130余项,总投资约2.7亿元,产学研对接初显成效。2022年6月,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正式获批升格为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当前,校地双方正围绕建设“创新型、创业型、国际化、高水平”的示范校区,创新体制机制,倾斜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高地。
除此之外,今年,在泉州市2022年重大项目“云签约”活动中,晋江市瑞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约的织物定型机生产项目也落地金井镇。该项目主要研发生产织物定型机,预计每年生产100台套织物定型机。
晋江市瑞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柯清松表示,这个项目总投资在1.3亿元左右,要建33000平方米的车间,综合楼和研发中心在9000平方米左右。该项目建成后,对整个泉州地区纺织产业强链补链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金井将重点发挥福大晋江校区带动作用,推动企业研发、孵化、转化,释放产学研用的综合效应。”金井镇党委书记林晓为表示,通过发挥金井产教融合区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推进实施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提升金井园、围头物流园发展能级,落地建设向兴纺织新材料等一批好项目、新项目。
当前,金井镇已形成纺织服装主导产业韧性强,科教文卫、港口物流、商业商贸、旅游文化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擦亮“试点”招牌 城镇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金井镇人民政府,这里有着晋江最早的镇级规划展厅。在金井镇看来,一个好的城镇,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因为规划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可以“点石成金”,也是一个地方最强劲的生产力。
多年来,在推进小城镇改革中,金井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用好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等一批“试点”招牌,把握晋南辅城中心地位,在全镇总体规划基础上,持续推动镇区控制性详规及乡村规划编制,完成海岸线布局规划及一系列详规和专项规划编制,迅速将整个城镇的框架拉开。
“我经常在世界各地跑,看到有些小镇环境很优美,就像一个城市。就想,我们的家乡在海边,如果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定能建成一个美丽的城镇。”金井镇一企业家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1985年出生的我,见证了金井镇这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小时候,我生活的金井是一个交通不便,各项产业都不发达的小城镇。整个镇区发展远远滞后,大部分人都远走他乡发展事业。”在金井土生土长的蔡先生说,近年来,金井镇着手建设小城镇,整个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产业有了飞速发展。他相信,金井的明天会更好。
和蔡先生不同,作为一名“新晋江人”,老家吉林通化的金洪宗,来到晋江工作生活多年,如今已在金井滨海新城买了一套房子,开始“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金洪宗说,她之所以能在金井“安居乐业”,主要是看好金井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是被晋江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所感染。金井的工作、生活环境也让她如鱼得水。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金洪宗更是带着几名“新晋江人”一起,加入到社区每轮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中,以实际行动为“第二故乡”出力。
企业家、本土群众和“新晋江人”的肯定,正是多年来金井镇在推进小城镇改革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所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
擦亮“资源”招牌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踏着松软的沙滩,海水冲刷着脚背,海风轻抚着脸庞,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远处,白色大风车迎风摇曳,与海岸风光相融,构成一幅唯美浪漫的画卷。
认识金井,从“海”开始。金井镇有着长达26.5公里的海岸线,自东向西形成优美的弧线,拥有金沙湾等7个优美海湾。
沿着海岸线,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变质岩、福全古城、鲍鱼养殖、南江白鹭滩、金沙湾、月亮湾、亚洲唯一触角沙滩、“八二三”炮战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西资岩、白洋屿、西岸滩涂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多年来,金井镇立足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引领各村(社区)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有着“海峡第一村”美誉的围头村,以“保护生态、保护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说,今年,围头村通过赓续围头元素的“八二三”炮战红色基因,将独特的地理位置、战地背景和红色精神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全过程,围绕办好海峡两岸返亲节和闽台交流文化节、推进“闽台妇女合家园”电商创业项目、修复围头海角公园生态、打造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等9大项目,让人看到“海峡第一村”正探索乡贤回归、项目带动的多元融合发展新路。
与围头村相邻的南江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展得有声有色。走进村庄,一条完工不久的“白改黑”道路是南江村完成的又一个民生项目。
南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镜波表示,南江村被定为省级示范村以来,加大了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作为南江村的支柱产业,当前,村里有20多家各类养殖场,直接带动几百名村民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南江村还通过开发鲍鱼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红砖古厝醉人眼,偏安一隅觅塘东。”今年,塘东村以打造“山海一体、闽侨同源、中西交融”的闽南文化传统村落滨海旅游胜地为目标,全年预计开工项目21个,总投入约800万元,囊括了道路建设、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文化挖掘、党建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村集体经济壮大等各个方面。
在围头、南江、塘东等多个网红村的带动下,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金井的一张新名片,每年吸引200多万人过来参观旅游,可观的旅游收入进一步反哺、振兴乡村。2020年,金井镇共有6个村庄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去年,“围头村—塘东村—南江村—三坑村”又被列入泉州市首批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这条线串联起金井的山、海、村,展尽滨海风光和侨乡风情。
“我们要将这条示范线打造成串联‘山、海、村’的生态链,展示‘建筑、历史、民俗’的人文链,宣传滨海生态、海蚀地貌、风能的科普链,提供各种文创艺术形式的艺术链,形成独具金井特色的滨海旅游景观区。”金井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挖掘“美丽资源”,撬动“美丽经济”。金井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根据示范线四个村的特点,组织筹划了建设项目71个,其中重点项目25个。
“以线带面”,金井镇将示范线成效向周边湖厝村、洋下村、溜江村、福全村、石圳村延伸,利用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和完整的滨海慢行系统将其串联,形成独具金井特色的滨海旅游景观区。
今年,金井镇继续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指导6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策划41个建设项目,投资1764万元用于乡村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