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b版:C8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

内坑:晋江门户品质新城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黄伟强 秦越

老区迸发新活力,如今的内坑大不一样。

碧水蓝天下,九十九溪左汊长埔段与千亩农田交相辉映,生态又宜居;道路两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镇村颜值更出彩。

“面子”有了提升,发展动力也更足。当前,内坑在产业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内坑的鞋塑、陶瓷等传统产业插上“数智”与“创新”双翼,正从单一产业结构转向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从发展落后镇变为全国千强镇,内坑阔步向前。

这些年来,内坑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镇工业企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60.7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82.25亿元,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优化,城乡建设更加美好,民生保障不断完善,荣获“省级生态乡镇”“省级文明乡镇”等多项荣誉,群众期盼的宜居宜业、品质内坑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内坑镇党委书记林灿煌表示,内坑将充分发挥老区、人才、区位、空间等优势,紧扣泉州“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部署,主动融入晋江市“一三一三七”发展格局,重点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全方位打造晋江门户品质新城和“产城人”融合样板城镇。

关键字

老树开新花 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

近日,来到内坑品牌工业城,恒安集团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一期)和贵人鸟内坑园区的一栋栋标准厂房矗立在道路两侧,现代化工业园区气息扑面而来。对面的景山路旁,恒安集团内坑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二期)正在进行土方平整,现场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作为泉州市级重点项目,目前,恒安集团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一期)已投产,年产值约20亿元。项目二期用地面积约613亩,以“端到端”信息化为基础,通过延伸上下游的价值链,高标准建设集“上游原材料”“智能生产”“智慧仓储”“2B、2C智能分拣仓”为一体的现代化卫生用品产业园。项目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全面投用,投用后年产值预计超百亿元,将成为恒安集团在全国标准最高、体量最大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园区标准化建设是晋江当前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最重要的抓手,是产业转型升级、扩展空间的关键举措。围绕“提速项目建设步伐、助力企业增资扩产”,内坑镇组建服务专班,主动对接、厘清企业有关项目布局、建设规划、困难需求等,协调解决土地收储、林地审批、审批流程优化等企业面临的难题。

为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内坑镇加速完善项目(二期)周边道路及配套市政给排水、电力设施建设。目前,已先后投入约6000万元用于园区内纵一路、横二路、横三路、下黄溪河道改道工程等9个项目建设,近期正积极策划实施18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当前,恒安(二期)有序推进、贵人鸟内坑工业园9月即将投用……如今,品牌工业城已成为内坑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吸引了嘉怡塑胶、安婷妇幼等一批在建项目,以及晓峰鞋服、普斯特服饰、宏淇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入驻。

在帮助企业“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的同时,内坑镇也全力支持鞋塑、建陶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出“新花”。

今年6月,福建首条超大岩板生产线在内坑的安泰建材实业有限公司举行点火仪式。“该条生产线总投资约1.5亿元,投产后预计日产岩板3万平方米,预计将为企业带来1.2亿元效益,增加年产值2亿元。”安泰建材相关负责人介绍。

5月31日上午,泉州科技大市场新材料科技成果专场推介会在晋江举行,位于内坑的福建嘉怡塑胶成功开发的“EVA鞋材超临界一次成型技术”成为全场焦点。

“作为制鞋产业的上游,传统鞋材制作工艺流程经历数代传承,但鲜有创新。公司此次推出的EVA鞋材超临界一次成型技术,与化学发泡法材料类似,可望颠覆传统鞋材加工工艺,助力企业提高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福建嘉怡塑胶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陆猷良表示。

当前,内坑通过实施“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以设备更新、技改投入、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速建陶、鞋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将加快拓展提升晋江国际陆地港、普洛斯等平台功能,主动对接极兔速递、安能物流福建区域分拨中心,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启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内坑园规划建设,重点招引产业机械、工程机械及精密机械零部件等项目,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关键字

旧貌换新颜 宜人宜居宜游

走进内坑长埔村,沥青路干净宽敞,直达村民家门口;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别墅林立;千亩农田与九十九溪相伴……

“我们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让人赏心悦目,经常吸引周边村民来散步。”长埔村老党员王碧霞自豪地说,不只村民,特意前来的游客评价也很高。

“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长埔村守住绿色生态,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举措。”长埔村党总支部书记王筑水说,这些年来,长埔村留住革命老区底蕴,梳理路网、水系等乡村肌理、历史脉络,大力度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修缮老房古厝,打造生态、自然、野趣的景观和休闲空间,留住了乡村符号、保留了乡村风味、焕发了老区活力。

近年来,内坑镇结合城乡品质提升、常态化文明创建,锚定目标、借势发力,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以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身边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面上干净、线上标准、点上亮眼”的整治成效。

清晨的五峰公园,明媚的阳光穿过树丛,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光柱”洒在草坪上。跟随人流漫步在公园内,微风徐徐,好不惬意;沙坑里、跑道上,大人孩子肆意玩耍,在风景中运动,在运动中观景。到了夜晚,公园灯光璀璨,伴随着动感音乐和五彩斑斓的灯光,广场舞热闹上演。

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公园自1月底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后,人气火爆,成为内坑及周边群众的网红打卡点。

公园里有美景,更有红色故事。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公园,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两万多人。

“以前,这里只有纪念碑和一条窄路,周围山体杂草丛生、景象荒凉;现在建设得这么漂亮,群众都叫好!”只因老战友的一句嘱托,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守墓人朱金造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这些年,随着内坑镇村不断发展,群众对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步提升,“打造一处能够满足群众休闲运动需求的地方”成为内坑镇党委政府聚焦民生的重要抓手。于是,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经过改扩建,五峰公园的景观和功能更加丰富完善。

张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内坑人,常年在省外做陶瓷生意,近日回乡探亲,家人朋友谈得最多的就是内坑近年来的变化。前天,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五峰公园的灯光夜景,特地前来走走。“很壮观!这些年,内坑变得越来越美了。”张先生频频点赞。

如今,这个总用地面积约171亩,绿化用地面积约121亩的园林景观公园,包含了红色党建文化长廊、五人足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羽毛球场、灯光跑道、阳光草坪等,成为内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关键字

“网”中先锋引领 “格”中党群共治

乡村要发展,带头人很关键。

“深圳村将充分盘活土地资源,积极策划废旧厂房翻新租赁、物流仓库等村财创收项目。”“亭顶村将修缮粮食供应站,推动红色景点串珠成链,打造红色粮仓革命文化体验片区。”“砌坑村将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农业研学+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养、宜游美丽砌坑。”……

上个月,内坑镇党委通过“搭台摆擂”,推动28个村党组织书记“同台路演”,通过亮成绩、抛问题、晒思路,进一步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据了解,内坑镇为全面提升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履职水平,提升全镇村级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策划了“好班长”启航工程。此次活动也是“好班长”启航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昨日,记者在内坑镇古莲路黎山村段看到,作为晋江村级经联社首次摘得商住用地地块使用权的黎山花苑项目建设主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明年6月竣工。

“2018年成立黎山村经联社,村民变身‘股民’,大家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更积极。”黎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张蓬杰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黎山村村财增收超300万元。

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截至7月10日,内坑镇28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创收1440.43万元,再次率先全面完成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度目标任务,其中,1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4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

乡村发展的每一步都要实,离不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拨打卡片上的电话,我会第一时间帮忙。”近日,内坑镇深圳村第七网格网格员谢荣宗在走村入户时,将制作的网格便民联系卡发给了张大妈。

自疫情发生以来,谢荣宗成为村民眼中的“多面手”。他要负责入户调查摸底、电话通知群众及时接种疫苗、积极做好重点人群联系服务、“红白喜事”政策宣传等方方面面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您好,我们来核查核酸检测报告,请配合出示健康码、行程卡。”8月12日晚,在内坑镇葛洲村第三网格内,网格员杨永捷带着网格检查小组逐户倒查近期从新增中高风险地区返乡的人员。遇到异常情况时,杨永捷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上报内坑镇防控办并迅速采取管控措施,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安全底线。

谢荣宗、杨永捷只是许许多多村级网格员中的一分子。目前,内坑镇已建立“党委书记亲自抓、包村领导具体抓、网格指导员深入抓”的网格管理机制,按照三级网格、四级微信矩阵,将全镇划分为32个一级网格(其中,村级28个、镇级园区3个、泉州职业技术大学1个)、198个二级网格、57个三级网格,配备一级网格员32人、二级网格员638人、三级网格员136人、志愿者1202人。其中,专职网格员194人,兼职网格员580人。

内坑镇正以“一张网格管治理”为切入点,让全镇网格员当好前沿哨兵,发挥“熟人熟地”优势,推动各项工作穿透落实到“最后一米”,让村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各项红利。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