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伊婷 秦越 通讯员 陈钧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20年来,“晋江经验”为晋江发展锚定方向、指引前程,同时也激励着安海干群踔厉奋发,接续攻坚改革创新、提速产业转型、提升城乡品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建设更高品质“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金秋八月,安平桥畔,奋斗正酣。装备基地安海园,一栋栋新建厂房鳞次栉比,多个企业基建项目正火热推进,产业动能加速释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随着世纪大道南延伸暨北环-龙山寺片区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安海新城区建设大幕徐徐拉开;借力安平桥“世遗”效应,古镇安海吸引各路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来,安海镇坚持以“晋江经验”为引领,紧紧围绕省委“三提三效”要求,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强产业、兴城市”以及晋江市“五个年”活动部署要求,围绕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层次不高,城镇建设能级不够、步伐不快等短板,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实施以“培育一园、更新一片、拓展一区、复古一街、留住一带、繁荣一圈”为主轴的“六个一”行动部署,通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基地、实施龙山寺片区改造更新、拓展北环新区、重塑三里街“宋元文化”、保护安海湾生态、繁荣上悦城中心商圈,进一步带动提升安海的城镇支撑力、承载力和竞争力,打造晋江城市次中心、泉厦城市联盟重要节点。
01
产业发展更具动能
从“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到集群上路、品牌上市迈大步,自改革开放以来,安海产业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近20年来,安海镇坚持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紧抓实体经济这一发展命脉,持之以恒地推动民营经济、集群经济、品牌经济做大做强,坚持把服务做足,为企业发展提供“短平快”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系列数据,是安海镇近年来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2016年,安海工农业总产值373.94亿元,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增长到601.16亿元,年均增长11%,与此同时,规上工业产值也从2016年的297.47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478.69亿元,纸制品、五金机械、食品行业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安海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千强镇第27位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抓龙头、铸链条、育集群,“龙头企业+优势产业”双重发力,重点产业链格局加速明朗——
今年以来,安海坚持产业兴镇,聚焦产业转型攻坚,打造产业重镇。在持续做大做强恒安、盼盼、兴业皮革等总部经济的同时,立足强链补链,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机械、食品、纸制品、皮革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全链条。
塔吊林立、工程车来回运输土方和材料,挖掘机不停地挥铲……高温酷热,挡不住项目建设的火热,时下的装备基地安海园里,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基建项目正加速。
8月16日,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招商签约大会上,福泰机械制造、迈步机械制造等多个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达成签约,装备基地安海园再添新成员,而这也是安海持续聚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强化招商引资,持续壮大产业集群的缩影。
据悉,今年来,安海聚焦基础最好、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聚力基础配套高端化、核心部件本地化、整装制造集群化,推动装备制造从前端到末端的全链条升级。目前,安海镇除了持续做好招商选资,加快推动海纳机械、富仓数控、盛达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外,正积极策划推动装备基地安海园区二期规划,通过培育一园(即装备基地安海园),拓展产业平台,增强发展后劲。同时,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安海也积极推动老旧工业区的产业升级、空间腾挪、效益提增。
此外,安海还积极发挥安海湾核心区位优势,统筹文化、旅游、教育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精品旅游、高端休闲、轻奢消费等新业态,打造泉州南翼核心商圈,吸流量、聚人气、兴业态。
02
“古镇+新城”双向提质 城镇建设更富内涵
“两横三纵”路网格局日趋完善,内外交通持续优化;海东鸿塔片区群众幸福回迁,商住小区串联成片;上悦城、金沙城人气集聚,商圈繁荣成型;“家门口”就有安平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休闲娱乐好去处……近年来,紧扣“产城人”融合,安海统筹谋划推进城镇有机更新,内炼品质、外塑形象,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也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今年来,安海镇立足泉州南翼新城、晋西辅城“两个核心区”定位,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推进古镇新城开发建设。
老镇区,重点梳理古街肌理,用好用活安海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实施古街改造提升工程,重塑三里街“宋元古街”的历史风貌。
新城区,以世纪大道南延伸与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建设的契机,对内串联拉动北环-龙山片区连片开发,对外打通安海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动脉,打造安海北大门的新地标、城市前沿展示面。
当前,晋江市世纪大道南延伸暨北环-龙山寺片区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动迁期间,项目再刷和谐征迁“晋江速度”,而这份“速度”的背后有着征收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持续奋战,更饱含着安海群众对新城区建设的满满期待。
目前,龙山寺片区在年初完成征迁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动安置房设计、手续报批等工作,力争年底前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北环片区在提前批内已完成世纪大道南延伸段全部土地和房屋征迁,正在抓紧推进片区内原工业土地收储,力争8月底全面完成。
安海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安海将着力把龙山寺—北环片区打造成为安海高品质新城区。其中,龙山寺片区将重点打造龙山寺民俗文化街区,发展“朝奉产业”和“香客经济”,带动形成新业态、新商圈。北环片区将着力攻坚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加快推进土地收储,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建设集站点、商业、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商业体。
不单龙山北环品质新区,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安海还提出将着重推进兴安文旅融合生态区、品牌总部商务区等片区建设,持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
除了抓片区建设外,城镇建设方面,安海还坚持建管并重,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同时,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相关工作。
城乡重要通道有序推进“白改黑”,合理规划和增加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区;背街小巷、住宅小区的卫生死角、乱堆放、私拉电线的现象不见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不断推进,一幅幅清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近段时间,不论是在安海镇区还是乡村,都可感受到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提升带来的变化与幸福感。
据悉,以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为抓手,安海镇常态化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综合整治“两违”行为、占道经营、飞线充电、乱停乱放等城市顽疾,不断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提升生态环境方面,安海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发挥“河湖警长联络室”作用,强化河道日常巡查和问题整改。坚持源头治理,整治水体黑臭顽疾;并在村级全覆盖基础上,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接管率提升。
03
“人文+生态”双融互促
文旅品牌更有活力
今年5月19日,以安海古镇为主题的《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正式发行,这是晋江市第一张国家题材邮票,而随着邮票的发行,安海这座“养在深闺”的古镇,也通过这一“国家名片”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风采。
据悉,在全国近2万个建制镇、799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仅有22座古镇登上《中国古镇》系列邮票,此次安海镇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镇”形象代表之一,这无疑是对古镇安海的一种肯定、一种荣誉,这也让海内外晋江人倍感骄傲与自豪。
安海历代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龙山寺坐落在安海,现有各类文物54处,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古村落保护完好,同时,入选全国、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个。
近年来,安海持续深耕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也收获了硕果累累——安平桥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海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安海土笋冻”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安海“水上掠鸭”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获评旅游精品赛事;元宵、端午、中秋“三大节庆”成为安海靓丽名片,文旅活力持续焕发。
与此同时,教育作为安海的一张亮眼名片。过去五年,安海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320个、中小学学位7446个,养正中学新校区顺利搬迁,形成“一校三区”集团化办学格局,优质教育向东加速拓展。安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募集2.4亿元,规模创全省镇级之最……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擦亮这张名片,安海镇也有着明确的规划,将持续推进优质教育提质扩容,推进集团化办学多元格局,规划新增一所高中学校,提升幼儿园到高中全链条教育水平,让“学在安海”品牌深入人心。
日前,记者从安海镇获悉,经前期系统的调研,安平田园梦想城乡文旅项目已进入签约阶段。据了解,该项目将以安平桥畔“水上田园”为特色,以安海古镇海洋商贸文化为底色,欲打造福建省城乡互融、共促共建、乡村建设新样板,通过遵循传统村落与田园风光共促共建的原则,完善空间环境及相关服务配套,引进创新科技、文化、产业等进驻乡村,吸引年轻人聚集,塑造科创与田园交相辉映的特色乡村,形成以田园风光为核心,古街风貌为特色,村民内生力量为驱动的新型六次产业城乡文旅综合体。
该项目的签约是安海积极招商引资,培育文旅融合业态的生动实践。今年来,围绕文教品牌塑造,积极释放安平桥世遗效应,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加强安平桥世遗点系统性保护,安海完成白塔广场、兴安路下穿通道、古码头渡口整治等项目建设,用心优化安平桥景区布局,提升景区观光体验。同时,注重系统保护安海湾及大盈溪西岸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借力安平桥“世遗”效应,叠加人文、生态两大优势,积极引入开发“生态+文旅”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田园风光、“非遗”展示等文旅新业态;通过正在建设的慢行观光步道,与安平桥景区形成串联,精心打造安平桥景区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