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b版:B12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融合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本报记者 阙杨娜 陈巧玲 董严军 文图

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古人的居住理想,如今在晋江这座城市已由蓝图变为现实。

清晨,在八仙山公园里,市民吴先生正绕园慢跑,“我家就在这附近,我有晨跑的习惯,一般都会来八仙山,这里就是天然氧吧,每次晨跑完,感觉一整天都很精神。”

出门进公园,这在晋江已经是寻常事。近年来,晋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福建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呈现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城市向品质内涵同步跃升,实现生态空间和谐共融、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让繁星闪烁 好空气天天有

来自晋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晋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县市排名中,比去年同期上升6名。至此,晋江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已两年半。

这样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晋江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的努力。近年来,晋江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大气工业污染源整治,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整治成为重要抓手之一。

建陶行业是晋江一大特色产业,曾在晋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长期以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煤气发生炉,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010年底,晋江市委、市政府决定:3年内,晋江市所有建陶企业要分批次限期淘汰煤气发生炉,实现天然气替代。经过近3年的工作开展,晋江在全国率先完成建陶行业“煤改气”,建陶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磁灶、内坑、紫帽等镇,彻底告别了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的过去。

与此同时,晋江实施神华热电厂供热改造工程,集中供热范围涵盖安海、东石、永和、经济开发区五里园、食品园等区域,带动70家纺织、印染、皮革、食品企业淘汰燃煤锅炉,改由集中供热。推进福能晋南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用,年供热量可达189万吨蒸汽,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885.75吨、氮氧化物828.455吨、粉尘622.617吨。

数据显示,近年来,晋江新铺设集中供热管网48公里,天然气管网100多公里;2018年以来淘汰拆除681台燃煤锅炉。得益于此,晋江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高。

当下,晋江还在不断推动建陶行业深度整治。“今年开始,我们要求建陶企业对窑炉烟气脱硫塔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陶瓷企业二氧化硫去除效率,同时,率先在省内推行建陶企业窑炉烟气在线监控,确保窑炉烟气稳定达标排放,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晋江生态环境局污防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晋江在产建陶企业107家,已完成窑炉烟气脱硫塔设施改造93家,完成窑炉烟气在线监控系统安装60家。

“如此明亮的城市灯光背景下,抬头可见夜空中的星星,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的努力成果正在逐步显现。”晋江生态环境局磁灶环保中队中队长洪文英不禁在朋友圈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应该说,繁星闪烁的背后,也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今年5月,晋江市首个光伏复用充电站——晋尚充电站投入试运行。该充电站位于新塘街道集成电路科学园公交站内,设有1台800千伏安箱变,3台分体式直流充电机,14个充电终端,其中有8个公交充位,6个社会充电车位。最大峰值总功率99.9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通过在场站划分社会车辆及公交充电补电区域,实现充电站的复用功能,采用直流快充方式,同时满足公交和社会电动车辆的充电服务。一辆电动公交车仅需1小时就可以充满电,一部小车50分钟即可充满电。”晋江市公交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光、充一体化充电场站有利于降低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对配电网的冲击,实现能源供给的高效率、清洁化和智能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辆行驶在马路上。据了解,为引领晋江市民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晋江全面推广节能和新能源公交车辆,目前全市532辆公交车均为清洁能源车辆,助力市民绿色出行。同时,晋江全市配套建成的公交充电站多达18处,可同时为350辆公交车充电,规模在全省县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打造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

让城市“颜值”越来越高

在晋江市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的藕田里,国家Ⅰ级保护鸟类彩鹮正悠闲地觅食,栗紫色羽毛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吸引了各地观鸟爱好者前来拍摄;在晋江池店镇田洋村的农田里,珍稀鸟类栗苇鳽现身,被泉州市观鸟学会成员拍摄到,这也是栗苇鳽首次在泉州被记录到……

晋江南岸生态公园东起泉州晋江大桥,西至顺济新桥,沿着晋江南岸依次经过田安大桥、刺桐大桥、泉州晋江大桥,全长约6.6公里,面积约128万平方米,是实施生态整治、美化滨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提供休闲空间的重大民生项目。

俯瞰晋江南岸生态公园,空中栈道桥犹如一条点缀蓝边的飘扬白丝带。栈道以白色为主色调,栈道的栏杆使用蓝漆,是连接着商业街和晋江南岸生态公园的重要通道。公园的建设围绕自然、生态、野趣、休闲、健身、观赏等功能来进行,公园里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生态植物,其中大榕树就有20多棵,绿化率超过90%。

坐落于晋江市区西北部的八仙山,仙气相随,山湖相映,花草相衬,厝阁相伴。漫步于八仙湖畔,微风拂面,流水潺潺,虫鸣鸟叫,山林的大树密密麻麻,挤过叶片的阳光洒在草坪山,星星点点,引得市民赞曰:美哉,宛若仙境!

如今,这座用地1019亩的城市综合性山地公园,已成为囊括原生态山林、园林建筑小品、传统古大厝、书法石刻园、环园木栈道、亲子乐园等的休闲去处,成为市民回归自然的诗意栖息地。

近年来,晋江不断提升各级公园品质并在城市中“见缝插绿”,山海相融、绿脉相辅、公园均布、精品突出的滨海园林城市逐渐显现。

沿着“一山一水”慢行系统骑行,她就像戴在晋江脖颈上的一串“珠链”,依托灵源山、华表山、罗裳山、崎山、八仙山等山脉,打造休闲公园及步道。在这里,可以骑行穿梭于晋江山脉,也可以徒步慢行滨水岸线。

这都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写实。据统计,晋江现有市级管理广场公园25个,镇村公园143个,在已建成投用的市区公园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地将闲置边角地“妆饰”成街头绿地,每年造林面积5000亩,截至2021年累计绿地面积1539.23公顷,绿洲、八仙山、晋阳湖、晋江南岸、一山一水慢行系统等公园绿地串联,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城市生态景观,让市民在园林景致中移步换景,城市“颜值”越来越高。

打好碧水保卫战

让水清岸绿 鱼翔浅底

夏日傍晚,暑热渐退。在晋江,无论是在晋阳湖公园、绿洲公园、晋江南岸生态公园等亲水公园,还是在九十九溪、梧垵溪、梧桐溪等流域河段,都可以看到市民或慢跑,或闲走于河畔,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呼吸清新空气的场景。作为一座滨海城市,晋江因水而美。晋江境内拥有21条主要河流,2个天然湖泊,28座水库、82座山围塘,流域总面积达629.78平方公里。

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后,晋江统筹实施“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治污截污、清水活水、景观绿化”五大治理工程,全市21条主要流域整体水质稳定向好、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许多“颜值低、感官差”的流域逐步蜕变,基本实现“不黑不臭不淤不堵”,更有一批标杆河段拥有“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深受市民青睐。

沿着梧垵溪英塘支流而行,一簇簇黄色美人蕉开得艳丽,鸢尾、再力花、梭鱼草等紫色系的花朵点缀其中,翠嫩欲滴的狐尾藻成片漂浮在水面,瀑布般的爬山虎在河道的桥墩及两旁的墙面“安家”。眼前的河道种满了20余种水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不仅“貌美如花”,更提升了河道的自净功能,“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呈现在大家眼前。

湖漏溪是晋江东南部独立入海的小流域,源起于永和镇,经龙湖、英林、金井等镇后汇入深沪镇深沪湾南部海域,旱天无天然来水,雨天承担行洪功能。结合河长制工作,湖漏溪统筹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督促沿线17家涉水企业进行尾水纳管,铺设17公里的截污干管,建设4座污水提升泵站,6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3个农村生活污水工程项目,收集的污水分别排入晋南污水处理厂、深沪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经过入河排水口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工程、企业尾水纳管等多种整改措施的综合施策,2021年11月至今,湖漏溪2个考核断面均已达到Ⅴ类水质。

水是流域的灵魂。晋江在治水的同时,也充分“变废为宝”。在陈埭镇横坂村涵埭沟上方,经过仙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入河沟内。“以前九十九溪的水位如果比较低,我们这边的水就不会流动,久了就会臭。现在再生水回用后,河道里的水流动起来,河道不断冲刷,也就不会臭了,自然环境也就比较好。”陈埭镇横坂村村民林高勇说。

据了解,仙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是晋江首个中水回用工程。该项目主要是利用仙石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对晋东水系进行生态补水,现在每天有15万吨水可以用来补给,远期的中水回用可以达到每天30万吨,从而有效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相关水系生态基流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改善晋江城东片区水质、优化水生态环境。

在晋江沿海大通道的泉州湾河口湿地滩涂上,可见成片红树林在水中挺立生长。红树林下,有小蟹横爬、弹涂鱼跳跃,其中野趣令人欣喜。放眼望去,美丽的“蓝色海湾”,一幅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迎着海风,漫步在最美海岸线的生态步道上,真叫人流连忘返。

“一张图”助力“精准”执法

让群众生态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晋江生态环境局一楼的生态云指挥中心,大屏幕上随时可以切换晋江大气、水、土壤等相关信息。该中心于2020年12月底建成投用。目前,生态云指挥中心可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河道水质自动监控、污染源视频监控、企业用电监控、信访件办理调度等智能监管功能,初步搭建了晋江市大气、水、土壤智能管控“一张图”的基本框架,为精准执法、精准治污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云指挥中心运行至今,我们利用各类管控数据办理了在线监控数据超标、数据造假、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各种类型的非现场执法案件43起。”晋江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利用烟气自动监控数据查处陶瓷企业超标排污案件”“运用‘河道哨兵’精准发现线索查处违法排放水污染物案”两个案件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4月、10月通报表扬的第一批、第四批优化执法方式的典型案例。

今年3月初,晋江生态环境局磁灶环保中队执法人员对辖区内某陶瓷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在调阅该公司干燥塔废气在线监控设备数据时发现污染物超标排放。他们在对该公司进行行政处罚的同时,积极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这也成为晋江市陶瓷行业首例经磋商成功结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

“近年来,我们创新优化非现场监管方式,在大气、水、土壤环境监管过程中积极探索,运用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排污口自动监测系统、用电监控管理系统、工业固体废物远程监控等科技智能化手段,通过‘技防’与‘人防’的结合,促进执法效能的有效提升。”晋江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晋江生态环境局对895家重点行业企业3210个点位(如陶瓷企业干燥塔、印染行业定型机生产工序、制鞋企业刷胶工序等)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监控、视频监控等智能管控措施,将17套河道水质自动监控站点、392个河道和流域视频监控数据接入生态云指挥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在强化企业日常执法与监管的同时,服务晋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广大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公众满意度从2018年的73.9%提升到92.91%。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