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b版:B8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晋江市水利局:破译“水密码” 续写“水文章”

本报记者 蔡斯洵 董严军 陈巧玲 文图

晋江以水为名,水的灵气潜入城市的血脉。

春天,在晋江南岸生态公园观鸟;夏天,在绿洲公园观赏荷花;秋天,在九十九溪骑行散心;冬天,在晋阳湖畔跑步晨练。走在晋江,处处都是市民的亲水平台,处处都是亲近大自然、享受城市文明的绝妙场所。

对晋江而言,要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水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曾几何时,水源贫乏、旱时无水、雨季汪洋、流域污染、泥沙淤积……水问题也困扰着晋江。这些年来,晋江市水利局做足“水文章”,破译一组组“水密码”,克服一个个“水问题”,写出“城市与水”的“醉美”篇章。因为水,晋江的城市功能、城市品位、人气指数、人居环境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晋江市水利局局长蒋东晓表示,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晋江市水利局正持续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推进全市水利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保障供水 “有水喝”又“喝好水”

晋江是绝对贫水区。

一组数据显示,晋江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130m3,仅为全国的6.2%、全省的3.8%、泉州市的11.8%,全市80%以上的用水依靠外引水。

如何保障群众日常用水?提升供水能力是关键。2019年4月,晋江引水第二通道工程全线贯通。自此,晋江形成引水第二通道和南高干渠水源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有效提高供水保障率。

晋江在供水保障上的成效,更体现在缺水的关键时刻。

“那一年,晋江的降雨量特别少,水资源较为紧张。当时我们两天停一次水,不过水利部门的措施还是比较及时的,停水的情况没多久就解决了。”家住安海金沙城的黄先生回忆起两年前安海、内坑等区域一度用水紧缺的情况。

原来,2020年晋江的降雨量比往年减少1/4,各地水库水位低、库容量少,供水形势日趋严峻。

“当时我们提前预判降雨量较少可能引发旱情并造成水源紧缺问题,提前委托晋江市自来水公司开展市区与安平、磁灶区域供水管道互联互通工程。”晋江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用水紧缺的情况出现后,晋江市水利局第一时间启动新安水库作为应急水源,保障磁灶片区用水,同时增加班组、分段同时施工,加快应急供水通道建设,很快恢复正常用水。

如今,晋江市自来水公司和安平水厂灵源供水管道、安平水厂内坑供水管道两条管道已经实现互联互通,这意味着安平水厂供水区域内超2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更有保障。

满足本地居民用水的同时,水也汩汩流向金门。

今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4周年。据统计,通水以来,已累计为金门提供优质水量约2167.5万吨,日均供水约1.48万吨。其中,今年初以来累计供水量约465万吨,日均供水量达2.14万吨。

“前两年,台湾地区遭遇50多年来最严重干旱,特别是常年比台湾本岛更缺水的金门县,前两年年均降雨量从1000~1100毫米分别降至476.9毫米、472毫米,13座水库基本干涸,但通水后岛上居民生产生活如常,民众都说‘通水通得好,大陆水救了金门岛特大旱灾’。”福建晋金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佳兴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通水以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龙湖常年保持在Ⅱ类水质。同时,通过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实时监测、实验室人工检测、专业机构检测三管齐下,确保为金门乡亲提供清洁、安全、生态的优质水。四年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水质日检10项、月检25项、半年检80项的检验结果均满足供水合约要求。金门民生用水依靠地下水从过去占68%降至14.3%。

科学治污 “再生水”成“动力源”

走进仙石污水处理厂,干净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每天,来自晋江中心市区、城东片区陈埭乌边港以北、池店组团区域和泉州鲤城江南的15万吨生活污水,在这里经过一道道流程,实现从“黑”到“清”的转变。

在仙石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口,工作人员现场取水检查。经过污水厂的处理,原先黑黄发臭的污水变成无色无味的清水,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当前,晋江全市有7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包括仙石污水处理厂、南港污水处理厂、西北污水处理厂、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晋南污水处理厂、安东园污水处理厂及深沪污水处理厂,遍布中心城区、西北、泉荣远东、晋南等四个片区,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提升至49.5万吨/日,日均处理污水量42.2万吨,基本满足全市污水收集处理需求。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后,还要打通“断头管”,疏通地下管网“末梢神经”。

“以前不敢开窗,现在这个流域整治后,我三岁的儿子天天都要蹲在阳台看水流。”昨日,家住鸿江河道旁鸿塔小区的许女士给记者发来一段鸿江河道的视频,视频上的河面波光粼粼,以往墨水色的河面逐渐变清了。

鸿江河道的蜕变,得益于污水的收集。今年年初,远东泵站进站污水主干管彻底完成病害管道的翻建,新建的远东泵站进站污水主干管实现全线通水。四面八方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逐渐汇入深埋地下8米处的污水管道,进入泵站再转输到远东污水处理厂,为坝头溪流域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全面收集、改善安海镇鸿江流域的水质创造基础条件。

2013年起,晋江先行先试,织就一张覆盖全市各村居的农村污水治理网络,把农村污水治在源头、理到起点。2019-2021年,晋江开展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打通断头管项目建设。据了解,截至目前,晋江全市398个村(社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全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量稳步上升。

除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晋江还实现污水处理费征收全覆盖。2020年10月,晋江市制定出台《晋江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和《晋江市污水处理费资金管理规定(试行)》,自2021年起,晋江市开始征收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费,专项用于污水管道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建设资金保障。

生态治理 “黑水河”变“网红点”

在陈埭镇横坂村涵埭沟上方,经过仙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入河沟内。“以前九十九溪的水位如果比较低,我们这边的水就不会流动,久了就会臭。现在再生水回用后,河道里的水流动起来,河道不断冲刷,也就不会臭了,自然环境也就比较好。”陈埭镇横坂村村民林高勇说。

2020年仙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将污水厂达标处理过的尾水回用于河道补水,有效解决了庵上沟、洋埭沟和团结沟等镇村沟渠水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较弱、轻微黑臭的问题,得到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

去年,晋江市南港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也启动了。

近日,在晋江市南港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管槽开挖工作。

目前,项目完成管道埋设6公里,计划于年底完工并投入运营,届时,每天都有10万吨再生水回用于西霞美沟、南霞美沟、小姐港、金鸡沟和南低干渠等河道,将极大提升陈埭镇南片区和西滨镇等区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

“变废为宝”进行生态补水,大大提升晋江全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

夏日傍晚的梧桐溪人声鼎沸。

在梧桐溪的莲花桥,沙塘社区的王老伯正在做跑步前的热身运动。自从梧桐溪景观提升之后,他每天都要沿着河道跑上5公里。

一旁的吴阿姨、陈阿姨也结伴来溪畔锻炼。两人边走边聊,几步就能遇到前来散步的“厝边”,大家围在一起谈天说笑,好不惬意。

“每天都来锻炼,天天相遇,久而久之大家都熟络了。”吴阿姨说,流域治理后,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以前大家没处去,现在沿河的步道成为本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连周边村(社区)的人也都会来散步。

流域变成“网红点”,在梧垵溪,这样的场景也有。

晋江梧垵溪C2标段,曾经无人问津的杂草地是周边工厂工人闲暇时最常来的地方;梧垵溪英塘支流,繁花掩映,鱼翔浅底,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以前总想往城里跑,现在农村环境提升了,家门口的溪流变成休闲的好去处,生活品质不比城里的差。”梧垵溪周边的居民乐呵呵。

梧垵溪是晋江市内第四大河流,也是唯一一条境内发源、跨境入海的溪流。十几年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越来越多,梧垵溪流域水质日益恶化。如今,晋江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水环境治理,曾经“受伤”的梧垵溪,在河长制推行的“疗伤治愈”过程中,逐步恢复元气、重现生机。

作为晋江市又一个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目前虺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招标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虺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在前期一期、二期退渔还湖和清除围堰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态修复。同时,我们也将对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打造成大型湿地公园,让虺湖成为市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晋江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主要进行湖周生态景观建设、湖区水生植物种植和虺龙堤、生态岛建设。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做前期有关准备工作,预计在第四季度开工建设,争取明年年底完工。

这些年,在河长制的推动下,晋江水域环境的“颜值”实现大跃升。2013年,晋江启动生态水域综合治理;2017年,晋江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上下形成合力,以有效改善流域水质、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持续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当前,晋江全市各流域水质明显改善,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水生态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防汛防灾 “建+管”有“安全感”

今年6月,晋江迎来三年来最大降雨量,接近2021年的4倍。晋江的地下管网又经历了一轮考验。

“这些年来,市标很少出现路面积水情况,行人车辆基本能正常通行,即便有积水,半个小时内都会快速退去。同样的地点,如果在更早年前下同样大的雨,一般积水退去至少要2个小时以上。”家住市标的周女士告诉记者。

积水退去时间不断缩短,背后需要大量工作支持。近年来,晋江全面推进市区内涝整治工作。针对部分管网排水不畅、存在路面积水等问题,晋江市水利局组织全面梳理排查,其中,迎宾路(市标圆盘)、世纪大道(中海别克)及江滨路(阳光路至浚沟段)等重要积水点改造完工,基本解决了几处积水点“逢雨必涝”问题。

暴雨来袭,水库的调度也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自6月6日晋江启动防暴雨IV响应以来,晋江28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有所增加。如何让持续性降雨变成缓解干旱的“好雨”?科学调度是关键。

“我们预估到这次降雨过程较长、雨量较多,前期土壤含水量饱和,所以提前部署,当水位接近汛限一米时就提前预排预泄,腾出防洪库容接纳洪水。”晋江市水利局建设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两年,晋江降雨量较少,不少水库处于无水干涸的状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今年初以来,晋江充分利用几轮降雨进行蓄水,虽然目前大部分水库仍处于低水位状态,但是山体植被的蓄水量达到饱和后,每一滴雨水都将会流入水库。”

水库作为农村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区域防洪、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晋江28座中小型水库库龄偏大。如何让进入“老年”期的水库焕发活力?晋江市水利局从“管养”方面破题。

监控探头、无人机、放水涵洞探测机器人……在每一个水库,科技设备成为小型水库维修养护的“标配”,监控室24小时对小型水库大坝实施动态监测。据介绍,去年以来,晋江市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一改过去水库“无人管、管不好”局面,水库日常养护实现“换档升级”。

晋江市水利局建设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物业式”管理,不仅提升了水库的管理水平,水库面貌、水库安全也有了显著提升。目前,晋江正计划建设水库大坝观测系统。在探索中,晋江不断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实现水库从“无人管”向“管得好”转变。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