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阙杨娜 秦越 通讯员 蒋翔
晋江,一个工业集聚程度高、传统产业密度大、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市。面对各类用地需求不断加大的客观市情,作为要素保障部门,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如何强化空间要素保障,争取最大发展空间,服务晋江高质量发展?
晋江市自然资源局以“晋江经验”为指引,通过规划引领,向改革要动力,从破解“地从哪里来”“土地利用效率如何提升”“规划保障如何更加有力”“审批如何提速”等难题入手,服务晋江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中深化‘三提三效’行动,创新解决自然资源领域难点堵点,推动自然资源工作提速提质。”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英俊表示。
勇担改革重任 向改革要动力
01
改革引领,发展当先。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外界称作农村“三块地”改革。2015年2月,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启动,晋江成为全省唯一试点县;2016年9月,晋江又被赋予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改革任务。
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晋江探索出组团片区改造、旧村整体改造、生态景观提升、空心村盘活、产业带动和借地退出等6种宅基地综合利用模式,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1.65万宗、土地面积6238亩;探索形成指标置换、资产置换、货币补偿、借地退出等4种宅基地退出方式,共腾退宅基地7022亩;办理宅基地和农房抵押3751笔、发放贷款23.49亿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方面,晋江建立入市产权制度和交易规则,明确入市范围、入市主体、入市途径、入市程序,建立批后监管制度,形成入市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共完成38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面积236.47亩,成交金额7528万元,有效盘活“沉睡资产”。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晋江实行就地就近安置,突出住房、社会养老、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就业“五个保障”,创新“七个换”模式,即农民可以拿宅基地和房屋换安置房、商务办公楼、店面、商场、SOHO、现金和股权,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晋江早期经济发展就是从‘三闲’起步,闲置土地、农房是晋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初始资本。随着晋江经济发展,土地开发濒临红线,有限空间和粗放利用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盘活闲置资源、激活‘沉睡资产’,释放新的发展空间。”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三块地”改革过程中,晋江紧扣上级赋予的权限,坚持边试、边做、边总结,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累计盘活闲置农村低效用地1.35万亩,探索出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可复制、能推广的“晋江方案”。
此外,晋江还被列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制定首个自然资源调查技术规范、首创边界划分办法、建成首个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系统”三项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有力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示范点工作中,有效保障农民不动产权益,在全国起到先行示范作用;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县(市)之一,全面摸清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家底,形成了一套符合晋江实际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估算方法。
强化要素保障 支撑实体经济
02
今年2月底,位于罗山街道苏内社区的两幅科创安置房地块成功出让。这是科创新区启动征迁以来,出让的第一批安置地块,实现“开门红”。
据了解,科创新区以国科大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三创园等为支点,聚焦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力争落地国家级科研平台、省级创新实验室、算力中心等重大项目,打造高端创新资源聚集区。因位于世纪大道和疏解公路交叉口旁,毗邻三创园、五里园区,临近晋江市政府、晋江市医院,科创新区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是世纪大道创新活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包括晋江南高速出口连接线延伸段工程、一重环湾、二重环湾、东部快速路、内坑恒安项目在内,晋江一批重点项目即将落地。据统计,今年来,晋江项目用地已获批3402亩;成片开发方案已获批18个、7218亩;已出让项目用地1439亩;集成电路工业园5条区间道路575亩及2号地块504.71亩用海手续获省政府批准。
释放发展空间 巩固产业根基
03
晋江在用好土地资源、用足相关政策的同时,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开展地籍房屋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等,摸清家底,挖掘用地空间,不断巩固城市产业根基。
在优化土地供应模式上,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允许工业项目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灵活供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在完成土地征迁补偿、“三通一平”等前期开发和相关区域评估的基础上,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用地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后出让工业用地,减轻企业负担,缩短项目审批时限,助推企业“拿地即开工”。
在推进用地提容增效上,晋江市自然资源局贯彻“空间换地”理念,简化改扩建审批程序,采取“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同步编制、同步论证、同步公示”“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等方式,压缩审批时限,促进企业“早开工、早建设”。据统计,今年来,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已办理19宗、面积1772亩提容手续,提容后新增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相当于零地再造2071亩工业用地。
在挖掘城乡建设用地潜力上,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晋江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继续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工作,出台改造项目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盘活低效用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经验做法、批而未供土地清理“445”工作法获省自然资源厅行文推广。同时,深入挖掘矿山生态空间,2016年以来,编制完成矿山治理十年规划,组织石窟整治55处,完成矿山迹地绿化2000余亩,今年还投资2800万元打造永和镇巴厝、西坑村石窟公园项目,涉及面积189亩。
在保护土地的同时,晋江市自然资源局也加强监管,坚守空间红线底线;从严整治违法占地行为,持续推进大棚房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土地例行督察整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专项工作。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服务质效
04
审批快不快、流程长不长,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活力。晋江市自然资源局进一步解放思想,第一时间出台超常规支持政策,从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支持企业增资扩营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
位于晋江经济开发区安东园的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是晋江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在建设方进行土地手续报批过程中,晋江市自然资源局通过“模拟审批”提前介入指导,5个工作日内完成“模拟审批”,待取得土地手续并达到法定办理条件后便可直接申请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较传统审批模式为建设方节省2-3个月时间。
这就是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推行的“多评合一模拟审批”,为全省首创。据了解,“模拟审批”通过后即可启动施工图设计和审查。待建设项目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可在4个工作日内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破解企业头疼的“开工慢”难题,实现“拿地即开工”。施行以来累计受理办理185宗,平均节省建设手续办理时间2个月。
在提升服务质效上,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推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多评合一模拟审批”,出台《关于进一步简化工业企业提容增效报建程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简化工业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编制内容的通知》等,将办理时限再次成倍压缩,分别放宽报建程序申办条件、简化方案内容,将设计方案图纸精简至仅需必要的11张,需联审的,压缩联审部门至5个内、压缩时限至3个工作日;在用地面积占比、建筑面积占比、用地类型、用地建设运营方式等方面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规上工业企业补办不动产权证,有效解决工业厂房及配套用房等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允许法拍地块单独计算指标报建,精准激发企业投资后劲,推进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强产。
此外,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全省首创抵押权首次登记业务压缩为即办件,月均办结量超万宗,2016年以来服务抵押融资上千亿元;创新推行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抵押权预告登记(联办)智能化审批,实现“网上秒批”。
突出规划引领 提升城乡颜值
05
国土空间规划是晋江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础依据。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着眼做大“三区三线”指标盘子,初步建立“总规为纲、专规为补、详规为主、城市设计为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晋江已完成《骨架路网规划》《‘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建成中心城区重点组团内部路网,全市镇域公交枢纽覆盖率达100%,完成晋东新区、高铁新区、紫帽片区、科创新区等重点区域控规及城市设计。”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对村庄规划实行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五留”,逐渐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立足“新城建”理念,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出台《“城市品质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10个专项行动共282个年度项目计划,积极策划青阳街道低效区域、中医院周边片区等一批“产城人”融合项目,让老树开新花。
城乡提质,生态扮美。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就是晋江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最好印证。目前,项目已完成互花米草整治5026亩、红树林生态修复2912亩、滩涂高程改造3800亩,二期已完工。这里将成为最值得期待的最美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