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明宣 董严军
一方面,疫情反复,叠加国际经济下行;另一方面,原材料等各种成本要素居高不下,加之国外产业逐渐复苏,晋江实体经济如何守住优势,逆流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破题的关键,不是盲目发展,而是找出痛点,解决问题。
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再出发,晋江市工信局以实体经济提质升级为核心,聚焦产业创新、要素保障、产业生态、行业整治、数字赋能,全方位多领域为晋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续航”动力。
聚焦产业创新
持续为“新动能”蓄力
乳酸纸、可冲湿巾、柔韧纸巾……作为国内生活用品龙头企业,深挖一张纸、一片卫生巾等产品的可能,这是恒安集团成立30多年来一直做的事。数据显示,恒安集团参与纸品、卫生巾及纸尿裤等产品10个国家标准起草,专利累计申请506项,发明105项,实用新型110项,是国内生活用纸相关领域实打实的“专利大户”。
近年来,恒安集团还牵手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再创行业国标,携手京东等紧跟零售新时代……开启第三次创新变革的恒安,谋求百年千亿发展目标,致力于成为世界顶级生活用品集团。
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管理变革,恒安把“一张纸”做出了名堂。传统产业只要有核心竞争力,就不是落后行业,而是优势行业。恒安持续的创新发展,得益于企业一次次的变革,同样也离不开晋江这块肥沃的土壤。
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是晋江引导实体产业企业在打造产业竞争力方面做的一篇大文章。
为了让“土壤”能够满足晋江企业的成长需求,晋江工信与晋江各党政部门同心协力,积极沃肥实体产业的发展土壤,大力引导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动能转换,抢点高端环节、突破竞争重围。
实体经济提质升级,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创新投入。“晋江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和技改提升。”晋江市工信局局长林永红说,近10年来,晋江市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800多亿元,引进9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所高校,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研发中心。
如今,中科院泉州装备所牵手恒安、柒牌、晋工、舒华体育等龙头,推动包括工业大数据在内的技术攻关200余项目;通用技术中纺院海西分院累计服务企业2700多家次,共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6项,与2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中纸院携手恒安、海纳等企业,构筑行业标准护城河、打造行业智能化标准工厂;中鞋革晋江院与泉州7家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携手,共建皮革制鞋行业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为“新动能”蓄力,晋江不止一个方法。
在晋江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晋江工信一边推动技改创新,通过组织技改、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现场推广活动,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改进产品、提升效率;另一边在省内率先起草出台了《晋江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管理规定》,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寻找差异,实现创新,培育了5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晋江还实施“卓越企业—精益对标之旅”行动,组织近千家次企业走进莆田新协盛、恒安、利郎等精益企业开展对标学习。
一组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晋江心无旁骛做实业,政企双向奔赴的美好景象。
五年来,晋江工信年均策划实施本级重点技改项目281个,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4%以上。
截至目前,晋江有3家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家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6家次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28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5家次获得省级绿色制造示范、20家企业装备入选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破解发展障碍
让有限的空间“生空间”
“近几年信泰集团的整体效益很不错,订单持续增长。可惜的是,现有产能不足,没空间可以发挥。”几年前,每每谈及于此,信泰集团总裁办副主任许剑飞总是很无奈。
产业要发展,除了设备、人才、资金之外,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莫过于空间资源。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不少产业进入洗牌阶段,新兴科技型产业逐步发展,强制造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阶段,另一方面还有不少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遗留下不少荒废的老旧闲置厂房资源。
一方是缺少空间,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发展受阻,一方是历史遗留的老旧厂房闲置浪费。如何对接供需要素,为产业升级寻求新的升级通路呢?
晋江一手聚焦行业整治,腾挪发展空间,另一手推动晋江工业标准化园区建设。
2020年,信泰集团投资5亿元收购富联漂染印花工业有限公司,由晋江市工信局、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实施老旧工业区改造,并对整个旧园区进行标准化提升。
而富联的前身是一家产能较为落后且厂房闲置多的民营企业,是典型的低产出、高耗能的产业形态。
经过2年多的改造,去年10月,富联新厂区一期厂房完成改造并正式投产,现代化的厂房里,行业领先的设备正在加速运转。
而许剑飞,如今有了一个新头衔——富联项目负责人。
再见许剑飞,他眉宇间多了一些轻松。“改造后,我们减少了30%人力,提高了50%效率。投产以来,一直都是‘爆单’状态。”许剑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富联成立于1992年,老厂房的容积率2.0,建筑面积只有6.7万平方米,改造后的新厂房容积率可达到3.0,建筑面积多了接近一半。
让更多“旧富联”变成“新富联”,晋江工信把重点放在了聚焦行业整治、强力淘汰落后产能。五年来,晋江先后淘汰了27家陶瓷企业34条推板窑,涉及落后陶瓷产能46万立方米;淘汰了20家铸造企业、20台冲天炉,涉及落后铸造产能2.95万吨。与此同时,还完成余下95家石材加工企业退出任务,并正在积极推动工艺石企业规范提升或有序退出。
为了让“新富联”的案例能够复制并推广开来,从“工改工”到“园区标准化建设”,晋江工信携手相关部门一起出政策、做宣讲、引资源。
今年,晋江市提出奋力推进“五个年”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年”。继年初印发园区标准化三年行动方案、园区标准化建设年实施方案之后,近期又在2019年实施的老旧工业区改造“1+3”政策基础上,突出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导向,组织梳理并重磅推出三份政策文件。
林永红介绍,第一份是《支持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五条措施》,目的是正向激励项目业主、入驻企业融入参与低效用地改造提升积极性。第二份是《亩均效益评价及结果应用实施意见》,目的是反向倒逼低效用地业主转型提升。接下去,晋江将对3亩以上工业企业用地进行考核评价,排序评出A、B、C、D四类企业。其中,A、B类企业侧重于支持加快发展,C类企业将倒逼其转型提升,D类企业将采取综合措施,倒逼其退出晋江市场,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有用空间。第三份是《园区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价规定》,目的是营造比拼赶超、加压奋进氛围,激发镇街层面发力园区标准化建设动力。
出政策、给资源的同时,晋江还主动对接工业地产商、各类行业组织,协助各地“工改工”项目策划业态、引进企业。目前已先后组织6家国内知名工业地产商实地踏勘连片改造地块,积极联系晋江泳装产业协会、食品协会、染整协会融入参与连片改造项目、打造特色产业主题产业园。
如今,除满誉产业机械微工业园外,集成电路小微工业园项目、三斯达鞋纺园项目、凤竹鞋业微工业园项目等一大批现代化智能化的工业园区正在陆续开工建设中,挥舞的起重机,成为这个城市又一亮丽风景线。
数字赋能
帮更多企业站上“数字风口”
在卡尔美生产车间,一条条垂悬的智能悬挂系统整齐排列,一件件衣服顺着悬挂系统自动输送到工人面前……很难想象卡尔美两年前“协同管理靠表格,自有工厂订单无法全面管控”的情形。
卡尔美“智造供应链一体化”项目是晋江目前在建的产业数字化标杆项目之一。
“最开始,我们也有顾虑,是政府牵线搭桥,让我们在家门口的平台‘上云’,还提供了100万元的华为云服务券补贴。”卡尔美(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柯永祥说。
卡尔美并非个案,“产业数字化”如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作为企业数字化背后的“推车手”,晋江工信从平台引进、5G基础建设、数字人才培育等多个领域,全方位为晋江产业数字化赋能。
截至目前,晋江正在加快SAP创新中心、华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运营,其中华为云孵化中心先后在英林镇、陈埭镇等镇街开展20余场数字赋能沙龙活动,并与50余家企业达成实质合作签约。
华宇织造与中国电信合作,实现园区5G全覆盖,一个工人可兼顾80台设备的场景成为现实。得益于晋江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晋江光纤网络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开通4G基站8000多个、5G基站2800个。截至7月份,新增建设开通5G基站达783个。
鸿顺、奇峰、嘉年华等一批批中小企业持续加入数字化行业,享受数字红利带来的效能提成。晋江积极引导华为、SAP等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推出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支持中小企业研发上云、设备上云、供应链上云。
新兴事物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晋江的数字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有别于早期的产业数字化改造方向,林永红指出,晋江将重点实施“因企而异、分企施策”的原则,龙头企业侧重于推动引进外部数字技术资源,实施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升级,分行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样板,引领更多企业跟进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侧重于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服务商聚焦行业痛点,研究并推出一批共性、通用、低成本、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数字化改造。
得益于政策的精准实施,安踏、利郎、盼盼、恒安等行业龙头已经从局部数字化向全产业链发展;嘉利儿童、鲜之惠等一批批中小企业则选择从订单管理、财务数据、供应商协同等企业发展的核心切入开启数字化。
当下,在数字产业的助力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让晋江传统产业变成优势产业,实际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晋江累计推动10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1200余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5G+工业互联网”智造先行区,推动企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百宏、三六一度、柒牌等8家企业先后入选福建省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4家企业获评2021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典型应用案例,5家企业获评2021年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
晋江数字经济发展,不仅立足产业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照到公共服务数字化这一短板。
在聚焦数字赋能产业的同时,晋江工信助力晋江聚焦城市数字化,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应用,提升数字政务专项行动;聚焦“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推动智慧城市的统筹建设和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