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由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主办,晋江经济报社、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新塘街道办事处承办的福建省报纸副刊工委工作年会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采访活动,于22日至24日在晋江举行。
来自全省主流媒体的副刊名家齐聚晋江,走进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草庵、安平桥等三处世遗点,参观晋江经验馆,走访利郎集团、梧林传统村落等。经过深入采访和采风,他们对晋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晋江经验”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结合晋江上下正热烈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些副刊名家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经历、不一样的角度,敞开心扉寄语晋江,畅谈晋江印象。
强大的原动力
黄燕
福建省报纸副刊工委原常务副主任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理论文化部原主任
我认为,晋江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除了天时地利,还取决于晋江人的精神特质:敢为人先、拼搏进取、遇挫不弃、坚持坚守、勇争一流、善始善终。而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豁达大度,手滑心慈。
十几年前,当地朋友带我去寻觅慕名已久的美食“御辇牛肉”。小店的生意很火爆,我们排队等位。落座后,让我震惊的是,除了一盆闻名遐迩的牛肉汤锅,米饭青菜什么的,老板是代客到隔壁店铺去买的。当时我很不解地问:“术业有专攻?”朋友笑答:“不!共同致富。”听多了恶性竞争之后两败俱伤的故事,眼前“共同致富”的无痕约定模式令人无限感慨和温暖!
这次来晋江,又听说利郎、七匹狼、柒牌、劲霸这些知名服装品牌的老总们,虽然在市场竞争的赛道上是对手,但是,在实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始终是朋友,需要时会搭一把手,关键时会助一臂力。他们友好相处,真诚相待,善意提醒,共同探索……
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故事,我理解,其精神,就是晋江不计其数的企业,从家庭作坊和弱小工厂一步一步做成上市公司的原动力。
一个有温度的词
楚楚
福建省报纸副刊工委主任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理论文化部副主任
晋江,是个有温度的词。
他总是这么热气蒸腾,青春着、澎湃着、敢为天下先着。他的生命中似乎始终蕴藏着汪洋恣肆的力量!
经验的身前是步履蹒跚,成绩单之后是负重前行,这个“前行”不仅是一次次出发的足迹之远,更是眼光之远。那一年,草木蔓发,春江水暖,晋江人先知先觉先试,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爱拼敢赢的气魄和胆识,开创了改革先河,也使晋江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自己的小时代,并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同频共振。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踏踏实实地传家业,心无旁骛地做实业,凝心聚力地兴文化。这座城以一种金刀大马、倾身向前的姿态,始终在路上,一直在领跑……
晋江也是个热情爽利的人,真心想跟来到这里的人交朋友,把家藏的古城、古街、古村、古遗址,乃至古早小食全端出来给你看。他们绵绵传承这些“从前慢”,镇守本心,温润性情,熨帖心灵。
晋江,是一个不容易被忘记的地方,是你去过多次还想再去的地方。
唯有发展实体,才能行稳致远
傅文忠
福建省报纸副刊工委副主任
石狮日报社副总编辑
石狮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
“晋江经验”的“六个始终坚持”,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我们这次参观的磁灶金交椅山窑址,在宋元时代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了大量的订制外销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可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在晋江发展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人们更是将之发扬光大。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十八大以来,晋江立足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最佳方式做强做优制造业,走符合市情的发展实体经济之路,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县域经济实力持续稳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坐拥14个“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成为福建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
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就是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实体经济这一根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唯有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行稳致远,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里是“梦工厂”的摇篮
徐俐敏
福建省报纸副刊工委副主任
闽北日报社副总编辑
初识晋江是通过使用的生活用品,还有穿着的服装、鞋子;再识晋江,就是这次走进晋江。尽管采风时间短,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城市,但是看世遗点、进企业,也多元地认识了晋江。来自福建山区闽北,我深刻感受到这里挟裹着浓浓的“海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是“梦工厂”的摇篮,一大批上市公司在这里诞生、成长。正如利郎副总裁胡诚初与我们的分享,他原是上海一家国企厂长,1999年投资利郎,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体会了“创新”的真谛。
晋江发展的背后昭示着怎样的精神?三言两语无法概括,但我看到晋江的自我扬弃与自我超越。二十年来,在“晋江经验”引领下,晋江勇立潮头、砥砺前行,彰显了澎湃能量,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如今,继续乘风破浪,逐梦向未来,我们期待晋江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新辉煌。
晋江,值得向往
陈蔚华
莆田晚报社副总编辑
晋江人骨子里注满了“拼劲”,这股劲与生俱来。因为这股劲,晋江人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硬气、底气和霸气。
在采风中,我终于明白了晋江的“特质”——坚持是一种信仰。
晋江,这个与我家乡毗邻的城市,从小在大人的讲述中,就是一个传奇。40多年前,邻居家有一部马车,父子俩总是马不停蹄昼夜不分地往晋江跑货,运去的都是木炭,拿回来的是货币和各色货物,令村民们十分的羡慕。年轻的车夫在凉风习习的夏夜里,常常拿腔拿调地向乘凉的村民们亮几句“闽南话”。在一阵哈哈大笑中,他十分慷慨地从白色的的确良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些“晋江特色”犒劳助兴的小孩。在分到一小块石花糕或一小条鱼干时,我幼小的心里,感觉晋江那里就是天堂。长大后,才知道晋江不是天堂,而是一个打拼的地方,那里处处是黄金,但需要人人弯腰起早摸黑去拾起。因为是邻市,村里好多人都去晋江打工,包括我初中毕业就去晋江鞋服厂当缝纫工的表妹。她一干就是十年,后来还嫁给了同车间的晋江小伙,现在也是个富婆了。这正好印证了利郎集团副总裁胡诚初的一句话:晋江人再没钱也要当老板,他们是在打拼中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打拼。
晋江,总是与对手一起奔跑,一边击败对手,一边又赢了时代。
致敬晋江!
爱拼会赢的特质
陈小玲
闽南日报社总编助理、高级编辑
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爱拼才会赢”是耳熟能详的闽南话口头禅,“拼”是一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能吃苦、肯出力、永不言弃,同时,“拼”还有很多特质。在经济发展中,晋江人“爱拼”“敢拼”,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质。
很赞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晋江人蕴蓄深厚的拓外传统和强烈改变贫穷现状的愿望。这或许是晋江人“爱拼才会赢”最生动、最活跃的特质。早在2020年8月参加“‘援建之光·闽宁24年’直击闽宁协作成果”采访时,就领略到这一点。记得当时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晋江商人陈德启用15分钟时间便做出决定,签约投资2亿元,开发宁夏贺兰山东麓的10万亩戈壁滩。随后10多年间,他陆续斥资16亿元,在一片不毛之地种下500多万棵葡萄树,最终让5万多亩荒滩得到开发,帮助3000多名当地群众实现就业……
在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晋江人“爱拼才会赢”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晋江人,好样的!
刘少雄
闽西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龙岩市作家协会主席
参加此次采访活动,收获满满。特别是探访利郎文化创意园、走在千年安平桥和参观晋江经验馆,印象尤为深刻。闽南晋江人和闽西客家人,同样是从中原辗转南迁至闽地的衣冠士族,但在文化特质上有同也有异。其相同点突出表现在,一样的吃苦耐劳,一样的充满热情激情;不同点则突出表现在靠山而居的客家人质朴敦厚,向海而生的闽南人精明精进。
“晋江特质”的形成,可以说是千年积淀的独特历史人文与时代创造相互融合的结果。正如古老的安平桥,一头连着风雨沧桑的历史,一头连着潮起潮涌的未来,给我们以无穷的启迪,赋予我们奋勇开拓的力量。如果说,安平桥带给我们的是顽强拼搏、敢拼会赢、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心灵冲击;那么,利郎人在短短35年间从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一个“敢”字,敢想、敢干、敢闯、敢拼,敢于追梦、敢于筑梦、敢于圆梦。而简洁大方、气势磅礴,闪耀着科技之光的晋江经验馆,更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一个县级市能创造出如此成就,必然有它独有的精神密码和独特的文化基因,以我个人的感悟,那就是:永不满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爱拼敢赢,勇立潮头。
晋江人,好样的!
敢赢善拼,是晋江人的鲜明个性
王耀杰
厦门日报社专副刊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
此次参观晋江经验馆,从发展根基、动力、路径和保障四个维度,全方位系统了解“晋江经验”的萌发、发展过程,收获颇丰。
实体经济是一个城市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竞争力所在。晋江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这种战略定力和发展路径,于今尤有重要性和借鉴意义。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敢赢善拼,是晋江人的鲜明个性,是这座城市经济实力连续保持福建县域首位、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前十、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县域前列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晋江经验”蕴含的精神底蕴与厦门特区“闯”的精神、“创”的干劲、“干”的作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还认为,同是秉持“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厦门人要多向晋江人学习,闯劲更大一点,创新力更强一些,改革突破点更多一些,这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致敬!
读你千遍不厌倦
吴芸
泉州晚报社专刊副刊部副主任
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每次到晋江,感觉既有随处惊艳的蝶变之美、方兴未艾,又有亲切如故的井然有序、质朴无华。多年来,这座县域经济强市蓬勃生长的气象、全面发展的生机,通过“文学书写”的形式,在《清源》副刊淋漓铺展,栩栩如生。
以“五店市”为切入点持续举办7届的海内外笔会,以“农业嘉年华”为切入点的文艺采风,以“市花市树”为切入点的交流征集,以晋江诗人蔡其矫为切入点的纪念宣传,以“城市新地标”为切入点的巡礼采风,以“产、城、人”为切入点的名家笔会……以“小切口”作“大文章”,晋江人的爱拼敢赢与初心如磐,晋江城的逢时弄潮与扛旗领跑,铺陈版面亮丽底色,凝聚同行向上的力量。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把“晋江经验”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追寻持续深入开展下去,这一系列的艺术呈现,亦可成为解读“晋江经验”生动形象的辅助读本,和这座“奇迹之城”一样,淳厚耐读,历久弥新。
传递出中国品牌的能量
余小燕
平潭时报社专副刊部主任
平潭综合实验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此次晋江之行,所见,所闻,让人感触不已。在晋江经验馆看到一幅浮雕图,上书“衣冠南渡,海丝启航”八个大字,我才知道,原来“晋江”这座城得名于一条江。据说,是南迁的晋人思念故乡,因此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
在利郎公司,我看到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案:“璀璨星河,落霞孤鹜;海岸飞鸟,落雪千丈”。如同利郎副总裁胡诚初所言:“利郎在商务男装领域耕耘35年,在新时代商务人士的穿着习惯下,如何继续演绎‘简约不简单’,如何落实‘舒适有型、简约人生’的产品心智,如何与新一代专注、认真、用心、投入的商务人士同频共振?每一次迈步,都是考验。”只是做衣服,晋江人就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并传递出中国品牌的能量。
都说细节决定完美,晋江通过发展实业,创新发展,让品牌走向世界,并让“晋江制造”的身影遍布全球。晋江人以“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创造了闽商传奇,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
祝福这座美丽的海滨小城,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传统与现代融合
卓晋萍
湄洲日报社专刊部主任
晋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得非常好。
晋江有三处世遗点,充分说明了晋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爱拼才会赢》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闽南歌。到了晋江,对这首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很多年前,利郎“简约而不简单”的推广语风行,这次参观利郎文化创意园,感受到企业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不断拼搏、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晋江的实体企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晋江创造了众多优质品牌,很多晋江品牌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傍晚漫步梧林传统村落是很棒的体验。在这里,传统现代,东方西方,有机融合,毫不违和。西式洋楼的彩色玻璃、希腊廊柱,红砖古厝的石雕砖雕、燕尾屋脊,有情调的咖啡屋、安静的书局都让人心生做个“梧林人”的念想。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经验馆,多视角、全方位、全媒体地展示了“晋江经验”的探索和实践,简洁、大气又融合新媒体技术,参观体验令人震撼。
晋江人以一种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传承弘扬着“晋江经验”。晋江未来是美好的,相信晋江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多元文化在这里互相交融
徐龙近
闽东日报社文艺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在晋江采风的这几天,真正与晋江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每走访一个采访点,对晋江就多了一份了解,都会收获一份不同的感受。在利郎总部聆听企业发展的足音,感受着晋江企业家“爱拼敢赢”的创新精神;参观采访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和安平桥等世遗点,品读这里的悠久历史、荟萃人文,感受着晋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梧林传统村落,坐下来细品一杯咖啡,看着这片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正洗尽铅华,焕发青春,感受着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融合的乡村振兴步伐;在晋江经验馆,循着每一张图片,听讲解员对晋江特色道路与发展规律寻根溯源,感受着“晋江经验”中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
走进晋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晋江,这里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多元文化在这里互相交融,这里更是一个充满青春和活力的城市,造就了许许多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传奇。如果你来了,相信也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
既能安心创业,也能修篱种菊
林超连
海丝商报专刊中心负责人
两天的采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或许只是千面晋江中的零星几面,却让我为晋江在经济发展上的敢为人先、在传统文化上的保护传承,震撼不已。
从工艺陶瓷到建筑陶瓷,金交椅山窑址里出土的各种瓷器,不仅是宋元中国留给世界的釉色记忆,更是晋江人顺“市”而为,不断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调整生活生产在千年前的生动写照。20年来,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晋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市”而为,成就了如今享誉海内外的“晋江造”。如此的古今应和,给人留下思考和启迪。
风情旖旎的利郎文创园,映射的不仅仅是晋江人将卖产品升级到“卖文化”“卖情怀”的经营智慧,还有把根留在晋江的家园故土情怀。这一点在安平桥、梧林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传承上同样得到体现。可以说,晋江既是一个安心创业的活力都市,也是一个适合修篱种菊的温情家园。
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
翁宇民
福州晚报文教中心编辑、记者
如果仅仅是从报章新闻中“看”晋江,很容易把晋江单纯地看作遍地是企业与工厂的产业之城,它蓬勃的经济发展面貌,常让人错过其历史文化底蕴。
这次特别的采风活动,媒体作家们走进的第一站是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这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点之一,它曾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作为现存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的建造技术和它承载的晋江人心系乡土、热心公益的文化传统都令人感叹。梧林传统村落更是以其清朝红砖大厝与近代哥特式、罗马式洋楼的交相辉映,让人从丰富的视觉之旅中读取了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而最后一站的草庵,更是多元文化在闽南交融汇合的文化奇观。
从文化的、历史的层面去理解“晋江经验”,探究它的生机与活力,也是一种特别的“经验”,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