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谨防金融消费这些“坑”

理财课堂

近年来,消费者投诉反映金融机构过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或违约金高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衍生个人信息泄露、金融消费者上当受骗等问题。就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应理性消费,量入为出,保护个人信息,谨防非法维权骗局。

金融消费者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念,不提倡借贷消费和超前享受,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确有贷款需求时,要通过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贷款签约前,要知悉贷款的息费标准、期限、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宣传。

同时,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信息,签订合同、风险须知等重要文件时,不签“空白合同”,不随意授权,不“一勾到底”。对不明的电话、短信、网络推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防范诈骗风险。

若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或服务有异议有纠纷,应通过正当渠道如实客观反映情况,提出合理诉求。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平等协商,也可以通过纠纷调解组织化解。切勿轻信社会上一些“逾期铲单”“征信修复”“减免息费”等宣传广告,不要把个人信息轻易提供给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更不要参与到编造虚假信息、伪造证明材料等恶意投诉行为中,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