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牵 手

陈淑芬

父亲和母亲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少女时期的母亲五官精致,喜欢唱歌跳舞,是街道宣传队里的一枝花。父亲一眼就相中了眼大鼻挺肤白的母亲。当时,母亲才20岁,还没来得及憧憬爱情的美好,就被我外婆一句“这个男孩长得壮!”给嫁出去了。年轻时的父亲结实高大,很帅气,外婆很满意。1956年的夏天,父母亲第一次见面。同年秋天,父亲就牵着母亲的小手登记结婚了。

母亲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怀上孩子,总觉得对不起父亲。母亲对父亲说:“要不离婚吧!不能断了你家香火。”“不离,没有孩子,我俩过。”父亲坚定地说。

父母亲婚后三年,我的哥哥出生了,父亲高兴极了。此后姐姐、我和弟弟先后来到这个家。父亲结婚后不久,调到上海铁路系统工作,母亲在浙江拉扯四个孩子。父亲的工资勉强维持着家中一切开销。父亲热爱家庭,爱护孩子,努力工作。他每次回家探亲,从来不会空手,总要带些新衣服、鞋子和糖果,那是我们一家六口人最快乐的日子。

母亲辛苦操持家务,养育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捉襟见肘的生活,让母亲感到经济独立的重要。在我弟弟3岁时,母亲出去工作了。她和父亲分居了19年,她的青春年华在养儿育女中度过。母亲每天下班回家洗衣做饭,打扫整理,安顿儿女,夜深人静时想起她的丈夫,就会黯然神伤。父亲探亲回家,母亲总会做好吃的。父亲要回单位前,帮母亲劈好柴,把米缸的米装得满满的,鸡窝垒好,厨房的一角堆满煤球或煤饼,“你做不动的活等我下次回来做,我走了。”父亲说。母亲的笑容慢慢淡化,眼睛里梨花带雨,从家里哭到火车站,又从火车站一路哭回家。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母亲躲在被窝里默默地落泪。

父亲是闽南人,生长在海边,爱吃海鲜,母亲就经常买些河虾、泥鳅、河鱼给他吃。父亲有时想念家乡,母亲也支持他每年回家看看,解解乡愁,虽然父亲在老家已经没什么亲戚了。父亲13岁时,他的父母就先后过世了。

父亲有一颗爱家的心,最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是煮早饭。只要在家,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床煮稀饭,除非他出差或生病住院,这个习惯他坚持到现在。

“老头子,今天你想吃什么,我给你买。”“他18岁当兵离开老家,父母又早走,很可怜的。”“家乡的方言没人跟他说,金华话他也不太懂。”我每次回千里之外的娘家,总会听到母亲这样说。父亲83岁那年中风,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不能买菜,不能练太极拳,不能去图书馆看报,不能坐公交车。母亲每天早上帮父亲泡好茶,晚上帮他端洗脚水。父亲有时吃东西呛着了,母亲会给他轻轻捶着背,及时递上温开水,温和地说:“不急,慢点喝。”今年90岁的父亲精神矍铄,红光满面。86岁的母亲对父亲贴心陪伴,被社区评为照顾老伴的模范,奖励了一只搪瓷电饭煲,母亲很开心。

看着母亲牵着父亲的手,一步一摇、缓慢小心地往小区的凉亭走,我的脑海里就会跳出几句歌词:“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父母亲的容颜虽然已老去,但他们烟火气的爱情不老。“我娶你!”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5年前,在孩子们的陪伴下,父母去陵园选好了他们以后安息的家。一句诺言,地老天荒。

一饭一菜一茶的实在,一花一草一木的风景,一言一语一眼的默契,或许这就是婚姻的味道吧。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有过甜蜜,有过吵闹,有过感动,却从未放开彼此的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你的手,慢慢地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