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要是问什么东西是外来的,估计大家都会脱口而出:“带‘番’字的。”《闽南方言大词典》中,“番”有多个释义,其中一个意思便是指“旧时从外国来的,或以为是外来的东西。”
明清两代是外来物传入中国的高峰期,特别是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船只把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件运往西方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特产带到了东方。
这些新物种的名字大多被冠以“番”字,以示其外来身份。闽南地区有不少蔬果是外来物,它们被闽南人称呼为番薯(红薯)、番姜(辣椒)、番仔豆(荷兰豆)、番大麦(玉米)等。
闽南地区还有一些不带“番”字的蔬果也是外来物。比如檨仔(芒果)、菠仑菜(菠菜)、蕹菜(空心菜)、高丽菜(卷心菜)等。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愈加便利,人类的脚步越迈越远、越走越快,物种的流转亦是如此。闽南人在吃穿用上的花样繁多起来,因这些外来物而产生的词语也进一步丰富了闽南语的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