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寄情,养眼养心。从单纯喜欢养花养草,到成为盆景高手,74岁的陈文图这一辈子都在和花草树木打交道。侍弄花木不仅是爱好,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普通的绿化园艺转而倾心盆景园艺,陈文图专注盆景园艺已有30多年。他在工作之余埋头种树,悉心养护,作品频出,在全国各种盆景展中频频获奖。如今,他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福建省花卉协会的会员,也是晋江市盆景协会荣誉会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盆景世界,感受他与花木的美好点滴。
将近3亩小院辟为盆景园
在晋江喜好盆景园艺的同好里,陈文图的盆景园是一个就如宝藏一般的存在。走进他位于晋江磁灶瑶琼村的家中,占地近3亩的小院里,数不清的植物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芒果、杨桃、柿子、葡萄、柠檬、月季、紫薇、栀子、紫藤、九里香、白玉兰、桑树、松树、榕树……50多个树种将小院变成了植物园,不仅引得鸟雀欢腾,也吸引了许多人来观赏。
在小院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近百株造型各异的盆景。这些盆景,有些经过多年养护已成型的,也有刚买回不久的桩头(植物的根桩),分散在小院各处,形成独特的景观。
要照看这么多的植物,并非易事,翻盆换土、修枝剪叶、浇水施肥、拔草除虫……要做的事杂乱又繁琐。但是有多辛苦就有多快乐,陈文图非常享受其中的乐趣,“每天都在琢磨、构思,想着这些桩头会如何成长,要如何修剪才能达到构思的形状,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
由于孩子都在外经商、工作,家里只有陈文图和老伴。他们平日里鲜少出门,把时间都花在植物的养护上。“每天单是浇水就要花两个多小时,更别说翻盆换土、修枝剪叶这些活了。”因为很多盆景都很大株,每一次翻盆换土都是大工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陈文图自己设计画图,找人做了一台机械吊机,这台吊机能够将整个盆景吊起,再将植物放到带有可升降平台的推车上。而为了更好地修剪植物,各种各样的修剪工具,一把几百几千元的,陈文图也是说买就买。
小院围墙一墙之隔便是瑶琼小学,陈文图每日里最喜欢的,便是在孩子们的读书声、嬉闹声中,打理花木,雕琢盆景。
把作品视作孩子
专注盆景园艺30余年,陈文图对盆景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要有“摄影的构图、书法的线条、绘画的留白、诗词的意境、音乐的旋律、哲学的对立,再外加时间和养护。”
陈文图的每一件盆景作品都倾注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究。“人有人缘,树有树缘。遇到一个好的桩头,那就事半功倍。”陈文图说哪怕遇到好桩头,要使其成为一件作品也得10年、20年之久。
在陈文图的盆景作品里,运用的树材有榕树、朴树、榆树、相思树、桑树等,但最多的是榕树。他对榕树有着很深的情结,“闽南最多的就是榕树,从小我就在榕树下游玩、长大。”他将对于童年的回忆,还有对于家乡的情感倾注在榕树上,创作榕树盆景时,利用榕树干美、根美、叶美的特点,将所思所想融入其中,并且为它们取了意境优美的名字:《平野烟霞》《春风正当时》《林静鸟声远》《绿韵》《南国春深》《脊梁》《乡韵》《故乡梦》《谦恭有礼》《凌云志》《观海》《岁月》《村头旧事》《潇潇雨》《听雨》《鸟鸣深林》《雨落声声》《平野望远》……
遇到好的桩头并不容易,把一个普通的桩头雕琢成满意的作品才是盆景园艺的最大乐趣。有一次,陈文图遇到一块不被人看好的桩头,“这是一株朴树,桩头多杆,我看中了它的野趣,有一种酷似远山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我准备把它做成一幅蕴含江、水、山、林、夜的盆景。按照拟好的思路,经过多年的雕琢,终于长成了构思中的样子,但整体还不是很满意。后来偶得一块山西黑的石材,我和小儿子两人花了三天时间把其雕琢成一个石盆,和桩一配,感觉挺好。最后取名《西江月》。”后来,这个《西江月》成为陈文图的心头好,在展览上得了奖后有人出价不菲想购买,他想都不想就拒绝了,“每一个作品都是经年养护出来的,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哪舍得卖呀。”
自搭“摄影棚”拍盆景美图
别看陈文图已74岁,他可是个时尚的“弄潮儿”,不仅早早地学年轻人玩电脑、逛论坛,还当上了某盆景论坛的版主。他现在玩视频,在某平台上已有8万多的粉丝,发的视频有近300万的浏览量。
年轻时,陈文图就爱好摄影,以前使用的是珠江牌相机、海鸥牌相机。后来,为了拍摄心爱的盆景,他又不惜花重金添置了一套单反设备,还把家里的储藏室改造成了一个装修简易但设备齐全的小型摄影棚:石头墙上装上了电动的幕布,四五个用于打光的射灯分布房间四周,一个专业的三脚架立在了房屋的正中间。这是他为盆景专门打造的。在他看来,盆景就像自己的孩子,每一次修剪、每一次换盆、每一片新长出的叶子……在他眼中都是一次变化、一种成长,他想要用心去记录。
去年,陈文图在小院中搭建了一座澹园小屋,小屋开了一扇大窗正对着盆景园,坐在里面可以直接看见满园春色。“这是专门用来和朋友们喝茶聊天,一起交流盆景养护心得的。”小屋的书架上满满都是盆景相关的书籍,他喜欢学习,也喜爱与盆景同好交流,不管对方什么身份什么年龄,都会虚心求教;自己的管养经验,他也是慷慨相授,不计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