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抗疫一线工作者:

讲述战“疫”故事 传递榜样力量

本报记者 董瑞婷 陈巧玲

为激励广大市民群众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营造学习、宣传、崇尚道德典型的浓厚氛围,昨日,“讲述抗疫故事 传递榜样力量”主题宣讲活动在晋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十余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护人员、教师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志愿者分享了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经历,以及遇到的身边人、身边事。

本次活动由晋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晋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主办,晋江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晋江市卫健局、晋江融媒体中心承办。

张丽碟:感控专员守护团队的平安

分享人:第七届泉州市道德模范、晋江市中医院急诊医学部护士长

2020年,我参加福建首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零距离”与新冠病毒“作战”。今年3月,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又一次与新冠病毒“面对面”。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我仍会感到紧张。本轮疫情暴发后,我看到身边的每个人都为了抗疫拼尽全力,我也很受感动。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第一次担任感控专员——监督团队的所有人员熟练、正确地穿脱防护服,避免感染,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保护团队的所有人。

在我们团队中,有一位医护人员叫张婉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参与大筛,3月23日,她所住的小区成为封控区,实施封闭式管理禁止进出。她告诉我,她特别焦虑,又必须出去,要和姐妹们一同奋战在一线;可小女儿还在吃母乳,婆婆刚做完化疗也需要照顾。就在这个时候,她的丈夫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全力支持她抗疫。

我的身边还有对党员夫妻,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丈夫蓝艺明是医院人事组织部主任,负责协调安排全院人员,包括核酸大筛人员安排、隔离观察点医务人员选派等工作,为这些外派医务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每一天都能看到他忙碌奔波的身影。妻子潘丽丽则辗转于各个核酸采样点,基本都是半夜接到任务,作为采样队长除了采样,还要与采样点负责人联系、联系队员、准备物资、负责采样工作的现场协调等工作。夫妻俩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在疫情面前筑起了一道道健康防线。

张泽虎:502人累计出勤4515人次

分享人:晋江市义务救援协会会长

3月22日一大早,我和队员顾涛前往晋江动车站,亲自把药送到患者李某手里,并现场指导患者如何用药。特殊时期,药对群众来说是命根子,需第一时间把救命药送到群众手里。

4月12日,晋江青阳街道锦青社区的陈阿姨突发急病,急需到泉州中心市区的医院开方取药,协会获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让志愿者王锦明赶赴泉州中心市区医院将药取回。

陈阿姨拿到药后,拨打了媒体的新闻热线邀请我们对其进行报道,她说:“我不懂该说什么来感谢他们,请一定帮我好好报道他们的事迹。”

3月13日至5月10日,晋江市义务救援协会共派出13支救援队:安海救援队、磁灶救援队、陈埭救援队、东石救援队、晋江机动队、灵源救援队、罗山救援队、石狮机动队、人防救援队、应急医疗队、深沪救援队、野外救援队、救援协会见义勇为服务队(按首字母排序)参与各项疫情防控任务,共有502人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累计出勤4515人次。

晋江市义务救援队成立于2015年,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民间团体,主要辅助各级政府和应急部门开展各项救援及公益活动。目前,协会有800多名会员,遍布晋江及周边县市。救援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共有60多部应急救援电话24小时开机待命,展现了团队极强的凝聚力。大批的救援工具及设备均为队员自己所有,有救援任务时,队员自己带上合适的设备快速加入救援活动。

赖鸿玲:不变的是责任和担当

分享人: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从三尺讲台到抗疫前线,从教师到志愿者,从教室到核酸检测点,改变的是工作和场地,不变的是责任和担当。疫情期间,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既是核酸检测点,又是临时防疫物资中转站,近百位教师累计参加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四十余场,累计参加志愿协助工作500多人次,累计电话流调排查3万多个,绝大部分参与志愿工作的老师几乎以校为家,有不少同事甚至夫妻齐上阵,把幼小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

来之前,我把同事问了个遍,我想知道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同事李志楠告诉我,有一次出外勤时,他跟大巴司机一同出发,上路1个多小时后,大巴在距隔离点仅剩2公里多的地方出了故障,指挥部与隔离点两头焦急,等到另外一辆车过来,已经又过了1个小时,后面还有两个隔离点需要交接,全部都被耽搁了。在这一夜,他边打电话边赶车程,把深夜熬成了天亮,不知道安抚了多少崩溃的心,而他自己却不敢崩溃。

同事罗仕勇告诉我,疫情支援工作,最怕的不是累,是拖累!他的工作关系到与检测点医务人员的衔接,信息录入哪怕一个数字或者一个小数点都不敢出错,否则就会耽误更多人的工作和时间。

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副校长蔡宗杰表示,陈埭的每一所小学几乎都成了临时核酸检测点,每一所学校的老师都和我们一样不遗余力。当看到身旁同一个小组的伙伴有的工作量比自己还大,工作时间比自己还长,当看到那些来得最早、走得最迟、被防护服捂到汗流浃背甚至晕倒在地的医务人员,当目睹过他们被汗水泡得皱巴巴的双手和被口罩勒红的耳朵,自己又谈何辛苦。

蔡斯洵:世纪大道上的“闯关”

分享人:抗疫一线新闻工作者、晋江经济报记者

疫情吃劲的时候,卡口管控得特别严。3月28日,我收拾行李放在车的后备厢,做好无法回家的心理准备。但在出安海的卡口,我被劝返了。抗疫何其艰难,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有太多人在逆行。

4月4日凌晨1时37分,写完稿的我正要启动车子,抬头看了一眼陈埭镇政府的办公楼。疫情防控要“加速度”,只能抢占夜里的时间。那晚我最为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一间深夜亮着的办公室,可以早点熄灯。疫情期间,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安静有序又热烈,我见证了这一个月里的每一个深夜,深知“爱拼会赢”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晋江群像。

4月21日,晋江全域降为低风险区。我们报社第一时间推出三篇“万字雄文”,这是《晋江经济报》“史上”首次一篇文章走三个版,三篇万字雄文分别聚焦“事”“人”“爱”三大关键字,全面展现晋江此次抗疫的全图景。我是第一篇的执笔人,9个小时里回忆1个多月的点滴,40多天的抗疫冲锋历历在目。据不完全统计,抗疫以来,晋江经济报推出抗疫相关版面200个,微信推文超600条,微信短视频近800条,抖音短视频超500个。

抗疫的1个多月,晋江经济报、晋江新闻网、晋江电视台的近300名新闻工作者,或深入封控区,或探访防疫线,或坚守指挥部,为打赢疫情歼灭战贡献新闻力量。

疫散花开,新闻工作者仍在路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