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庄飞云:在田间地头培育“种子选手”

“科技特派员在晋江”系列报道⑤

本报记者 刘宁

“育种就像培育运动员,田间就是赛场,最后能跑到消费者餐桌上的作物就是冠军,而这个成功率低于万分之一。”谈起作为科技特派员与晋江市梓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梓源农业”)开展的胡萝卜育种种植推广技术合作,方智远院士牵头组建的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专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庄飞云表示,成功的育种需要兼具实力与运气,很多工作都是在为选出“种子选手”打基础。

庄飞云记得,与梓源农业的合作源于一次受邀考察。当时,他发现,晋江胡萝卜种植面积大,但由于品种受限,迟迟没有获得新的市场突破。这是我国胡萝卜种植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我国胡萝卜种植面积在全球占比高,但规模化种植的杂交品种还是以国外进口品种为主,这意味着国内胡萝卜种植农户要承担巨大的种植成本和风险。

在考察交流的过程中,梓源农业方面表达了对品种的需求,而庄飞云也向他们解释了胡萝卜育种过程中的投入及成功率。

“说干就干,我感受到了晋江企业家做事情的魄力。”庄飞云感叹。经过短暂的洽谈,他与梓源农业于当年10月份开始设立实验基地,开启了胡萝卜育种种植推广技术合作的“征程”。

不同于一般工业研发的速度,农业方面的技术研究跳不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晋江胡萝卜的生长时间大概在9月到次年3月,这也对合作双方提出了挑战。

许多企业没有接触过完整的育种工作,对投入产出比有较高的期待,而实际育种的成功率之低是他们难以想象的。庄飞云表示,在双方的合作中,尽管自己提前打了“预防针”,企业方面也难免会有失落的情绪。

万幸的是,经过多年合作,梓源农业在获得技术指导的同时,也了解了育种工作的困难,并给予理解,“农业企业要突破市场瓶颈,育种工作势在必行,虽然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庄飞云看来,育种工作不仅仅是培育优质品种,更要研究培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某个品种优劣背后的原因,并与企业共同研究、调整培育方式,“这其实是在为整个行业打基础。”

目前,口感更好、榨汁效果更佳的品种已经在双方合作中初现苗头。从事胡萝卜育种工作二十年的庄飞云感觉收获良多,此番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下沉到企业中,通过企业了解市场诉求,更关注当下老百姓对农产品的需求。

“我们将更先进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带进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更多研究和思路方面的启发。”庄飞云表示,“科特派制度像是一条纽带,驱动着科研工作发展,让我们的育种工作研究更接地气,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