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聚力凝心 风雨同舟

——晋江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打好疫情歼灭战(下)②

抗疫工作人员为群众运送爱心物资。

本报抗疫报道组

(上接4月29日)

热心企业无缝接力,积极捐款的亦数不胜数。

从3月15日起,福建盼盼食品集团就不间断地为泉州和晋江的“抗疫一线”捐赠食品饮料,并陆续向晋江市医院、晋江经济开发区等13个单位机构捐赠爱心物资;好彩头集团捐赠物资价值100万元(人民币,下同),包含方便速食产品、饮料等;喜多多集团通过厦门鸿山慈善基金会,向泉州抗疫一线工作者捐赠粥等产品;乐隆隆食品捐赠货值近20万元的罐头2000件,已经抵达泉州多个社区抗疫一线……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拓普旺生物科技联合季延校友会及校友企业向灵源街道、罗山街道和东石镇政府共捐赠矿泉水250箱、面包点心100箱;星达公司向西滨镇政府捐赠N95口罩10000个、防护服1000套;友臣食品捐赠肉松蛋糕、魔方吐司等代餐产品超千件,为企业所在区域的一线抗疫工作者提供能量补充……

故园隔千里,休戚总相关。疫情下,温暖穿越万水千山,泰国泉州晋江联合总会、江苏晋江商会、广州晋江商会、澳门安海同乡会支援不断……

拳拳赤子心,深深桑梓情。“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呜篮’血迹。”——亘古至今,海外华侨华人情怀故乡,泽恩乡里,他们慷慨解囊,建桥铺路、赈灾济贫、兴办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晋江的经济发展、为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此番面对疫情大考,晋江企业家热心公益、行善义举,诠释着“大爱晋江”的真谛,赓续晋江精神。

一餐一饭皆温暖

备菜、炒菜、分装、打包……这些码放整齐的餐食并不是外卖订单,而是为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执勤民警等准备的“爱心盒饭”。

3月22日上午10点,东石镇塔头刘村,68岁的柯丽萍和她的“姐妹团”忙碌着。大锅里,一整锅的炒米粉发出阵阵香味。煮海鲜汤用的食材摆满了桌面。

“看到医生护士、村干部们忙得吃不好,又辛苦,我们很心疼。大家决定给他们煮热汤热饭。”柯丽萍告诉记者,此前看到采样点剩余的盒饭多,担心防疫人员吃不好、吃不饱,或者吃得不够热,村里的妇女同胞就决定自己凑钱买食材,给大家煮热乎饭,“妈妈团”由此形成。“防疫人员都很辛苦,我们能一起为他们做点事,都很开心。”

凡人义举,温暖万家。为了让抗疫一线人员吃顿好饭,这座城市的人们都在尽己所能参与抗疫。一份餐,一片情,温暖一座城。每个人微小的付出,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消散疫情的阴霾。

早上7点,晋江市池店镇桥南社区海丝景城小区的玉米人餐厅里,几名工作人员正将刚做好的馒头、包子、烧卖、白米粥等进行包装。十多分钟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便会前来店里领取早餐,每天约500份。

爱心早餐的发起人朱娟说,看到工作人员为了防疫夜以继日奋战在岗位上,时常忙碌到顾不上吃早餐,于是她便有了制作爱心早餐的想法。“店里七台冰箱里面食材装得满满的,我就想煮点早餐给医护和工作人员。”

你为我守护,我也尽一份力。有早起做早餐的,也有夜里制豆浆的。

4月5日9点50分,罗山街道前沿社区的居民李丽芬提着制作好的热豆浆,送到不远处的泉安南路中国石油晋江加油站的疫情关卡执勤点。自疫情发生以来,李丽芬坚持每日21点至22点期间,给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送热豆浆。

李丽芬的家距离执勤点就两三百米,站在二楼的阳台,刚好能望见执勤点。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气温低、天气冷,又一整夜地下雨。我站在自家阳台,望着执勤点的交警、公安和志愿者们彻夜值勤,很心疼。”李丽芬说,想到自己比较善于做豆浆,就想每天在夜里给执勤的人员送热热的豆浆,为他们驱寒。

泉南佛国,慈善福地。古往今来,这座爱心之城代代相传着慈善文化、爱心善举,感动并影响着悠悠中国,泱泱华夏。慈心为人、善行济世的爱心善举,在晋江早已蔚然成风。“妈妈团”们,是助力抗疫路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这座爱心城市的鲜明底色。

一幕一影总关情

“现在村里封控,大家没法出门买菜。我们种菜的没其他东西,就捐点菜吧。”3月20日,从湖南怀化来陈埭镇海尾村多年的张乐铁,希望自己能为抗疫做点什么。

“晋江人不排外,每到台风天,村干部都叫我们去村委会住,还送吃的给我们。”感恩台风天的照顾,当天张乐铁用三轮摩托车拉了两大车花菜,送到村委会,大约有1000公斤。

第二天,张乐铁又找到了弟弟张乐刚和堂弟张乐元,鼓励大家一起捐。于是,三兄弟又拉了500多公斤的花菜、西红柿、莴笋和生菜,送到了村委会。三兄弟的义举,也感动了一起种菜的另外5户菜农,他们纷纷表示也要捐菜。

“别捐了,你们种菜也不容易,再捐日子怎么过?”几天接触下来,晋江市城市管理局驻陈埭镇海尾村防控工作专班机动组组长程似锦对菜农们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菜农种菜不容易。他立即向当地村委会反映,海尾村支书林世成听了非常感动,立即表示:“我们要以恩报恩,买下他们的菜。不能让他们再捐了!”

一个非要捐,一个非要买。

听说村委会要出钱买,张乐铁和其他菜农都不答应,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经过协调,菜农们才答应,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将菜卖给村委会。

安徽人冯程程是陈埭仙石环球钓鱼场的老板,因疫情被隔离在海尾村。看到晋江经济报对菜农的新闻报道后,深受感动。随后,他立即与驻海尾的防控工作人员联系,表示要向菜农买菜,送给村民。当天晚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将1000多包菜全部发给了海尾村民。

善举温暖人心,行动传递力量。战“疫”中,处处可见新晋江人的身影。

这场疫情,让众多新晋江人看到了一个友爱的晋江,也让更多的新晋江人成为“温暖”的主角。

来自南平建阳的晋江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驾驶员崔玉清就是其中一个。

“记清每条路线,安全快速地把医护人员、医疗物资送到目的地是我们这几天来最重要的任务。”崔玉清告诉记者,这样的任务是从3月13日开始的,有时候忙起来也忘了自己一天出车几趟,最晚的一次是忙到隔天凌晨3点到家,4点多就又接到了出车任务,“大家都是24小时待命,只要有任务,我们就出发。”

在晋江市公交公司还有400多名驾驶员同崔玉清一样,从3月13日开始便根据公司统一安排,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这阶段出车任务重,饿了、累了,他们就趁着停车空隙在车上赶紧进餐、眯会。”晋江市公交公司办公室主任许泽汉告诉记者,公司公交车驾驶员七成以上都是新晋江人,即使很累,但大家依旧配合工作安排,与时间赛跑,为战胜疫情尽力。

一份情温暖初春,一份爱如影随形。点滴爱心汇聚成慈善江海,让晋江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也温暖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新老晋江人。而今,爱心的种子在每一名晋江人心中生根发芽,文明之城再一次散发绚丽光彩。抗疫的路上,总有新晋江人播撒着爱心与善的种子。大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构筑“人人有爱心、人人献爱心”的全民有爱氛围,为抗疫大局做出贡献。

一次有力度有温度的互助

“看到你们来,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3月24日上午,晋江市磁灶镇太昌村的千亩农田里,连着几日愁容不展的菜农芮凤武脸上总算露出了微笑。

芮凤武是承包太昌村农田的菜农之一,主要种植西红柿,日产量高达5000公斤。因疫情影响,跨区域运输受限,和村里其他菜农一样,他家的西红柿已开始滞销。看着满园丰收,却无法采摘上市,芮凤武心里着急。无奈之下,他找到村里寻求帮助。

获悉此事的磁灶司法所所长、宅内工作点点长陈卫星第一时间与镇企业办联动,通过企业微信群向辖区企业发出倡议,引导企业点对点采购菜农滞销的蔬菜,并协调解决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入村运输问题。

“在这特殊时期,磁灶镇政府为企业和菜农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事干得漂亮。”美特妇幼公司负责人洪爱治说,疫情之下,磁灶的企业为配合疫情防控,均严格执行封闭管理,企业每天的生活物资需求量相对较大,如果全部通过商超、农贸市场大批量采购,可能会影响群众的采购需求,镇里引导企业与菜农点对点对接,直接采购优质价美的新鲜蔬菜,不仅缓解了菜农的滞销难题,也为企业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很大方便,有利于企业稳定生产。

关键时刻,互帮互助温情满满,贴心服务温暖人心。为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晋江市镇村各级总是迅速行动,周密安排。有渠道的通渠道,有力气的使力气,有力度有温度。

采摘、分拣、包装……4月15日上午,晋江磁灶镇井边村的一片草莓园里,果农陈家兴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草莓。从滞销到供不应求,疫情之下,陈家兴家的草莓销售情况像是坐了一次“过山车”。

陈家兴是宁德人,在井边村租用一片22亩的土地种植草莓,每天产量有数千公斤。疫情前,他家的草莓主要运往池店禾富水果批发市场销售。疫情发生后,受交通管制影响,看着每日新鲜采摘的草莓滞销在地里,一家人心里别提有多难受。“每天至少损失大几千元,心疼啊!”

4月初,磁灶镇驻井边村干部高洪都无意间获知陈家兴的困境,紧急联系村委会提供帮扶。村里先是出资采购1000公斤滞销草莓分发给村民试吃,并倡导大家尽量采购,帮助陈家兴走出困境。后来,村里再次回访,了解到草莓滞销问题虽有缓解却没有完全解决,随即又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向磁灶企业、小区及其他村(社区)进行推介,极力为草莓销售“牵线搭桥”,并安排志愿者协助,接力做好终端配送,推动形成了稳定的草莓供销关系。

从村里的“小循环”到镇里的“大循环”,随着销路的打开,陈家兴家的草莓滞销问题彻底解决了。

前几日,陈家兴主动找到井边村委会,向村里捐赠了1万元的防疫善款。他说:“村里没把我们当外人,我们也要为村里的防疫工作出一份力。”

菜农笑了,果农乐了。因为关爱,人们心心相连,不再孤单。晋江各级始终把市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化解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朋友带来的不便。第一时间了解需求并提供帮助,把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架起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心连心,共战“疫”,多措并举帮扶困难群体,确保落实到人、覆盖到户、帮扶到位,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合力。

一封道不尽感谢的手写信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让许多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了奇妙的缘分。

4月12日下午,绿洲花苑小区居民——来自非洲加纳的“新晋江人”Rich,在收到工作组、志愿者送来的生活物资时,递上了一封自己手写的感谢信:“我想感谢政府、医护人员和所有的志愿者,为守护泉州健康和安全所做出的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泉州的胜利,我们会一起加油!泉州加油!晋江加油!”

情深许许的背后是Rich对晋江各方疫情工作的肯定。

Rich是加纳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在晋江已经三年了,他带着家人定居晋江。Rich说,他有两个小孩,一个2岁多,一个1岁多,需要牛奶和纯净水。“志愿者四处寻找物资,为我们送来了所需的东西,特别感谢他们。”

同样,这在他乡的温暖,让来自福州的庞先生深深感动。

3月25日晚,庞先生从福州送货到五里工业园区返程时,车子在山仔后滞留了,“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拨打了社区电话求助。十来分钟,就有人来了。”庞先生说,当他看到山仔社区网格员李桂骑着摩托车赶到,还送上了水和面包时,心里的焦虑不安减少了大半。

因防疫政策,庞先生暂时无法返回。“社区给我安排了一处民宅暂住,还照顾我的一日三餐,送水送菜,开展核酸检测采样时也及时通知我。”回忆起这段经历,庞先生的话语里,尽是感激之情。

接过温馨卡片、暖心大礼包,4月15日晚最后一批人员上车回家,入住晋江新塘街道一健康管理中心的82人全部解除集中健康观察。该中心工作专班也圆满完成了此次工作任务。

“有了你们的默默付出,才有我们的健康安稳。”回家后,新晋江人周女士给工作人员发来了感谢信。她说,在入住健康管理中心的日子里,工作人员暖心陪伴,每天给他们配送三餐、测体温、采集核酸,解决生活上的需求,让她安心地度过了14天的健康观察。“谢谢你们的‘疫’不容辞,谢谢你们的‘疫’无反顾!”周女士赞道。

一个扎根晋江的决定

“在抗疫一线,更加坚定了我在晋江生活的想法,发展得好我也把家人接过来。”4月17日,来自湖北的潘忠怀结束了作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的任务,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经此一“疫”,他比2年前刚到晋江创业那会儿,更有动力。

参加了24天志愿服务的潘忠怀是这次招募到的41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之一,也是最早报名加入的人。

让潘忠怀印象最深的是,3月25日晚上接到紧急任务,到阳光路段卡口配合工作,一开始卡点处什么都没有,但隔天一早,帐篷、桌子、椅子、水……都有了,是附近当地居民自发送来的。“困难面前,不分你我。我们在一起,一条心,一起战!”潘忠怀说。

潘忠怀告诉记者,虽然志愿服务工作结束了,但因为疫情而组建的这个群并不会解散,“我们群里都商量好了,以后会一起参与更多的志愿工作。”这次志愿者服务,更加坚定了潘忠怀在晋江扎根的想法,“以前都说晋江人爱拼敢赢,这次参与才让我真正理解了这词。”

这场疫情,让众多同潘忠怀一样的新晋江人看到了一个友爱的陈埭、温暖的晋江,“晋江就是我的家乡”“我就在这里扎根了”……他们说出了心里话。

4月17日,“程队长要走了!”消息传出后,海尾菜农在群里“炸了锅”,紧接着的是一声声道谢:非常感谢程队长和海尾村志愿工作者们帮我们菜农销售滞销的蔬菜,缓解了大家的经济压力……

封控的这段时间,海尾村12000多名群众,在晋江城管局海尾专班机动组组长程似锦的牵线奔波下,村民在“闭环 ”中实现了“青菜自由”,并解决了几十位菜农蔬菜滞销的问题。

经历捐菜、又能够卖菜的菜农张乐铁说,自己在海尾种植蔬菜有13年了,“因为并肩战斗,更爱这座城市了。接下去我们还是会好好在这里种菜,为大家提供新鲜的蔬菜。”

这话直白、质朴,动人心弦。

留下来,第二故乡从今是吾家。“现在我打算就在这里买房子,扎根在晋江。”贵州人罗忠是晋江华天塑胶有限公司员工,经历这次疫情,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的想法,“老板很暖,对我们都很照顾,发放伙食补贴,还给每名员工发放了20公斤大米,肉和菜等也分发了好几次。”

抗疫为了人民,抗疫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凝聚更多共识,在晋江市委市政府有力的统筹部署,全市上下200万新老晋江人快速响应,同心同向,众志成城,全面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的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下,我们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迎来了城市的解封重启。

风雨过后,彩虹之时,我们携手而进,一起走向美好未来。

爱心如潮

一点一滴凝合力

“我来帮”“我来助”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为新晋江人带来坚定信心;“有事找我”“放心住下”一个个扎实有效的行动,让爱心之城历经疫情考验澎湃依然。新老晋江人,都是一家人。这些日夜,“家人”始终在一起,对于爱有了最深情动人的表达。守望相助,晋江有温度。爱心,让人们渡过难关;爱心,让人们更有保障;爱心,让200万新老晋江人勠力同心、并肩战斗;爱心,让这座城充满阳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