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抗疫报道组
在晋江市公交公司还有400多名驾驶员同崔玉清一样,从3月13日开始便根据公司统一安排,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这阶段出车任务重,饿了、累了,他们就趁着停车空隙在车上赶紧进餐、眯会。”晋江市公交公司办公室主任许泽汉告诉记者,公司公交车驾驶员七成以上都是新晋江人,即使很累,但大家依旧配合工作安排,与时间赛跑,为战胜疫情尽力。
一份情温暖初春,一份爱如影随形。点滴爱心汇聚成慈善江海,让晋江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也温暖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新老晋江人。而今,爱心的种子在每一名晋江人心中生根发芽,文明之城再一次散发绚丽光彩。抗疫的路上,总有新晋江人播撒着爱心与善的种子。大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构筑“人人有爱心、人人献爱心”的全民有爱氛围,为抗疫大局做出贡献。
一次有力度有温度的互助
“看到你们来,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3月24日上午,晋江市磁灶镇太昌村的千亩农田里,连着几日愁容不展的菜农芮凤武脸上总算露出了微笑。
芮凤武是承包太昌村农田的菜农之一,主要种植西红柿,日产量高达5000公斤。因疫情影响,跨区域运输受限,和村里其他菜农一样,他家的西红柿已开始滞销。看着满园丰收,却无法采摘上市,芮凤武心里着急。无奈之下,他找到村里寻求帮助。
获悉此事的磁灶司法所所长、宅内工作点点长陈卫星第一时间与镇企业办联动,通过企业微信群向辖区企业发出倡议,引导企业点对点采购菜农滞销的蔬菜,并协调解决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入村运输问题。
“在这特殊时期,磁灶镇政府为企业和菜农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事干得漂亮。”美特妇幼公司负责人洪爱治说,疫情之下,磁灶的企业为配合疫情防控,均严格执行封闭管理,企业每天的生活物资需求量相对较大,如果全部通过商超、农贸市场大批量采购,可能会影响群众的采购需求,镇里引导企业与菜农点对点对接,直接采购优质价美的新鲜蔬菜,不仅缓解了菜农的滞销难题,也为企业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很大方便,有利于企业稳定生产。
关键时刻,互帮互助温情满满,贴心服务温暖人心。为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晋江市镇村各级总是迅速行动,周密安排。有渠道的通渠道,有力气的使力气,有力度有温度。
采摘、分拣、包装……4月15日上午,晋江磁灶镇井边村的一片草莓园里,果农陈家兴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草莓。从滞销到供不应求,疫情之下,陈家兴家的草莓销售情况像是坐了一次“过山车”。
陈家兴是宁德人,在井边村租用一片22亩的土地种植草莓,每天产量有数千公斤。疫情前,他家的草莓主要运往池店禾富水果批发市场销售。疫情发生后,受交通管制影响,看着每日新鲜采摘的草莓滞销在地里,一家人心里别提有多难受。“每天至少损失大几千元,心疼啊!”
4月初,磁灶镇驻井边村干部高洪都无意间获知陈家兴的困境,紧急联系村委会提供帮扶。村里先是出资采购1000公斤滞销草莓分发给村民试吃,并倡导大家尽量采购,帮助陈家兴走出困境。后来,村里再次回访,了解到草莓滞销问题虽有缓解却没有完全解决,随即又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向磁灶企业、小区及其他村(社区)进行推介,极力为草莓销售“牵线搭桥”,并安排志愿者协助,接力做好终端配送,推动形成了稳定的草莓供销关系。
从村里的“小循环”到镇里的“大循环”,随着销路的打开,陈家兴家的草莓滞销问题彻底解决了。“越来越多的附近企业、小区居民通过线上联系采购,加上井边村民的线下采购,连着几天,每天新鲜采摘的草莓都销售一空,甚至还有些供不应求。”陈家兴笑着说,如今,他家的草莓在磁灶就能就地销售,不用再送到批发市场。他们只要把好质量关,回头客每天都在增加。销售模式的变化,还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运输成本。
前几日,陈家兴主动找到井边村委会,向村里捐赠了1万元的防疫善款。他说:“村里没把我们当外人,我们也要为村里的防疫工作出一份力。”
菜农笑了,果农乐了。因为关爱,人们心心相连,不再孤单。晋江各级始终把市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化解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朋友带来的不便。第一时间了解需求并提供帮助,把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架起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心连心,共战“疫”,多措并举帮扶困难群体,确保落实到人、覆盖到户、帮扶到位,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合力。
一封道不尽感谢的手写信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让许多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了奇妙的缘分。
4月12日下午,绿洲花苑小区居民——来自非洲加纳的“新晋江人”Rich,在收到工作组、志愿者送来的生活物资时,递上了一封自己手写的感谢信:“我想感谢政府、医护人员和所有的志愿者,为守护泉州健康和安全所做出的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泉州的胜利,我们会一起加油!泉州加油!晋江加油!”
情深许许的背后是Rich对晋江各方疫情工作的肯定。
Rich是加纳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在晋江已经三年了,他带着家人定居晋江。Rich说,他有两个小孩,一个2岁多,一个1岁多,需要牛奶和纯净水。“志愿者四处寻找物资,为我们送来了所需的东西,特别感谢他们。”
同样,这在他乡的温暖,让来自福州的庞先生深深感动。
3月25日晚,庞先生从福州送货到五里工业园区返程时,车子在山仔后滞留了,“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拨打了社区电话求助。十来分钟,就有人来了。”庞先生说,当他看到山仔社区网格员李桂骑着摩托车赶到,还送上了水和面包时,心里的焦虑不安减少了大半。
因防疫政策,庞先生暂时无法返回。“社区给我安排了一处民宅暂住,还照顾我的一日三餐,送水送菜,开展核酸检测采样时也及时通知我。”回忆起这段经历,庞先生的话语里,尽是感激之情。
接过温馨卡片、暖心大礼包,4月15日晚最后一批人员上车回家,入住晋江新塘街道一健康管理中心的82人全部解除集中健康观察。该中心工作专班也圆满完成了此次工作任务。
“有了你们的默默付出,才有我们的健康安稳。”回家后,新晋江人周女士给工作人员发来了感谢信。她说,在入住健康管理中心的日子里,工作人员暖心陪伴,每天给他们配送三餐、测体温、采集核酸,解决生活上的需求,让她安心地度过了14天的健康观察。“谢谢你们的‘疫’不容辞,谢谢你们的‘疫’无反顾!”周女士赞道。
“这14天对我来说是一场特殊的经历,最终一切安好,感谢你们的照顾……”18日,在晋江东石镇唯美集中医学观察点结束健康观察的张女士收拾好回家的行囊后,给工作人员发去了这样的感谢信,观察点里满是温情的人文关怀,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唯美集中医学观察点是东石镇应晋江市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紧急开辟出的13个集中医学观察场所之一。该场所于3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共接收晋江市密接、次密接和中高风险地区返晋人员166人。
“祝你生日快乐,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早日迎来‘疫’散花开。”在唯美集中医学观察点里,有10多人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希望这点小小的仪式感,能让集中健康观察人员感受到被关怀和惦记的温暖。”唯美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人员、农工党晋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张玲玲说。
一个扎根晋江的决定
“在抗疫一线,更加坚定了我在晋江生活的想法,发展得好我也把家人接过来。”4月17日,来自湖北的潘忠怀结束了作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的任务,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经此一“疫”,他比2年前刚到晋江创业那会儿,更有动力。
参加了24天志愿服务的潘忠怀是这次招募到的41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之一,也是最早报名加入的人。
让潘忠怀印象最深的是,3月25日晚上接到紧急任务,到阳光路段卡口配合工作,一开始卡点处什么都没有,但隔天一早,帐篷、桌子、椅子、水……都有了,是附近当地居民自发送来的。“困难面前,不分你我。我们在一起,一条心,一起战!”潘忠怀说。
潘忠怀告诉记者,虽然志愿服务工作结束了,但因为疫情而组建的这个群并不会解散,“我们群里都商量好了,以后会一起参与更多的志愿工作。”这次志愿者服务,更加坚定了潘忠怀在晋江扎根的想法,“以前都说晋江人爱拼敢赢,这次参与才让我真正理解了这词。”
这场疫情,让众多同潘忠怀一样的新晋江人看到了一个友爱的陈埭、温暖的晋江,“晋江就是我的家乡”“我就在这里扎根了”……他们说出了心里话。
4月17日,“程队长要走了!”消息传出后,海尾菜农在群里“炸了锅”,紧接着的是一声声道谢:非常感谢程队长和海尾村志愿工作者们帮我们菜农销售滞销的蔬菜,缓解了大家的经济压力……
封控的这段时间,海尾村12000多名群众,在晋江城管局海尾专班机动组组长程似锦的牵线奔波下,村民在“闭环 ”中实现了“青菜自由”,并解决了几十位菜农蔬菜滞销的问题。
经历捐菜、又能够卖菜的菜农张乐铁说,自己在海尾种植蔬菜有13年了,“因为并肩战斗,更爱这座城市了。接下去我们还是会好好在这里种菜,为大家提供新鲜的蔬菜。”
这话直白、质朴,动人心弦。
留下来,第二故乡从今是吾家。“现在我打算就在这里买房子,扎根在晋江。”贵州人罗忠是晋江华天塑胶有限公司员工,经历这次疫情,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的想法,“老板很暖,对我们都很照顾,发放伙食补贴,还给每名员工发放了20公斤大米,肉和菜等也分发了好几次。”
抗疫为了人民,抗疫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凝聚更多共识,在晋江市委市政府有力的统筹部署,全市上下200万新老晋江人快速响应,同心同向,众志成城,全面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的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下,我们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迎来了城市的解封重启。
风雨过后,彩虹之时,我们携手而进,一起走向美好未来。
撰稿 施珊妹 柯雅雅供图 董严军 秦越 陈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