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2021年度晋江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的郑银聘木雕技能大师工作室榜上有名。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潘山庙宇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木雕技能大师郑银聘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管理十大年度人物、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首批省级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晋江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郑银聘擅长人物、花鸟和寺庙佛像雕刻的创作与制作。他的作品广受收藏家的青睐,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在郑银聘从事木雕技艺的52载岁月里,木雕为他带来了荣誉,也成为他骨子里抹不去的基因。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一起感受他的雕刻人生。
一把刻刀半世纪
郑银聘1957年出生于东石镇潘山村,这是远近闻名的“木雕村”,在上世纪60年代的鼎盛期,村里从事木雕工艺的人占到了80%。从小,郑银聘耳濡目染,对木雕便有着浓厚的兴趣。1971年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对于郑银聘来说,终生难忘。14岁的他正式拜师学艺,师从潘山庙宇木雕工艺创始人柯子庆的儿子——民间雕刻大师柯贤成、柯贤兴,从此开始自己的雕刻生涯。那个时候,潘山村的木雕主要以眠床雕刻为主,郑银聘跟师傅边学边做,在刻苦钻研下,技艺日益精进,学艺三年便出师了。
从做眠床雕刻,再到后来的古建木雕、佛像雕刻,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创作,郑银聘从拿起刻刀的那一刻起,便再也放不下木雕这门手艺了。5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不断创新,不仅成为潘山庙宇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更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出许多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郑银聘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人们劳作的场景,生活中的玉米、丝瓜、粮仓、羊、老鼠……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的刻刀下都化为高雅的艺术作品。在郑银聘的木雕作品展厅里,草鞋、犁地、养猪、下象棋等题材作品栩栩如生。“《庆丰收》展现了丰收时孩子们在谷堆上庆祝的喜庆画面,那是我幼年时的企盼,丰收了大家才有饭吃。而《养猪》这个作品,是回忆着奶奶完成的。”郑银聘记得,当时家庭生计困难,奶奶养了两头猪便是一家的希望,如果哪天猪生病了吃不下东西奶奶也会跟着犯愁吃不下饭,如果看到猪长得好,奶奶的心情也会变好。“这些作品承载着我们这辈对于以前生活的回忆,并希望能让年轻人对老一辈生活有所了解。”
为台湾400座庙宇雕刻
潘山木雕技艺善于雕刻庙宇、佛像、人物、花鸟鱼虫,技法精湛、作品逼真细腻。郑银聘全面继承和掌握了潘山木雕技艺,并将其带到了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学甲慈济宫的周大围看到郑银聘为漳州白谯慈济祖宫所做的雕刻后,找到郑银聘,希望他能为台湾的学甲慈济宫雕刻作品。这一次的互动为郑银聘打开了与台湾木雕界的交流大门,从此他与台湾有了不解之缘。
郑银聘先后多次与台湾业界享有盛名的高级雕刻大师进行合作与交流,获得丰富的寺庙建筑雕刻经验,并不断创新寺庙雕刻技艺。在郑银聘看来,台湾庙宇与大陆的庙宇在细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要符合他们的要求,就要更加一丝不苟,精工细作。
靠着过硬的工艺与诚信的品格,40多年来,郑银聘和他的团队已为台湾400多座庙宇以及东南亚各种庙宇等古建筑制作雕刻,在海峡两岸工艺美术交流和潘山木雕技艺传承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无时无刻
“传统的木雕不仅要继承传统,而且还要不断创新创作,让千年技艺换发新的生命力。”1980年,郑银聘成立了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不断传承创新潘山木雕工艺。从那时起,郑银聘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雕刻技师,先后培养出200多名各工序雕刻技师。现在,他的工作室仍有100多人跟着他学习。
除此以外,郑银聘还定期到金井职业中学、潘径中学、侨声中学、潘径实验小学等学校讲课、培训,在泉州师范学院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并且联合晋江职业中专学校成立“东石镇木雕产业人才培育基地”,积极培育木雕人才。“作为‘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也是我的一种责任。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木雕技艺。我跟多所学校配合,推动木雕技艺进校园,就是希望增进学生对木雕技艺的了解,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不久前,郑银聘成立了潘山木雕艺术研发中心,并着手打造潘山木雕文化传承基地和晋台庙宇建筑与木雕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手段宣传、展示晋江和台湾的庙宇建筑、木雕文化。他还专门整理了一套潘山木雕工艺文本,文本里详细地记录了木雕材料、传统工具、主要技法、木雕题材等内容,为传承潘山木雕传统技艺提供了理论支持。
郑银聘说他一直牢记自己师傅讲的一句话:“要做到老学到老,功夫永远都学不完。”在传承教学的过程中,他都会要求学生做到两点,第一是认识到潘山木雕传统技艺的宝贵性,第二要用心地学,“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心地爱这门技艺,更好地去传承这门技艺。”
在艺达木雕厂的一楼,郑银聘用传统技艺将闽南木雕、石雕、砖雕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门厅,从屋顶的藻井到墙上的花格门窗,都有潘山木雕传统技艺的身影。“你看这个花窗上的竹叶字,是我特意刻上去的,左边是‘传承创新’,右边是‘弘扬国粹’,我希望传承和创新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郑银聘指着墙上的花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