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这里的乡愁不“愁”

本报记者 苏明明

时间: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地点:英林镇三欧村 天气:晴

第一次到访三欧村,不虚此行。

来之前,许多人告诉我,一定要看看三欧村的古厝修缮和微景观建设。

巧了,进村后,我就遇到了华东理工大学景观系教授、博导张杰一行。张教授带着学生们正在进行“涉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经人介绍,特地从福州赶来这里。三欧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明蔚和村委会副主任欧阳名仕当起了“导游”。

欧厝自然村是此行重要的一个点。只见巨大的榕树四周,散落着几座古厝。炮仗花爬上旧墙头,开得热热闹闹,院子里的古树依然繁茂,底下的花草整齐,看得出有专人打理。“舒服”,是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走进“忆昔园”,墙上手拉面线主题彩绘映入眼帘,“欧厝面线干”曾是老一辈人对美食的记忆。除了“忆昔园”,这一片的古厝改造各有特色,或成家风家训馆,或展示闽南风物,或开辟公益图书角。再佐以随处可见的草坪、绿植,这里的每一座古厝,就是一个微景观点。连点成线,欧厝自然村古厝群已打造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这样的景观点、景观线,在三欧还有不少。有了欧厝这个成功样板,三欧村又陆续修缮了村中的几处古厝。

再对比每一座古厝改造前的旧照片,张教授也不禁感叹,并用了“凤凰涅槃”这个词来形容。欧阳明蔚告诉我们,先前,这些古厝大多倒塌废弃,有些成了村民圈养鸡鸭的杂乱场地,有些甚至成了垃圾场。

研究传统村落20多年,张教授走过的村落不计其数。对于三欧村修缮古厝、建设微景观的行为,张教授点赞称好。他说,作为一个乡村,能够自发地将破败的古厝改造成村民休闲、学习的场所,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这是三欧村响应号召,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以来,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的真实写照。

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对于闽南人来说,乡愁就是红砖古厝燕尾脊。假如三欧的古厝依然是破败的、臭烘烘的,那么对于三欧人来说,这些就只是“愁”了。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三欧村开展研学活动,村里人可以很自豪地展示这些古厝,告诉下一代,“我们的祖辈曾经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是我们的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