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你能想象在耄耋之年放下锄头拿起笔开始学写字是怎样一种体验吗?
在咱厝,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做了一辈子的农活,年近九十才拿起笔学写字,如今学写字不到一年时间,她不仅会抄经书,还会写对联。她就是晋江内坑90岁的姚玉华。
闲不下来的老人
姚玉华的家位于晋江内坑立厝村。大门进去便是一个院子,与院子相连的是一间开放式画室,画室里堆满了笔墨纸砚,桌上墙上也都是画和书法作品。
每天,姚玉华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埋首桌前,认认真真地抄写经书,虽然字迹比较稚嫩,笔画也不规范,但是一笔一画,都透露着她的用心。
“那些孩子天天说‘阿太你要和我们一起写字’,我就说好。”说起为何开始学写字,姚玉华笑哈哈地模仿着孩子们的话,笔画着和孩子们一起学写字的场景。
原来,过过了苦日子,姚玉华养成了朴素节俭,勤快劳作的生活习惯,哪怕后来家庭条件好了,她也闲不住,一直到70多岁还去地里种菜种地瓜。10多年前,姚玉华的老伴离世后,家人就不让她干农活了,但是闲不下来的她还是会到山上、地里走一圈,“路上看到一些空瓶子就顺手捡了,慢慢地有空就去捡瓶子。”姚玉华说,捡瓶子不累,还能卖一些钱,挺好的,“最主要的是有事情做,我又不爱玩牌,又不种地,没事情做不习惯。”可是家里人却不想她到外面去这样走动,毕竟年纪大了,在外面怕不安全,又怕她在家待得无聊,便纷纷建议她学写字。
姚玉华的儿子杨桂林是“黑金推·沥金画”晋江市级传承人,对书画有一定的研究,喜欢在家里写写画画。平时也会教家里的孩子练字画画。于是在教孩子的时候,杨桂林就让姚玉华也坐下来一起学。“教了她一两次,发现她写字像模像样的,我们就鼓励她多学多写。”杨桂林说,母亲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学写字,既锻炼了眼睛、头脑和手的灵活度,又不用担心她到外面走会不安全,全家人都很高兴。
与曾孙一起学习
姚玉华虽然已90岁高龄,但是身体依然很硬朗,只是耳力不好,听不清楚别人的话。可是,她的记忆却很好,说起从前的事,她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以前多苦呀,三餐都只能吃很稀的麦糊,还要去拉车犁地。不过,我拉车犁地很厉害,被生产队评为‘劳动模范’。现在我还能拉车呢。”姚玉华说,小时候想读书没条件,家里需要人干活。“一直到解放后,村里办了夜校,是那种扫盲速成班,教一些日常用语的写法,但是才上了两个月,就因为没有老师而中断了。”回忆起求学史,姚玉华不无可惜,“我那时很爱读也很勤读,去山上干活都会把书放在口袋里,等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看。”只是,因为夜校学习中断,加上要出工干活还要照顾孩子,渐渐的,姚玉华连当时认识的100多个字也都忘光了。
“现在学习写字就要重新认字了,一开始只会跟着经书抄,但现在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不知道怎么念的时候,孩子们会教我。”姚玉华口中的孩子们最大的11岁,最小的才5岁,每到周末,这些孩子就会和阿太坐在画室里一起写字画画,就像在学校上课一样,其乐融融。
“还可以学得更多”
“老人就像孩子一样,有伴一起学就愿意学,而且越鼓励越爱学。”杨桂林说,因为家里常常有朋友来访,朋友看到母亲在写字,都会为她竖起大拇指点赞,母亲就很高兴。
三个月前,姚玉华开始学着用毛笔抄写经书,朋友看到了,还要走了她抄的经书,说要收藏起来,这让姚玉华很开心,抄经书也更勤快了。
现在,姚玉华正在练习写春联和“福”字,准备过年的时候分送给子女贴,“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大家都很支持她,夸她写得好,准备把她的每一幅字都好好地挂起来。”家人的支持让姚玉华更加有信心学习了,虽然90岁了,但她觉得自己和小学生一样,还可以学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