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晋江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晋江市代市长王明元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如何?新一年,政府工作有啥新目标?本报为大家解读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回顾五年来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笃定前行的方向。 本报记者 李玲玲
五年奋斗看辉煌
经 济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突破2900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4.7%,达252.5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万元提高到4.8万元。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四。
产 业
打造1个超两千亿、1个超千亿、2个超500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筑链成势。
三大本硕高校、九大科研平台形成多核驱动。
高新企业保有量突破4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6%。
晋华、渠梁等高新项目实现量产,国际鞋纺城、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城 建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9.3%。
“152030”快速交通圈基本成型,公路密度达全国平均水平6.9倍。
在泉州率先启用智慧停车系统,新增停车泊位7294个。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现村村覆盖,空气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翻番。
改 革
建成“一门式”行政服务大厅,“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8.75%。
不良贷款率从4.9%降至1.5%以内,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
成为全省首批集成改革试点县,圆满完成“三块地”等19项试点任务。
鞋纺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陆地港升格为国际港口。
民 生
办成为民实事125件、民生微实事超千件,“四帮四扶”困难家庭2194户。
全市慈善组织累计捐赠14.9亿元,荣获中国十大慈善城市。
清华附中晋江学校、泉州五中桥南校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高端资源接续落地。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成为全国县域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
2022年晋江这样干
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2%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 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
01提升产业能级 保持经济领跑优势
1.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长制”,实施强链补链项目108个、年度投资93亿元,重点推进百宏涤纶工业丝、华宇织造等12个超10亿元重大项目。
开工建设颖华、中探针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渠梁二期P1工程、胜科纳米等5个项目,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园提质增效。组建明星梯队企业培育库,新增规上企业400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
2.加速产业数字化变革。
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打造全省县域数字化应用第一城。
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80个,建设3个5G智慧工厂。
3.塑造高质量产业空间。
推进7个工业园区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泉州示范样板。
全面推进经济开发区改革,争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盘活老旧工业厂房2500亩以上。
4.提质现代服务业发展。
建立中心市区重点楼宇数据库,打造一批亿元专业楼宇。
高效运营国际会展中心,做大会展经济。
创新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产品,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以上。
5.比拼攻坚项目建设。
实施重点项目889个、完成年度投资1000亿元以上。
持续发力招商,签约项目130个以上、总投资650亿元以上。
02 激发创新动力 汇聚强劲发展动能
1.系统布局科创版图。
开工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做强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支持三创园创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适时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速建设福大科教园二期,落地福大微电子学院。
2.壮大创新主体群落。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25%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至95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高新企业保有量突破500家。创建绿色鞋服、休闲食品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引育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企业研发人才600名以上,培训技术经纪人300人次以上,选任科技特派员100名以上。
4.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实施晋商资本“鲑鱼工程”,组建产业创投母基金。
引进技术转移机构3家,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登记技术合同2亿元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件以上。
03 拓展潜力空间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1.壮大海洋经济。
开展海洋经济三年行动,大力实施“1341”计划。加快金井一级渔港、东石白沙二级渔港、深沪中心渔港改扩建工程,开展全国渔获物定点上岸基地试点,争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
2.培育绿色经济。
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5个,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8家。
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5%以上。
3.做强体育经济。
高水平举办世中运,提升体育城市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全力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4.繁荣文旅经济。
完善文创产业扶持政策,支持拍摄晋江籍作家创作的《皮囊》同名电影。支持磁灶窑址申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五店市创建国家旅游休闲街区、梧林传统村落创建4A级旅游景区。
04 深化改革赋能 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1.打造高效政务生态。
在全省县域率先实现“无实体证照”办事、率先开展10个行业“一业一码”改革试点,新增100个高频事项“掌上办”,推出100个信用承诺审批改革事项。
2.完善优质投资生态。
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措施。
组建职教产业协作联盟,启动建设晋中职校、经开区产教融合基地,搬迁扩容晋兴职校。
3.营造公平法治生态。
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强县战略,高效运作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企业法人1.3万家。
05 融入内外循环,拓展开放发展格局
1.厚植内循环优势。
大力培育电商平台,扩大优质产品线上销售。
引进山姆会员店,打造高端商业综合体。
2.做优高质效平台。
加快机场扩容提质,建设航空物流园,大力发展临空经济,货邮吞吐量增长12%以上。
实现鞋纺城市场采购贸易全省通关一体化,建设围头港市场采购贸易海关监管场所,市场采购贸易额达220亿元以上。
3.密切海内外交流。
发挥在外晋江人优势,开展“海外晋籍青年精英故乡行”等活动,引导推动侨商回归、侨智回乡、侨资回流。
06 坚持城乡统筹 用心建设大美晋江
1.加速城市有机更新。
高标准规划建设“晋江经验”先导区。高水平开发晋东新区、紫帽片区、高铁新区、科创新区。加快晋江南岸核心板块功能开发。
实施池峰路南延伸、安海北环-龙山寺等片区改造,打造阳光片区“微更新”示范样板,提升45个老旧小区。
2.完善城市功能设施。
启动世纪大道南延伸、联华大道北延伸一期等9个交通项目。新建1200个5G基站,实施4个防洪排涝工程,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0公里以上。新增公园绿地21公顷。
3.强化城市精细管理。
整治10个交通易堵点、10个事故多发点,新增1000个智慧停车位,提升市域通行效率。
4.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45个村级增收项目,实现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60万元。创成6个标杆示范村、5条泉州级示范线、3个整镇推进示范镇。
5.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全面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接户率提高到85%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植树造林4000亩以上。
07 聚焦共同富裕 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1.促进高质量稳岗就业。
搭建“新零工”线上平台,建设5个实体“零工”市场,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3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2.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
“四帮四扶”200户困难家庭,开展残疾人康复和帮扶工程。
启用“晋江慈善馆”,提升6个镇级敬老院、100所农村幸福院,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实施76个教育项目,新增优质学位1万个,开办清华附中晋江学校高中部等4所中小学校,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所。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新改建38个学生心理辅导室。
4.建设高水平健康晋江。
支持市医院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启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晋东院区项目。支持第二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支持中医院改扩建。建成“医码通”二期工程,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一码通行”。
5.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
加强世界遗产点系统性保护,修缮文保单位12处。投用非遗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建设晋江文献管,布设5个闽南传统文化体验点、3个视障文化阅读室。
08 突出治理提效 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1.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建成市级健康驿站二期工程,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
实施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能力提升工程。
2.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建设市级社工总站,培育6个“五社联动”示范社区、10个“晋邻汇”邻里中心,打造10个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
3.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整治“雷霆”行动。完成80%以上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