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大记者带小记者沉浸式采访

我与世遗有个“约会”

小记者采访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右)。

本报记者 董瑞婷 张之杰 董严军 本报小记者 陈梁睿 陈洢 赖楚妍 施菲洋

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的成功“出圈”,也让不少小记者想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

当天,本报预约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一路参与和见证泉州申遗工作的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

吴金鹏说,泉州自2001年便开启了申遗之路,到今年成功被列入世遗,前后整整走了20年。这期间,泉州申遗项目的名称换了五次。为了申请世遗,泉州做了很多“功课”:准备申报的文本材料、安排专人呈送文本材料、组织一批专家配合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线上连线问答、做好申遗点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展览展示。吴金鹏还分享说,在外国专家考评泉州时,他承担了草庵摩尼光佛、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及泉州老君岩三处遗产点的讲解,向外国人讲述泉州的故事。

四位小记者通过对吴金鹏主任的采访,感受到了泉州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和多元。

世遗泉州有22处遗产点,晋江就有三处,分别是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安平桥。在草庵,晋江市文保中心资深的讲解员肖婉带着小记者参观摩尼光佛石造像。据她介绍,摩尼光佛石造像左右上方的两方文字石刻,价值性很高,小记者们听了纷纷上前仔细观察。肖婉还提醒大家,悬挂于摩尼光佛坐像两侧的一对木刻对联,正是弘一法师写给草庵的,其真迹目前在晋江市博物馆。

离开了草庵,下一站是安平桥。相关负责人陈敬文、讲解员许艺红热情迎接大家,他们的介绍,让小记者对安平桥的历史底蕴、建桥技术有了深入了解。现场,许艺红还为大家介绍了抓鸭这一项与安平桥相关的习俗,并献唱了《采莲曲》,说起了嗦啰嗹的民俗……小记者们收获满满。

最后一站,小记者们来到了磁灶金交椅山窑址。讲解员王奕娜告诉大家:金交椅山窑址一共有4座龙窑,其中2号窑保存最完整,窑的序号是按照当时考古发现的顺序编的。第一次来到古窑址现场,小记者们都很兴奋,用相机、电话手表对着窑址拍个不停,打算回去分享给家人、同学。

导师点评

当时选择晋江实小四名小记者一起进行采访时,主要是在“面试”环节,发现他们都比较“文艺”。陈梁睿能背出中国的朝代表,陈洢偏爱《红楼梦》、赖楚妍喜欢《三国》和《水浒传》,施菲洋想当诗人。

采访过程中,可以发现,几名小记者都不会怯场,乐于交流与提问。文化需要传承,这些好学的小记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也相信他们可以讲好、写好世遗泉州的这个文章。

从地图“走”进现实

观察

在本次“拜师”大记者的活动中,晋江实小小分队可算是赚到了:抽中了世遗点的采访,有机会来一次晋江深度游。这一点,从面试时四个小家伙看到导师时欣喜若狂的状态就能看得出来。

和另外两个小组准备的人物采访不同,实小战队的采访任务是探访晋江的三个世遗点,需要在半天时间里马不停蹄地“赶场”。“没想到,采访不光是对记者脑力的考验,还对我们的体力有要求。”小记者陈洢说道。

出发前,导师董瑞婷带来了一张晋江文旅地图,在上面为大家指出了三处世遗点所在的位置。通过这张地图,小记者们对家乡晋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好了,下面,我们就要从地图走到现实中去了!”导师一声令下,小记者们登车出发!

一下午的时间,小记者们聆听了晋江三个世遗点的故事,“干货”满满,小记者们的笔记本上也记了满满几页纸。

结束采访返程的路上,董瑞婷建议大家做一个采访小结,分享一下各自的采访体验。赖楚妍首先说:“没想到,宋元时期的泉州就是一座如此开放、包容的城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经商、生活,真是了不起!”而小记者陈梁睿和施菲洋,则对泉州申遗的幕后故事印象深刻,“以前以为申遗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按要求报送材料就好。听了吴金鹏主任的介绍才知道,泉州申遗之路走了整整20年,这其中的艰辛,真是无法想象的。”几名小记者纷纷表示,这次世遗点的参观采访,让他们对自己晋江少年的身份感到更加自豪。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