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明宣
10年前,很多人靠着淘宝的流量红利,依托着神来之笔的“双11”,赚得盆满钵满,无论大小卖家,产品好坏,“双11”爆单、业绩翻倍、“双11”凌晨1点销售破百万……曾几何时,“双11”是消费者眼中的品牌折扣大会,是商家们业绩增长的保障。
以淘宝为例,2009年至2020年,天猫“双11”每年的增长分别为1700%、259%、468.5%、89.5%、57.7%、59.7%、32.3%、39.4%、26.9%、25.7%,年年数据攀升的背后,水分多少我们暂且不论,躺赢的商家比比皆是。在一些商家眼里,跟着淘宝天猫的节奏走准没错,对烧钱买流量的“幻术”深信不疑。
可幻术终究是幻术,终有破灭的一天,赢来第13个“双11”的淘宝,增速创历史新低,仅为8.45%。同时,“双11”期间的百度搜索指数同比下滑10%。然而安踏、恒安、特步、鸿星尔克等一大波品牌却逆袭而上,业绩创历史新高。
有人说,淘宝把更多的流量集中到大品牌大企业。殊不知,在平台流量分散的当下,好的品牌就是流量的吸铁石,其背后有明星矩阵流量、内容种草流量、事件营销流量,还有稀缺的爆款流量……对于好品牌而言,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仅仅只是品牌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平台而已,这些品牌还在小红书、抖音、唯品会、私域社群等多个领域进行渠道布局。
这个时代,节奏太快,没有谁可以永远当老大,也没有谁可以拽着流量不放,无论大小品牌,唯有产品力、创新力、营销力、创变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