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前身为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第七届组织机构履新暨会员大会在晋江市深沪镇举行。会上,还举行了晋江谱牒传习基地、福建省民俗学会实践基地、晋江与金门传统文化交流驿站揭牌仪式,以及“谱牒研究与家国情怀”研讨会。
在活动现场,一个忙碌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虽已八十高龄,却仍精神奕奕、忙里忙外的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创会会长周仪扬。如今,换届活动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周仪扬依然忙碌着:他正忙着将“谱牒研究与家国情怀”研讨会上20多名专家学者提交的20多份学术论文集结成册。
帮90多位台胞寻到根
2001年,周仪扬退休。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谱牒研究会的事务中。收集抢救族谱、研究族谱成果是谱牒研究会重要工作。24年来,周仪扬和研究会的同仁们收集90多个姓、1200多部族谱,并举办了多场大型研讨会,出版研究史料达300多万字,帮助90多位台胞寻到根。
在他的策划下,2008年8月,谱牒研究会应缔结为兄弟友好协会的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邀请,于16日至21日在金门举办了“晋金族谱联展”。此次联展了晋江43个姓氏的233册族谱及金门30个姓氏的130册族谱,363册各种印刷、手抄的族谱,加上部分晋江文化史绩挂图,展现了晋江、金门两地同根同脉的文化实物,使参观者看到了我国浩渺无垠的文化之源,受到金门乡亲的热烈欢迎。为了延伸展览成果,2009年1月,出版了《晋金谱牒联展特刊》。
“这次联展加深了两岸情谊的发展,在两岸之间建立起了民间文化学术交流的桥梁,成为推动晋台宗族文化交流的有力通道。”2012年6月27日,晋江沪江颍川陈氏肇沪始祖陵园举行竣工祭祀大典,金门60多位陈氏宗亲前来参加庆典。其中,金门颍川堂陈氏宗亲会是首次率团来联谊。周仪扬说,这次晋金两地的陈氏宗亲能够牵线,便是得益于“晋江金门谱牒联展”活动。“正是通过谱牒联展,金门的安岐吴氏、碧山陈氏、后垄黄氏等都和晋江宗族接上轨。”
“俗话说,亲戚常走才会亲,朋友也是这样。”周仪扬说,对于金门他总有种特殊的情感。“我是深沪人,我的父亲、叔父他们都是讨海的。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深沪渔民的船只还经常到金门避风。”周仪扬说,因为自己的家乡深沪与金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小他就常听父辈们提起金门,之前,当他还没去过金门时,就觉得金门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后来,因为谱牒研究而和金门的同胞变得常来常往,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虽然已经80岁,但周仪扬还希望今后能为晋金宗族文化的深度对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偶然与谱牒结缘
周仪扬与谱牒结缘可以说很偶然。1996年之前,周仪扬在晋江市外经贸委工作,专门负责进出口合同项目审批工作,因此接触了很多外商、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
许多华侨凭着族谱资料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寻根问祖、寻找亲人。那时,周仪扬对谱牒并不了解,只能凭着一腔热情去帮忙打听。接触多了,周仪扬发现,在晋江,每个村庄都是以姓氏同族为标准来收藏谱牒的,一个村庄有多姓,即使同一个姓,在晋江的分布和迁移已经无从考查,有些姓氏家族的族谱不会轻易示人,即使愿意提供查找的,要在如此散乱的族谱中寻找到华侨的真实祖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忙寻根问祖无异于大海捞针。
虽然也有幸运者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地,但还有许多华侨失望而去,看着那些华侨失望的面孔,周仪扬萌生了创建谱牒研究、收集、整理的社会团体的想法。
1997年,周仪扬调入晋江市侨联任副主席,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与更多海外华侨接触的条件,寻根问祖的海外华侨也更多更频繁了,他心里创建一个寻根问祖社会团体的想法也更迫切,但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的。
为此,他四处联络志同道合的文化人。当时,全国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谱牒研究、收集和整理的民间社团组织,为此,周仪扬还起草了一份《成立寻根问祖组织申请书》,递交给民政局,阐述了成立社团对晋江发展的有利条件,经过逐级申报,终于于1997年成立了“晋江市谱牒研究会”,这是具有完整合法手续的全国县市级最早从事谱牒研究、收集和整理的民间社团。
“1997年9月26日,晋江市谱牒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我记得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整个晋江市外经贸大厦会议厅热闹非凡。”在这次成立大会上,周仪扬被推选为首届会长。自从,周仪扬与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97年创会开始,周仪扬连任四届会长,直到2014年第五届才卸任会长。虽然不再担任会长,但作为创会会长的他仍忙碌在谱牒文化传播的第一线。
24年来,他与研究会的同仁们一起致力于收集抢救族谱、研究族谱成果,协助台胞及海外侨胞寻根问祖,多次组团到金门交流。2010年6月12日,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申报的“晋江修谱礼俗”重要文献正式列入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周仪扬觉得很骄傲。2014年,晋江市谱牒研究会更名为“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
近年来,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不仅开展谱牒研究,也开展民俗文化研究。比如举办“重温孝道,弘扬传统”研讨会,举行“海峡两岸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研讨会,举办“海峡两岸家训家风文化”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