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曦(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在节目《汉字英雄》热播的时候,一首《生僻字》红极一时,让很多同学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而唤起我对汉字学习热情的,是寒假里看的这本书——《汉字那点事儿》。
《汉字那点事儿》一套6本。我所读的四年级这一册一共介绍了154个汉字。每一个汉字,都介绍了它的演变过程,字的本义、引申义,所组成的词语,以及带有这个字的相关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古人造的象形字,是那么形象生动又富有趣味。如战国文字的“卵”,左右各画一个半圆,两个半圆里又绘了两个尖尖的点,这两个半圆代表两个卵袋,里面的点是卵袋里的宝宝;而甲古文的“杂”就画了三只鸟,“三”表示数量多,群鸟聚集,自然大小、品种不一,因此就有了“杂色”义;再如“逐”的甲古文上面画了一个像猪的东西,下面画了一个像人的东西,表示人在追一头猪……多么有意思呀。看着这些原始文字,读着一旁的注释说明,我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拍手叫绝,时而又百思不得其解,个中趣味,妙不可言。
汉字除了“形”有趣,“意”更是博大精深。比如“填”,它是形声字。从土,真声。用“土”做形符,表示用土填入凹陷处。本义是充塞,引申表示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读完注释说明,我往往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以前,我认为学汉字无非是会认、会读、会写,现在觉得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总有挖掘不完的内涵。
书中最让我喜欢的,还是那一个个经典的故事。每一个汉字介绍后,都会附上一则相关的故事:介绍“疑”,就讲“智子疑邻”;介绍“齿”,就讲“唇亡齿寒”;介绍“醉”,就讲“纸醉金迷”……每一个故事都很有趣,还会在文末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认汉字,学故事,悟道理,悟完道理再看原先的汉字,感觉它有了生命,就像一个智者,向我讲述着它丰富的人生阅历,深邃的人生思考……
以往,我觉得汉字就是辅助我阅读的工具。但是,读完《汉字那点事儿》之后,再看汉字,我觉得它们像知识渊博的老师,靠近它,能感受到它的形态美、意蕴美,能看到我们中华文明的风骨神韵……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汉字,不简单!
指导老师 黄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