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上一篇

安海69岁陈明惠:

巧手绣金丝 演绎指尖艺术

金丝走线,平凸有致,绣线亮丽,绣品“富贵”,惟妙惟肖……这便是金苍绣,一种源于明清,盛行于闽台,流行至东南亚等地的刺绣工艺。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刺绣工艺,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后被雅化为金苍绣。

提起金苍绣,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说起在闽南寺庙、家中、生活中常见的桌裙、布袋衣、木偶服、戏服、神佛塑像的穿着、绣旗,挂在宫庙门楹上的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些都是金苍绣的常见用途,与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息息相关。后来,结婚用的喜庆用品,如枕套、门帘等也有所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金苍绣被晋江市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咱厝安海的陈明惠便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迄今为止,她已从事这一手艺48年,其手中的金苍绣品,更是蜚声于世。

本报记者 吴清华

学艺 静心才能提升

说起安海老街上的明惠绣品工艺灯彩店,老安海人并不陌生。这间小店迄今为止已营业30余年,口碑早已打响,远近的街坊邻居、寺庙负责人等都会去购买绣品。店主陈明惠是出了名的绣娘,已有48年的“绣龄”。

1952年,陈明惠出生于安海。小时候,她的家庭生活条件艰苦,母亲生了5个孩子都是女儿。苦于家中无兄弟,作为家里的长女,陈明惠早早地懂事,渴求早日担起责任,赚钱补贴家用。

“从小,母亲就有接一些绣品、制衣(寿衣)、窗帘的活带回家做。受母亲影响,我从小就会帮忙做绣品,慢慢的就有了一定的基础。”陈明惠介绍,刚开始学习刺绣时,十个手指头几乎被扎了个遍,也只能忍着痛继续做。“有时痛得泪水在眼眶打转,我也不敢让母亲看到。趁母亲不注意,自己偷偷拭去。”

“没有一门营生的手艺,是无法养家的。” 深知这一点后,21岁的陈明惠经亲戚介绍,到泉州找到了一位金苍绣的师傅,开始学艺生涯。

就这样,每天手不离针,眼不离线,一坐至少9小时。慢慢地,陈明惠学会金苍绣的工艺,并养成独到的刺绣心法。“传统的金苍绣做起来颇费功夫,不仅耗时而且耗力。静心,是我后来擅长穿针引线的诀窍。只有坐得住,有耐心,才能提升技艺,学习技巧。我宁可慢慢绣,也绝不让自己错绣、漏绣一步。”

做了多年绣娘后,由于手艺精湛,1981年,陈明惠被请到安海工艺厂教工人绣花。改革开放后,金苍绣大放异彩,不少人慕名前来采购、订做。陈明惠顺应时代潮流,从工厂出来自己做绣活,主做桌裙和八仙彩。上世纪90年代,订单量越来越多,她便买下店面开始经营,延揽技师,培训绣工,一直到现在。

这一古老的技艺,在小镇上复苏。

坚持 一针一线一辈子

走进陈明惠这间有着30年历史的工艺老店,可见不少她的作品,涉及狮虎、花草、龙、福禄寿星等,造型灵动。

一楼是店面,二楼是作坊,不大的空间里,摆满了绫罗绸布、木质绣框、成品绣品、各种颜色的细线。靠窗光线充足的大厅里,几名绣工正端坐在椅子上飞线走丝,将人间的喜乐细心地绣在一块块绸布上。

据了解,金苍绣品制作过程有八道工序:画稿、打孔、绷布、印图、金葱平绣、金葱凸绣、上浆、组装。

“金苍绣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用棉花堆缝图形。” 陈明惠告诉记者,这是金苍绣的难点,也是金苍绣的特色。然而,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几十年间,机绣和组合绣早已大行其道。在市场上,全部手工的金苍绣绣品价格高,半机绣的则稍微便宜一点,机绣的价位最低。寻常人家购买绣品,也更能接受机绣的价位。即便如此,在陈明惠看来,纯手工绣制的金苍绣,才最能绽放传统技艺的精髓。

“很早之前,有人劝我买些机器来做,认为用电脑绣更快,也能赚到钱,我拒绝了。纯手工绣金苍绣耗时长,但它的工艺水平是电脑绣没法比的。机绣和手工绣的区别很明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话间,陈明惠拿出两幅绣品来进行展示对比。记者发现,这两张初看是相同样式的桌裙,细看却大有不同。在陈明惠手中的手工桌裙不仅更加立体,色彩更加亮丽,而且在绣法上,还融入了她的个性化巧思。“这是用了两种不同的蓝色线来表现波浪纹理的节奏,龙须绣完后,我还加了珠子衬托。相比机绣,手工绣还多了保持色泽的工序。正常来说,手工金苍绣放置几十年的话,还是很亮丽,跟新的一样。”

传承 风靡闽台蜚声中外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陈明惠的金苍绣作品,遵循传统,同时也不断精益求精,富有个人特色。“我现在年纪大了,手有点抖,眼睛也看不清了。但我还是和绣娘们说,要好好坚持,做出自己的特色。”陈明惠性子慢,她缓缓地介绍说,在这个作坊里,所有的工人都以工作时长来计算工资,“不按照件数来算工资,这样才能慢工出细活,保证质量。”

走过48年的光阴,陈明惠与她的绣娘们,日复一日地穿针引线。一坐就是一天,一做就是一辈子的匠人精神,令人叹服。秉持着这样的工匠精神,慢工最终出了细活儿。陈明惠的绣品得到了公认的好评,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她的绣品走出安海,传播至马来西亚、美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尤其是1992年,不少台湾同胞来泉州寻找宗教绣品。“有私人订制,也有中间商来批发。”由于定制绣品没有办法立即完工,不少台湾等地的客户宁可在晋江住上一个月,也不买机绣制品。

“当时,有个台湾人告诉我,他买一件八仙彩带回台湾,就足够赚回路费了。”可见,金苍绣技艺,是民间织绣艺术的活化石,它有力地佐证了闽南织绣文化的历史源流。同时,也见证了两岸交流的悠久历史。

2019年6月,陈明惠成为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苍绣的传承人。绣品和技术得到认可后,为了宣传闽南传统金苍绣,陈明惠还曾走出作坊,到安海幼儿园宣讲介绍珠绣。

“希望‘金苍绣’能越走越远,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陈明惠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