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中共晋江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晋江交出了过去五年的成绩单,定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蔡斯洵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大事要事好事收获满满。
●“‘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
●六大新增长区域建设全面铺开
●三大本硕高校版图正式成型
●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多核驱动
●集成电路产业铸链成势
●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排名跃居中国县域第二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首次进入中国四强
●成功申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有为应对新冠疫情大考
●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
综合 实力
GDP年均增长7.4%、突破2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22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4.5万元
产业基金规模超80亿元,上市企业增至50家
先后落地实施重大项目超500个,累计投资超2500亿元
企业信贷不良率从4.9%回落至2%以内
城乡 建设
全面攻坚16个品质提升专项行动
城镇化率提升至68.7%
培育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72个
植树造林6.6万亩
年度空气优良率首次实现100%
21条流域水质总体持续向好
民生 福祉
扎实办好155件“为民实事”、超千件“民生微实事”
精准帮扶2194户家庭脱贫解困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0.9万
新增优质学位5.37万个、医疗机构床位3643张、养老床位2626张
改革 开放
新增1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成为全省首批集成改革试点县
圆满完成19项重点领域改革任务
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
向金门供水突破千万吨
带你看懂市委报告
13137, 一组数字密码,包含着中共晋江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未来5年晋江发展愿景、发展定位和发展举措。
一个篇章
晋江将担纲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领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
●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品牌之都、创新高地、品质城市三张“金名片”基本确立
●GDP突破4000亿元
三大战略目标
(一)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以强烈的历史担当赋予“晋江经验”新的时代内涵,敢为人先、爱拼会赢,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深化集成改革,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创新、产业、城市、生态、治理和民生服务等现代化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表率示范。
(二)担纲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领军。深刻把握新福建的时代方位,紧盯大局所需、展现晋江担当,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泉州“跨江发展 跨域融合”战略布局,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产业能级、城市品质、民生保障水平,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局中彰显晋江作为。
(三)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统筹城乡一体和乡村振兴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兼顾普惠、均衡和优质,着力推动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弱有帮扶。
坚持创新发展 这一鲜明主线
未来五年,科技创新是晋江发展的新动能。
报告说:改革创新是“晋江经验”的动力源泉,敢为人先是晋江的城市基因。要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
报告说:全力突破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和机制障碍,以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为企业松绑、给干部减负。
未来,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的助推下,一支支“救急灭火队”即将“下岗”,一批根源问题可得到有效解决。
报告说:在数字化场景下,完善“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末端管控”向“源头治理”转变,全力堵住城市建管、文明创建、安全运行、疫情防控、社会稳定等治理漏洞。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晋江一度发展中的绊脚石。奋力打破瓶颈后,如今晋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匹配。未来,晋江如何进一步提级晋位?
报告说:晋江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产、城、人的辩证关系,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
产:立市之本
产业生财,一定要稳住产业这块压舱石!
报告说:产是第一支撑。没有产业就没有晋江的今天,更没有晋江的未来。要把产业作为立市之本,坚持传统优势产业稳基石、高新产业促传统,打造搬不走的产业优势。
科技企业群落不断壮大!
报告说:实施规上企业“三个覆盖”和高企倍增两大工程,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支持头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市场“点题”、企业“作答”、平台“助力”。
回流产卵!特!
报告说:实施晋商资本“鲑鱼工程”,推动金融资本加速向科技型企业倾斜,让科技创新更加“如鱼得水”。
打造智慧城市,就是要抢抓数字变革的风口。
报告说:以数字变革带动产业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引导企业“信仰数字、崇拜效率”,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抓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强市。
只有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还要努力让楼宇活起来、让商圈旺起来!
报告说: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一基地一专班一链条一园区”,打造未来新增长极。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研发创意、金融服务四大现代服务业,全面盘活一批专业楼宇、主题商圈,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产业价值链“两端攀升”。
报告说:调整发力重点,注重强链条、筑生态,为企业发展提供阳光雨露,厚植企业扎根的土壤。
报告说:赛事是一时的,赛后资源是一世的。打造“晋江赛事”IP,延伸“体育+”产业链条,以体育制造业带动体育服务业发展,激活全民健身基因,积极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培养运动健身习惯,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
城:聚人兴业
城市的最终落点还是在产、还是在人!
报告说:城是第一平台。要紧盯强化城市服务产业发展、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定位,围绕兴业态、聚人气进一步强功能、提品质,统筹推进城市发展、产业植入、业态提升、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增强城市的要素聚集力、发展承载力。
布局全域科创版图,培育“智慧大脑”!
报告说:设立科创委员会,加快推进世纪大道“双创”活力走廊、科创新区、金井产教融合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塑造“一廊两区多平台”高品质科创空间。
报告说:突出兴业功能、惠民导向,实施系列老旧小区、厂区、城区“微更新”项目,打造一批现代小区、活力街区、产业社区;统筹快达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底座、智能中枢。全面提升功能品位,让城市可以阅读、生活更有温度。
产业升级离不开空间的支撑。空间在哪里?——充分发挥园区效应,盘活“沉睡的资产”,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
报告说:突出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主阵地、主引擎作用,优化“一区多园”运行机制,推行亩均效益准入倒逼机制。加快盘活闲置空间,深入实施“五年双万”计划, 全力建设“海上晋江”。
实现从“找熟人到找制度”的蜕变。
报告说:优化提升城市、政务、人文“三个环境”,全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企业看得清、算得清,在晋江安心创业、放手发展。
人气、商气,UP!UP!UP!
报告说:全面激活城市经济,摸清城市家底,科学植入城市业态,提升经营运作水平。
人:第一要素
换句话说,产业生态好,就有用武之地;城市环境优,就无后顾之忧。
报告说:人是第一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核心,造好产业生态、造优城市环境,让每个人在晋江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为产业发展、城市繁荣注入源头活水。
人才济济!近朱者赤,与优秀的人为伍,我们人人是“小朱”。
报告说:力争引育50个领军性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博士、10000名硕士、20000名技能人才。
晋江企业家豪气敢拼、心系家乡、接力发展。
报告说:注重企业家代际传承,强化“老带新、大带小,以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打造一支能坚守、会创新、有情怀、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报告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确保所有村社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100个以上村社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
报告说: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眼小细节,办好大民生。坚持兼顾高端优质与普惠均衡,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85%,新增优质学位5万个,打造“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集群。全面实施健康晋江行动,建设晋东医院,完善“三大医共体”运作机制,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全力落实“七个着力”工作主抓手
●着力构建全方位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建设品质城市
●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优化民生福祉
●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着力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