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异军突起,为农民打开了一扇扇增收的新大门。
近年来,晋江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全力推动“五色产业”布局,分别是:红色产业——胡萝卜种植;黄色产业——衙口花生;紫色产业——晋江紫菜;绿色产业——辣椒种植;蓝色产业——鲍鱼养殖。晋江胡萝卜、衙口花生、晋江紫菜和安海土笋冻相继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
除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外,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也加快培育步伐。目前,晋江有101家市级以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3月,晋江市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特色产业已成晋江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生态宜居换新貌
游览东石镇潘山村,沿着尊传大道一路行走,映入眼帘的,皆是美不胜收的微景观。
庙宇木雕作为潘山村家家户户曾经赖以生存的老手艺和村里重要的产业,是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来,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潘山村通过微景观的形式,记录了这一重要特色。
除了传统木雕,布袋木偶戏、旧时农耕生活等本土特色元素也都融入了一个个微景观当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沿路的风景让人惊喜不断。不只是微景观,许多村民家门口也多了一些绿化小品,从“局部美”迈向“整村美”。
“我们家门口的道路铺上透水砖后,变得又宽又干净。微景观、休闲公园的修建,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造福了村民。”村民潘先生说。
近年来,晋江以“一革命四行动”为中心,“三清一改”为重点,结合世中运筹办、“两高”及重要通道环境整治,不遗余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评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如今,晋江乡村面貌发生美丽嬗变,典型示范镇村不断涌现——晋江全市2个镇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20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21个村被确定为泉州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晋江连续两年获泉州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等次。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晋江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在产业融合、旧村改造、景观提升等方面打造一批示范典型,让品质农村成为晋江乡村的靓丽特色。
腰包鼓起展笑颜
和华丽蜕变的乡村面貌同步的,还有村庄的“好钱景”。
过去的2020年,晋江全市所有村(社区)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7344元。
常住人口近万人,流动人口4万多人,陈埭镇洋埭村作为晋江外来工最多的村之一,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0万元,从2019年的600多万元到2020年的1188万元,增长将近一倍。今年春节,9200多位村民首次喜领200元分红。
洋埭村到底有哪些生财之道?这得从村农贸市场说起。去年10月10日,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正式开业。
“以前去菜市场买菜,积水多,摊位挤,秩序乱,每次都是匆匆买完赶紧离开。”村民林先生说,现在环境好多了,逛菜市场时,心情都变好了。
农贸市场的搬迁,还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洋埭村党支部书记林和杰介绍,搬迁后,摊位数量从200多个增至330多个,年租金收入从100多万元涨到240万元。
此外,洋埭村对原有旧村委会实施盘活,将其改造成为5层大型商业超市,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年租金从原来的230万元增至521万元。
多年来,洋埭村两委想方设法挖掘集体资产增收潜力,让集体收入迈上新台阶。除了给群众分红,洋埭村还把村财收入用于广场改造、公共厕所修建等民生工程项目。
近年来,晋江市围绕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改革工作融会贯通、一体推进,充分释放改革效益。
盛夏时节,在晋江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的田野上,平整规范的高标准农田里,随处可见农民开着收割机劳作的身影;行走在晋江乡村,触目可及平坦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下的公园一角,以及富有乡愁特色的微景观……伴着明媚的阳光,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晋江大地悄然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