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春
在晋江东石镇塔头刘村塔头地下革命斗争史馆里,有一面“烈士丰碑”墙,记载着15名烈士。其中,有10人都牺牲在同一场战斗——塔头万人反“清乡”中。东石镇光渺村,便是以牺牲的烈士王光渺的名字命名;英林镇嘉排村,也以牺牲在这场战斗中的烈士姚嘉排的名字命名。今天,让我们再次探访这场斗争背后的故事。
时间拨回到1949年5月,放眼全国,渡江战役正取得节节胜利,黎明的曙光照耀着华夏大地。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只有100多天。但许多革命先烈却倒在了黎明前的斗争中,用他们的热血牺牲换来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
1949年5月1日,是塔头万人反“清乡”发生的前一天,也是农历四月初四——塔头刘村一年一度的“佛生日”。这一天,村里都会演戏“酬神”,家家户户也会宴请亲友。塔头党支部借此机会开展反“三征”和武装斗争宣传。外出工作的地下党员也纷纷回村,邻近石菌(今光渺村)、英林、柯坑、伍堡等地的一些地下党同志也来了,村里十分热闹。
热闹的场面下,却透着紧张的气氛——敌人很可能借机来“清乡”。时任运伙区委委员的刘基固和塔头支部书记刘维长及武工队长刘丕鸿等,对这一情况保持着高度警惕。为了保护群众安全,塔头党支部组织了50多人,轮流站岗放哨、夜间巡逻,并积极研究应对策略,增强防卫力量。
第二天黎明,敌人果然来犯。保安队头目朱文良带领保安队和警察300多人,兵分两路,直扑塔头,妄图一举铲平塔头革命据点。
获知敌情后,塔头党支部立即集中党员和群众武装撤至村外,占据有利地形,展开反“清乡”斗争。各村党员迅速回村,发动群众前来支援战斗。泉州中心县委也下达紧急指令,要求各区武装全面出击,支援塔头反“清乡”斗争。
一时间,数以千计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奔向塔头,他们拿着土枪、棍棒、卡宾枪、冲锋枪等各种各样的武器、器械,把敌人围困在印山山头。后方群众则自发组织支援,把工具、弹药、茶水、糕点送到阵地,鼓励作战人员。敌人则利用山上原筑的炮台、战壕,架起3挺机枪向群众密集处扫射,双方一时成对峙状态。
突击队员姚嘉排在斗争中不幸中弹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悬挂示众。敌人的这一暴行引发大家极大愤慨,“为姚嘉排同志报仇”的呼声震撼山野,激起大家更坚强的战斗。
最终,被围困的敌人放弃了印山制高点,逃往塔头孙厝一座洋楼继续抵抗,并派人乔装成泥瓦匠逃回安海求援。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从安海、东石赶来的敌人骗取了入村口令,一路枪杀村民、党员,协助被围敌人突围逃跑。
塔头反“清乡”斗争是在党组织领导下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斗争,充分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斗争中共有10人壮烈牺牲。此次战斗后,晋江沿海一带的革命形势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据《晋江英烈》记载,10名牺牲在塔头反“清乡”斗争中的烈士是:
1.刘唐吟,1910年1月生,晋江县东石镇塔头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
2.孙毓双,1908年生,晋江县东石镇塔头村人,地下革命群众。
3.王光渺,1929年生,晋江县东石镇石菌村人,1948年10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
4.黄念法,1925年生,晋江县东石镇石菌村人,地下革命群众。
5.黄念鸿,1931年5月生,晋江县东石镇石菌村人,地下革命群众。
6.黄深侠,1905年10月生,晋江县东石镇石菌村人,地下革命群众。
7.洪肇记,1926年生,晋江县英林乡英林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中共英林支部书记。
8.吴远普,1910年生,晋江县英林乡东埔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地下群众。
9.姚嘉排,1918年3月生,晋江县英林乡伍堡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
10.洪我垵,1916年生,晋江县龙湖乡新溪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地下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