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师生同心守鲎 保护“生物活化石”

本报讯 (记者 蔡培仁) “这里真的有,我们找到了!”昨日上午6时许,一阵激动的尖叫声在晋江金井塘东村沙堤上响起。来自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守鲎(hòu)团队的11名师生,在塘东村村民蔡竞翔的指引下,如愿在沙滩上找到了三四十只缓缓蠕动的小鲎。

此次,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守鲎团队来到塘东村,就是为了寻找鲎的踪迹;同时,深入沿海渔村,向渔民们宣传海洋环境和珍稀物种鲎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公众海洋保护意识,推动更多民众一起参与保护。

“塘东村沙堤上的这片浅滩非常的漂亮,生态非常好,一看就是鲎的育幼栖息地;这次在这里找到了鲎,学生们都非常激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守鲎团队指导老师翁朝红开心地说,她已经研究鲎很多年。此次,带着学生们出来,就是想在福建沿海走一遍,看看哪里还有鲎的栖息地;同时,通过学生“三下乡”的方式,做科普宣传,让更多人认识鲎的价值,一起来保护它。

翁朝红表示,金井的海岸线很美,保留了原生态的栖息环境,生物物种丰富。这次在塘东村沙堤上寻找到鲎,他们计划与塘东村开展更密切的交流合作,一起为保护鲎做宣传。

据悉,塘东村沙堤能发现鲎,除了本身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外,也离不开近年来塘东村在沙堤环境整治上的努力。组建义工队,每周日在沙堤上捡拾海漂垃圾;聘请专业环卫保洁人员定期清理沙堤;购买金井镇首台沙滩清理车,每天在海岸线上来回穿梭……“干净的沙滩让人向往。”塘东村党支部宣传委员许金盘说,塘东村的沙堤在经过一系列整治后,环境变得越来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了。

小知识

鲎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据了解,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国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更新为“濒危”;今年2月5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盘纪就出现,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因含有铜离子,中华鲎的血液为蓝色。鲎的生长周期很长,要13年才能成年繁殖下一代且必须在洁净的沙滩上产卵,鲎受精卵又必须在带泥质的沙滩中才能孵化。就算中国鲎找到了这些合适繁殖后代的地方,自然孵化率也是极低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