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金井围头传承红色基因 :

打造“精神美、产业美、环境美”的海峡第一村

一颗围头心,浸润着红色情;一面红色墙,铭记着围头村。6月25日,晋江金井镇围头村“颂建党百年 做时代新人”暨福建省“模范民兵哨所”命名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八·二三”战地公园举行。“围头心·红色墙”主题墙揭幕、晋江市关爱“五失”青少年工作示范点授牌、两岸筑梦共同家园《围头·海峡第一村》大型油画揭幕……一项项振奋人心的仪式,见证的是围头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如今变成了“精神美、产业美、环境美”的海峡第一村。

围头村将以庆祝建党100周年暨“模范民兵哨所”命名30周年为新的启航,持续打造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传承“八·二三红色精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01 讲好身边红色故事 围头精神美

围头村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最南端,围头半岛凸出部,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地方。

1958年,围头村成为“八·二三”炮击金门的主战地,围头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全村老少疏散到后方57个村庄,300多位党员和民兵踊跃报名支前参战,有160多人受表彰,其中66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7人进京受表彰。

当年,5万多枚炮弹没有击毁围头,反而成就了如今“英雄的围头”“美丽的围头”。昔日围头人“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操让这个村留存了一笔宝贵的“八·二三红色精神”。

今年,福建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等100个单位为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围头“八·二三”炮战遗址入选。随即,围头村开展了一场“学党史 悟思想 围头红色故事会”主题党日活动。在刚刚修整完工的“八·二三”炮战遗址毓秀楼里,围头村党支部党员、民兵哨所民兵、围头娘子军成员、围江小学少年军校学生等齐聚一堂,聆听炮战故事,重温烽火岁月。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据了解,围头村作为当年炮战的主阵地,保留有许多战地遗迹,主要有毓秀楼、安业民烈士纪念碑、达屋楼、“八·二三”坑道、一号防炮洞、一号碉堡等,构成了围头“八·二三”炮战系列遗址。

“毓秀楼就是当时的战地党支部,我们就是想把它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起点。”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水平说,毓秀楼作为红色遗址,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围头村党支部希望能够继续讲好身边“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传承深入人心,激发奋进力量。围头村也将以“八·二三”炮战遗址入选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为契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据了解,围头村两委班子以“八·二三红色精神”为内核,已出版了《围头八·二三炮战纪事》等文化记忆图书12册,拍摄中国名村影像志等影视作品10余部,修编《围头村志》,倡导“围江姓氏一家亲”,凝聚乡愁记忆,形成“战地文化、滨海文化、渔村文化、侨台文化、海丝文化”等5大围头文化。

此外,围头村还通过“党员主题日”“村民主题日”“综治主题日”,让党员干部“走出去”,让村民乡贤“走进来”,开展一系列村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立足深入浅出,力求生动活泼,努力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大家能明白的理。不断弘扬“围江南洋精神”“八·二三红色精神”,培育新时代“爱党、爱国、爱军队,为乡、为民、为家庭”“三爱三为”的“围头家国精神”,拉近“党干群”关系,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改变围头村精神面貌,提升村文明指数,激发全体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共同参与建设美好家园新征程。

02 依托独特自然资源 围头产业美

围头村三面环海,自然资源丰富,历史记载悠久,人文底蕴浓厚,早在唐宋时期就以“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而名扬;宋元时期,围头古港已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四大出海口之一。

以“小渔村大景区”为发展理念,多年来,围头村充分发挥地理区位、滨海景观、战地观光、人文历史、海丝遗址等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战地文化、滨海文化、渔村文化、侨台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资源,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业,目前已形成“东线滨海休闲带”和“西线战地观光带”两条旅游观光带。东线滨海休闲带有古渡观光渔港、海角地质生态公园、东线和平公园、金沙湾、月亮湾、东海湾,形成“一港二园三海湾”的发展格局;西线战地观光带有“八·二三”战地园区、毓秀楼、达屋楼、战地文化广场、永平古城广场、渔港中心广场,形成“一区二楼三广场”的发展格局。同时借助举办“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和“闽台旅游文化节”的双节效应,大幅提升了围头乡村文化旅游知名度。

“2007年,围头村以晋江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为契机,确定了‘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全力打造海峡名村’的方向标、路线图和时间表。”洪水平说,14年来,围头村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保护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久久为功,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鲍鱼)、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20个“国字号”殊荣,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泉州市乡村振兴示范点、晋江市美丽乡村等70多项省、市、县各级荣誉。

如今,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优势特色资源,围头村已形成了“看金门、探炮洞、泡海水、抓鲍鱼、吃海鲜、住民宿、逛古街、听故事”等八大旅游特色。同时,围头村还鼓励村民作为经营主体,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千方百计吸引八方游客,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8年,围头村在全省率先实行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融资,村集体获得金融授信2亿元。同年成功推动晋江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成功入市,该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集体经济改革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并作为“晋江经验”典型案例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播出。

目前,围头村已建成海产品养殖基地近万亩,海上养殖鲍鱼超过100万笼,年产量超过2000吨,有渔家乐、农家乐30多家,有营业执照的民宿18家。围头村从1990年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到2019年全村经济总产值3.85亿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00万元,人均年收入3.8万元,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路,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03 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围头环境美

“围头有‘神鸟’,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热点……”今年4月,洪水平收到了这么一条微信。这条微信是泉州观鸟协会会员凌飞鹤发来的,原来他在围头拍到了传说中的“神话之鸟”。

中华凤头燕鸥,是中国最珍稀的鸟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现今全球总数不到100只,是研究者眼中难得一见的“神话之鸟”。前两年春季,中华凤头燕鸥群体在围头湾曾出现过,今年,观鸟爱好者在围头村鲍鱼养殖区又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神话之鸟”多次出现在养殖区,也引起了围头村党支部的高度重视。为了守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围头村很快成立了全国首支村级保护海上野生动物志愿队。

注重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这也是围头村近年来打造碧海银滩美好家园的一项准则。

据了解,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围头村建立了“智慧渔村服务与治理网格化平台”,采取“一中心、两片区、六大网格、八十八个互助站”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形成了覆盖全村的“抓点、连线、成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格局。

开展全村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站等工程建设,完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同时,创新环卫保洁机制,采取专职环保人员加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村庄保洁。结合各类节庆活动举办“美丽海洋,美丽围头我们在行动”等农村环境整治主题活动,激发“党干群”参与热情,呼吁引导广大村民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整治和厕所革命,改善村庄环境,保护海洋环境。

开展“水通、路通、沟通、卫生厕、屋外刷白、屋内整洁、庭院美化、人畜分离、旧房拆除、垃圾池建设”等专项行动,村级道路开展全天候保洁,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围江学校、村党代会、广播、党员小喇叭和六大网格微信群等渠道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营造绿色发展氛围,按照村民“门前三包”内容开展一年一度的“星级卫生红旗户”评选,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截至2020年6月,围头村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的生态环境建设,完成了6500米海岸线生态修复,完成公厕改造12座,厕所改造350多户,改水270多户,改厨320多户,改圈80多户,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88%,村内绿化率达40%。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