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b版:起航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东石镇萧下村敬老院创办人萧开通

首峰中学老师曾喜玲

释义诗句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民生工作面广量大,一直以来,无论是织就社会保障网络,还是攻克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的难题,晋江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群众民生福祉提升挂帆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拓展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民生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入手,老百姓期盼什么,就朝什么方向努力,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一件接着一件办。如今的晋江在改善民生、提升品质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让晋江成为更多人“托付终身”的人生选择。

01亲 历 者 说

萧开通: 老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每次聊起敬老院,我就有一肚子话想说。犹记得2009年6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村的事情。一位独居的70多岁老太婆,在失踪了四五天后才被发现,她在家中已经逝去数日了……

这件事情,带给我太大的震撼和触动。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只要我还没死,我就一定要尽我所能,办成一所敬老院,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可是建一个敬老院,谈何容易?刚好,村里有一个旧的幼儿园空着,老人会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把它改造成敬老院。我们向上级部门申请了一些钱,村财也挤出了一部分,村里的华侨、企业家、爱心人士也都捐了款,把旧学校的8个教室,改造成了有32张床位的敬老院。

2011年的重阳节那天,敬老院正式“开张”了。一开始,只有7位老人入住。毕竟“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还不太能接受把老人送去敬老院。

虽然人不多,但我们既然办了,就要办好。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的饭菜,比起他们自己老是在家里煮一顿吃几顿,那可是方便又健康多了!不少老人进来时还瘦瘦的,住了一段时间后,不仅胖了,脸色也红润了起来!

慢慢的,住进来的老人越来越多。老人在这过得很欢喜,子女也放心。

转眼10年过去了,在村两委和老人会的努力下,敬老院越办越好,床位已经增加到92张了。前后有120多位老人入住敬老院,最多的时候,有60多位老人同时入住。

你可能猜不到,住在这里的老人,每个月只要交350元的伙食费。近年物价上涨,这才提到450元。其他水电、保洁、厨师等方面的支出,都来源于政府的床位补贴、村财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资。

这么多年来,我可以肯定的是,前前后后入住的老人,几乎没有不满意的。他们清晨打太极拳,白天一起聊天打牌,晚上散步锻炼、跳广场舞,经常还有亲戚朋友、企业家、爱心组织来关怀慰问。一些没住进来的村中老人,有的也每天都来敬老院活动、吃饭。

现在敬老院还开设了卫生室,请医生来给老年人看病。东石卫生院的医生也经常来给老人免费体检,敬老服务队的志愿者常来给老人清理卫生、表演节目、理发按摩,老人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

去年疫情期间,敬老院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也“被迫”休息了好几个月。那也是我这些年来,唯一在家里住的日子。那段时间,很多老人比我还心急,见到我,第一句就问,敬老院什么时候开呀?他们真的都已经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了。

一转眼,我今年已经81岁了。20年来,从居家养老服务站、到老人会,再到现在的敬老院,我很欣慰,村里的养老服务事业越来越好,敬老氛围越来越浓厚,有生之年能看到这幅景象,我这辈子活得值了。

02 亲 历 者 说

曾喜玲: 在晋江当老师很幸福

我是江西人,来晋江23年了,在这当老师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

1998年,我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晋江深沪首峰中学,正式开启了我的从教生涯。

我是一名体育老师,初到学校,看到尘土飞扬的操场时,我有一丝丝的失落。“硬件”如此落后,教学如何施展,我陷入了迷茫。当时,学校资深老教师挺身而出,教会了我很多教学小妙招。

几年后,学校操场翻新了,有了砖红色的塑胶跑道,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上面奔跑的感觉。再后来,学校的绿茵草地也焕然一新,各种运动设备都配齐配足,且越来越先进。“硬件”的升级,伴随而来的是我对体育教学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尝试,还有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世中运即将在晋江举行,作为晋江本土的一名体育老师,我的内心是狂喜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到现场观赛,想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好手交流。

乡村教师,本是毫不起眼的。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晋江这个“伯乐”,她看到了我的付出与努力,挖掘了我身上的亮点,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平台。教学能手梯队建设、学科研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学科专题培训……晋江走出去也引进来,带动教师全员岗位练兵,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我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就在去年,我还成为晋江市初中体育与健康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开始带领团队对初中体育课堂进行研究。在团队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地辐射年轻教师。

就这样,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2017年参加福建省体育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同年还获评福建省优秀教师。2019年,我更是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实现了从农村中学走向全国大舞台的华丽蜕变。

个人的成长已然让人欣喜,近年来,晋江更是不断地给我们惊喜。2018年9月,晋江建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我每个月都能领取几百元的生活补助,并且半年后,这份生活补助金还将有所提升。也正是因为这一份“走心”与关爱,让我选择留在晋江。

一晃,在晋江已有23年,第一份工作、教师生涯的第一份荣誉、结婚生子、购房落户……我一生中有很多个重要时刻都是在晋江完成的。我看着晋江对教育的投入,看见了晋江蜕变成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城市,晋江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幸福。

观察者说

和谐民生 共享发展的晋江样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话及民生,恰如一股裹挟着暖流的春风,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

看病方便了,上学近了,养老有着落了……细细想来,这些大民生关系到你我他的小幸福。老了、病了、贫了,也无后顾之忧,这样的城市,才能让人安心踏实。

这些年,晋江市委、市政府聚焦重点民生实事,倾听百姓声音,优先保障民生支出资金。2015年至2020年,晋江办好了1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问题,书写了催人奋进、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民生事业发展彰显的是晋江市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打造更高品质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一个地方民生优先、民心暖暖的城市温度。

“住得下、过得好、有奔头”,这是不少来晋务工人员的梦想,为了实现这百万新晋江人的梦想,晋江实行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优待管理办法,让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购房方面能够享受更加优惠的待遇,打造让外来流动人口“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的品质之城、温暖之地。

如今,晋江在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上所做的努力,无不证明了,晋江是个值得扎根的所在。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相信,晋江一定能向百姓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把晋江大家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群像

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自己家就在楼上,却宁愿住楼下的养老机构,这是78岁的吴福财“特别”的选择。

吴福财所入住的是位于紫帽镇霞茂山庄小区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那里有颐养室、餐厅,文化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老人在这里养老,热热闹闹,有吃有住还有得玩。

截至2020年年底,在晋江,像这样的嵌入式养老机构有10个。通过打造“100米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满足更多村(社区)老年人“离家不离社区”的养老需求。

一直以来,晋江市高度重视老年事业发展,立足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实际需求,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级敬老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项目、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等,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普惠型、立体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老人老有所养,孩子们也学有所教。“米饭是软的,菜是热的,每天的菜式也不一样。”中午11:30,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晓聪校区的孩子们开始在校享用午餐。

新建或改建21所小学自办食堂是晋江市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近2万名学生因此受益。

从学生“吃饭”这件小事,可窥见晋江聚焦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和用心。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每年“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每年全市教育事业投入占民生领域投入比重近一半,教育预算投入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晋江教育正加快实现从“有学上、有书念”向“上好学、念好书”的新提升,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新跨越。

在加快实现教育事业的新目标征程中,晋江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上也马不停蹄。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自防控阻击战正式打响以来,晋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36部急救车和200多名专、兼职人员日夜坚守在一线,成为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截至目前,晋江已形成1个急救指挥中心、4个急救分中心、11个急救站的急救网络体系,成功实现“打造15分钟急救医疗圈”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方面,晋江市多元对接,与树兰医疗集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40多家省内外三级医院、知名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全力推进与上海六院合作共建国家创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在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有那么一群特殊人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2012年以来,晋江实施的特困家庭“四帮四扶”工程,就是精准帮扶、让群众笑容更美的真实写照。

过去每逢下雨天,安海桐林村的许女士心情就很低落。因为她和两个孩子住的是一层石头房,由于房屋破败,只要外面一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房间根本没法睡。

因家庭贫困,许秀金一家已被政府纳入低保家庭,并列为2020年“四帮四扶”工程帮安居(兜底翻建)及帮就学对象。如今,许秀金一家的安居梦终于可以实现了。

近年来,晋江市组织实施以帮就业、帮就医、帮就学、帮安居和扶贫困、扶老幼、扶伤残、扶志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帮四扶”工程,重点帮助低保户、相对贫困帮扶对象和低保边缘户解决生活困难。

就业是最大民生,就业稳了,民心就稳了。2020年以来,晋江市人社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齐抓,积极当好企业和群众的“服务员”,取得扎实成效。目前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且呈现逐步向好的态势。

改革开放不仅锻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也造就了民间慈善事业的“晋江样本”。晋江市慈善总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常年开展解困、助孤、助学等15项慈善救助工程,截至2020年先后投入慈善资金22.02亿元,帮助约15万人次的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困难问题以及支持老年福利、教育、卫生等公益慈善事业。慈善已经成为晋江民生工作的重要补充。

(截至2020年)

晋江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397所

●市级养老院1所

●镇级敬老院(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6所

●村级敬老院50所

●居家养老服务站325所

●民办养老院5所

●含镇级敬老院(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所

●村级敬老院25所

●民办养老院2所

五年来新增教育用地2553亩

2013年至2019年

晋江特困家庭“四帮四扶”工程

投入资金15422.299万元

社会爱心资金投入6551.366万元

帮助2014户重点帮扶家庭脱贫解困5.6万个

新增学位共113.95亿元

2016-2019年财政教育支出

2020年10月,晋江市城乡低保标准

每人720元/月

每人775元/月

本报记者 沈茜 蔡红亮 秦越 陈巧玲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