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黎山村:传承红色基因 唱响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黄伟强 秦越 通讯员 张景锻

盛夏的黎山村,草木葱郁,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家乡环境是越来越美,我们的日子也是过得越来越红火。”近日,晋江市内坑镇黎山老区基点村,69岁的老伯张念白谈及村里变化时感慨道。

近年来,黎山村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探索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让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铭记历史

唱好红色基因“主题歌”

走进内坑镇黎山村,一排排写有“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宣传画面,整齐划一地亮相于整洁村道,引人瞩目,催人奋进。还有村里党建文化长廊、党建石雕群、“红色记忆”微景观……处处展现了老区基点村的光辉历史。

黎山村地处熊山脚下,背靠灵源山脉,下辖前山、张坑2个自然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旧址;泉州县委书记许集美曾在黎山村进行地下工作。

黎山村老百姓为支持中心县委的工作做出很大的贡献与牺牲。当初还因一名国民党特务逃跑,为防敌人围剿,全村人民近二十天每晚转移至甘蔗地睡觉,但大家无怨无恨,坚定支持地下党的斗争。

1948年秋,轰动海内外的泉州劫狱事件,就是在黎山村的县委驻地里做出的重大决策,采取“里应外合”办法获得成功。还有反“三征”、反“清乡”、“攻打粮仓”、策反“325师”起义、策反“海辽号”起义等都是在这里策划并付诸实施。

1949年8月下旬,临近晋江县城(泉州)解放的时候,敌人的一个大队突然向内坑熊山高地增兵,修筑5处机枪阵地,沿途增设岗哨、巡逻队。为保护泉州中心县委驻地及闽中游击队泉州团队的安全,前山村地下党组织获悉这一情报,立即指派武装队员张克黎,火速前往游击队泉州团队报告。途中,张克黎突然遭遇敌人袭击,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新中国成立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村里为新中国献身的英烈——张克黎,将刚建立的地方人民政权命名为黎山乡。随着体制改革,辖区几经变化,但“黎山”两字仍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之初,黎山村只是一个只有500多人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全村常住人口2485人,党员65人。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拖鞋渐渐成为黎山村的一张产业名片,目前全村有100多家拖鞋企业,形成了一条从原材料到成品鞋的完整拖鞋产业链。”黎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蓬杰说,尽管岁月更迭,但深沉厚重的红色基因,依然流淌在每一个黎山儿女的血液里。

今年96岁的老党员张克炳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无不感慨:“那时候,许集美等革命老前辈不仅向我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还教我们唱歌、识字、念闽南四句。有一首描述未来生活的闽南四句这样说:‘淋番奶(喝进口牛奶),甲番饼(吃进口饼干),坐汽车,看电影’。”张克炳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初觉得不可思议的事,现在都实现了。

民主议事

唱出集体经济“增速歌”

“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该如何发扬红色传统,振兴乡村经济,让当地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张蓬杰在6月16日“泉民开讲”——党史学习教育专场宣讲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也将大家的思绪带进了他分享的“传承红色基因 唱响乡村振兴”的故事中。

长期以来,黎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5万元。如何提高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一直是黎山村两委班子面临的挑战。

2018年11月,黎山村首先成立了经济联合社,对全村资产进行评估整合,并对资源重新梳理,制定长中短期目标,分步实施。

2020年5月,为壮大黎山村集体经济,在黎山村党支部的指导下,黎山村以招商引资的方式,由黎山村经联社与房地产企业联合,建设集商业、住宅、办公、休闲等为一体的黎山花苑,这也是晋江市首例村级经联社首次摘得商住用地地块使用权。

“黎山花苑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黎山村推行的村级协商民主议事会制度。”张蓬杰回忆说,那段时间,村里召开大大小小的会议至少40次,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老人会代表等时常坐在一起研究,最终确定这个项目,并选定了招商引资对象参与建设。

近日,记者在晋江内坑镇黎山村古莲路与景山路交叉路口的黎山花苑施工现场看到,桩基施工正在有序推进中。

张蓬杰告诉记者,项目预计2022年12月完工,建成后将大幅增加村财收入,预计村集体可新增资产4000万元,每年可新增村财600万元。

从2018年的5万元到2020年的50.4万元,黎山村村财收入增长了10倍;负债由589万元降到现在的83万元,下降了86%。

“黎山村的变化,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带领,也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广大群众的支持配合。”黎山村老党员张文转高兴地说,对黎山村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改善环境

唱亮百姓生活“幸福歌”

走进黎山村张坑自然村休闲景观池,池水碧波粼粼,岸边绿树掩映,风光秀美。“2020年前,这里原本是个杂草丛生的小池塘,水质较差,有时甚至还散发出阵阵恶臭。”对于村里的变化,附近村民张金城十分感慨。他说,村里因地制宜,打造符合本村特色的休闲景观后,居民的生活有了明显变化,晚饭后不少人会绕着景观池散步,生活更加绿色健康了。

不仅如此,在张坑自然村一处百年古树下,原本脏乱的环境经过整治,成为一处乡村微景观。而一旁成片的闽南古厝群正在整修,因为革命先辈曾经工作和生活过,也是充满了红色记忆。

“喜欢到这里坐坐,夏天傍晚在树下乘凉,和村民‘话仙’、听老人讲古,了解过去的故事,看看过去的印记。”在泉州工作的“90后”小张笑着告诉记者,工作日都在泉州市区工作的他,常常借由周末的空档回老家放松,休闲景观池、乡村微景观等,成为他周末回家的好去处。

黎山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成立表示,村里共打造了“红色茶铺、时光穿梭、许愿榕树、有声图书馆”等11处微景观,微景观的建设不仅能美化乡村,也是一处红色教育阵地。“我们还在微景观内增加了红色记忆部分,介绍村里的革命先辈,宣传他们的事迹,以此留住红色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份,位于农田旁的黎山村污水处理站正式投入使用。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净化,过去“臭烘烘”的污水有了“新使命”——灌溉农田。

“这个污水处理站建得太好了!以前村里污水乱排乱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如今,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张成立说,该站日处理量可达120吨,各项出水指标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变得清澈,没有一点异味,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黎山村用心建设民生工程,积极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还新增村间道路9条、二级公厕1个、清理积压垃圾200余车,填平旱厕80余个,持续打造整洁、舒适、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此外,黎山村正在村中心规划建设一座黎湖景观公园,该项目一期工程近日已完成招标。张蓬杰介绍,该项目规划用地30亩,总投资约670万元,规划了健身广场、曲桥风荷、民俗舞台、古木之声、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等12个功能区。该项目建成后,将开启黎山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积分管理

唱响基层党建“活力歌”

日前,黎山村党员张文选新建了房屋。在大门口的显著位置,一块金底红字的“共产党员户”牌子挂了起来。他说,这是党员的荣誉,更是身份的象征,党员就是要主动亮相。

2018年,黎山村党支部创新实行党员负面记分办法,开展党员亮相活动,严格党员管理,引导党员亮相创优。张蓬杰说,办法执行后,党员参与村级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不到两年时间,支部由软弱涣散组织变成了先进党支部。

2020年6月,黎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三治融合”新路径,开发“黎山村乡村积分治理系统”,实行村民积分制,通过“平安积分”奖励,激励村民参与平安乡村建设及乡村治理,这也是晋江深入开展“基层治理优化年”活动的一个缩影。

“经过一年的推进,这个积分系统已经很完善。”张蓬杰介绍,村里刚开始实施积分管理办法是为了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后来发觉这个办法可以扩展到村级工作的方方面面,便推动实施了起来。刚开始,村民的参与热情并不高,但体会到兑换物品的乐趣后,大家便逐渐投入进来。

据了解,黎山村目前已有469户、76家企业纳入积分管理,397户、58家经营单位获得积分,其中16000多积分已兑换商品。

“积分制的推行,让普通群众有了参与村庄治理的平台,大伙对平安建设、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村民张龙春说。

此外,近年来,黎山村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力挖掘和打造基层群众中的榜样人物,评选最美丽家庭、巾帼模范,大力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举办“端午包粽子”大赛、“新年庆新春—家乡味年糕”比赛,成立村篮球协会,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营造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环境。

2018年底,黎山村成为晋江市人居环境整治示点村、2019年成为福建省平安创建积分制试点村、2020年纳入泉州乡村振兴试点村、晋江市垃圾分类试点村等。近日,黎山村还获评2020年度泉州市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2021年内坑镇“先进党支部”。

张蓬杰表示,在内坑镇党委的指导下,黎山村已制定了“333发展计划”,即用三年时间、整合三股力量、村财收入增加30倍。相信在党强有力的领导下,黎山村终将唱响乡村振兴的赞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