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起航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海上明月共潮生

台湾高雄人庄丽玲(左三)和家人在围头村。

美发店老板陈建铭和妻子廖秀钦在店里。

2018年8月5日,来自晋江龙湖的清水流进金门田埔水库旁的受水池(新华社图片)。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

释义 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晋江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岸人民携手共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享融合发展。

晋江与台湾隔海相望,70年来,两岸从敌对状态走向和解,交往和交融逐渐加深。从通婚的“两岸一家亲”,到通水的“共饮一江水”,再到如今两地共同搭建创业平台,两岸同胞正携手开创两岸融合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隔海不隔亲,千里共婵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01亲 历 者 说

庄丽玲:我是第一个从台湾嫁到围头的新娘

2007年,我在厦门开了一家美容店,并和丈夫吴聪明相识。

一次机缘巧合下我住到了他隔壁,碰过几次面,但交流很少。我要回台湾的时候,我们相互留了联系方式。

“我被困在嘉义机场4个多小时了。”“因为我打电话让航空公司停飞。”

离开那天,我主动给他发了短信,没想到看似木讷的他回了一条挺幽默的信息,我们就这样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第一次跟他到金井围头村时,我发现这里村庄建设很好,房屋、饮食、风俗习惯和老家高雄都差不多,语言相通,大家都很热情,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嫁过来。

当我跟妈妈说要嫁到对岸的围头村时,妈妈很舍不得,怕我受委屈。妈妈带着亲友组团来到围头村,想看看这个曾经和金门硝烟四起的村庄是什么样的。妈妈惊讶地发现,围头村已经从战地变成了一个充满魅力风光的小渔村,红色文化、绿色树林、金色沙滩、蓝色大海……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不比台湾差,妈妈就此放心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2009年1月5日,我们举行婚礼那天,因为我是第一个从台湾嫁到围头村的新娘,本村、邻村的人和亲朋好友一共来了四五百人,为我们这对跨越海峡的情侣送上了真挚的祝福,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两岸一家亲”的感情。

嫁过来之后,我和丈夫忙于事业,很少回围头村,但每年春节和每两年一次的七夕返亲节,我们一定会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感受两岸同胞血溶于水的情感。

02亲 历 者 说

陈建铭:到晋江创业 是正确的选择

2006年,我从台湾新竹来到晋江,在市标附近的八八商业城开了一家自助餐厅,生意还不错。2008年,我和老婆廖秀钦相识,她是做美容美发行业的,当时台湾这方面的水平比较高,2010年,我陪着她回台湾发展了。

在台湾生活、进修了10年,台湾人过得很安逸,我们俩有了危机感,都认为要走出去,要奋斗。去年,我们再次回到晋江这个“爱拼敢赢”的城市,在万达广场,开了这家SHOW美发店。

晋江的生活习惯和台湾一样,不需要刻意地融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台湾那种细致、有创造性的服务理念带过来。现在店里的生意不错,这让我更加坚信,到晋江创业是正确的选择。

开店以来,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有一次,店里来了一名新客人,是一家美容机构老板介绍来的。那位老板说,他看到了我们的服务,相信我们会把他的顾客照顾好。除了给我们介绍客人,这位老板后面还邀请我们去帮他们的员工做培训。

晋江是一座慈善之都,充满了人情味。我在店门的玻璃上印着:“这条街最有人情味的沙龙,我们来自宝岛台湾。”虽然家人都在台湾,但我和老婆决定在晋江定居。我们定了目标:在用心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不断累积知名度,开一所美容美发培训学校。

观察者说晋江诚意满满

不久前,在金井围头村采访时,我认识了一位特殊的“村民”——他就是来自台湾的赖永庆。

赖永庆从1992年起就开始从事社区营造项目,在台湾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案例。2018年,他应邀担任晋江农业农村局闽台社区营造中心驻村辅导老师。2019年,赖永庆团队就社区营造与围头村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围头小学作为社区营造的一个起步点,他策划了国防教育进课堂、海沙沙雕环境教育课堂、南音课堂3个特色课程。其中,国防教育进课堂依托围头村自身的红色旅游资源,海沙沙雕以围头村的海洋资源再从台湾邀请老师来给学生上课,南音课堂则以本地的南音老师教学为主。

平日里,赖永庆和村民们讲着闽南话,吃着海鲜,为围头村的未来出谋划策,俨然已是围头村的一员。他在围头的生活,也是台湾人在晋江创业的一个缩影。

深化晋台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入“第一家园”,晋江不仅有深厚的基础,更是诚意满满。近年来,晋江市大力推进晋台人才、技术、项目全方位合作,把对台区位优势转化为人力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打造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同时,充分利用“地同脉、人同根、民同俗”的优势,组织深入台胞之中宣政策、送温暖,进一步扩大惠台政策的覆盖面和知晓度,为在晋台胞投资兴业、学习就业、生活居住等方面营造更优良的环境。

来自台湾新北市的林铭达原先在广东的一家台湾电器开关厂上班,常年在广东、晋江两地奔波。今年的疫情让他对生活有了重新认识,特别是在了解到晋江惠台政策后,他决定在晋江创业。如今,他和老婆在晋江第二实验小学门口开了一家母婴用品店。“听台湾的爸爸和爷爷说,我们的族谱上写着‘泉州府’,我已经是第十代了。”林铭达说,很习惯在晋江的生活,将在这落叶归根。

从通货、通婚、通水,再到人才的互通及未来可能实现的通电、通气、通路等,我们看到了两岸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图景。曾经,一湾海峡看似很远;如今,源源不断的晋江水串联着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人民心灵契合、往来络绎;共植梦想、共造福祉。

群像

通婚通水通民俗 多元融合情谊深

晋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据统计,祖籍地在晋江的台湾同胞有100多万人。多年来,晋江先后举办了包括七夕返亲节、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闽台食品交易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从2006年第八届“鞋博会”起,晋江每年都设置台湾馆,搭建两岸鞋业的全面交流与深度合作平台。

海风习习,碧波粼粼。站在金井围头村的金沙湾海滩,就能看见金门。围头村距离大金门岛仅5.2海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围头村这个昔日的前线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前院”。

截至目前,已有138位围头姑娘嫁到台湾,有10位围头小伙迎娶了台湾姑娘。被誉为“两岸通婚第一村”的围头村为了让远嫁台湾的新娘常回家看看,分享家乡进步的喜悦,在时任围头村委会主任洪水平的积极牵线下,于2010年8月16日举办了第一届七夕返亲节。

如今,两年一届的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已举办了六届。台湾知名人士郁慕明说:“台湾有138位女婿来围头求亲,围头有10位女婿到台湾求亲,有来有往就是一家亲。”

从通婚到通水,金门供水工程让两岸实现了一水之隔到一水相连,诠释了两岸融合发展的一大步。

2018年8月5日,来自晋江、穿越约28公里陆海输水管道的碧水,在金门田埔水库喷涌而入,当地民众欢呼雀跃。

龙湖是金门供水工程的取水口,工程建设从征迁起,群众就积极保护水源地。作为供水管道入海口,金井塘东村的上百户渔民从一开始就十分配合地做出牺牲。

“盼了23年,终于迎来大陆的清水!”金门自来水厂厂长许正芳表示,该工程可满足金门未来30年中长期发展的用水需求,间接改善地下水枯竭、湖库水质不佳等问题。金门县民意机构负责人洪丽萍表示,通水完成了两岸民众的历史心愿,金门人感恩大陆的善举。

2019年元宵期间,以“闽台两东石,同数一宫灯”为主题的2019年“闽台东石灯俗”系列活动在东石镇多点展开。两岸同胞同台欢庆、共数宫灯、齐闹元宵;两岸青少年以球会友增进情谊;两岸宗亲以族谱为纽带寻根祭祖;东石、金湖两镇缔结友好协议共促发展……

“我们每年都要回来,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来自台湾嘉义县北港仔的珠泽蔡氏宗亲会会长蔡明贤说。2016年,蔡明贤等人根据族谱等资料,在晋江东石找到了同根同脉的宗亲。3年多来,以东石元宵“数宫灯”活动为纽带,宗亲间互访频繁,情谊日渐笃厚。为了找寻、团结更多的宗亲,增进亲人间的情谊,2018年,蔡明贤等人在台湾成立了珠泽蔡氏宗亲会。

一湾海峡,两岸同胞。晋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晋台两地青年创业就业、交流交往,并制定出台晋台融合发展政策措施。

2017年9月30日,晋江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晋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从创业基地建设、融资建设、项目建设支持,创业辅导服务及优秀人才就业保障和补贴等各方面入手,吸引台湾青年来晋创业就业。

2017年以来,晋台民间交流协会已连续4次主办两地青年大学生交流活动,邀请晋台两地对口交流协会25家及110多所院校的520多名青年大学生参与。此外,晋台11家对口协会签订10份合作协议,晋台24家企业签订12项对接项目;确立每年8月11日为“晋台两地青年大学生交流活动日”;成立挂牌“晋台两地青年大学生交流服务中心”;创立协会“晋台两地青年大学生交流特色品牌”。

目前,在晋江的台胞有近2000人,海峡两岸创意设计中心、海峡青年创客坊、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为来晋创业就业的台湾人才提供了平台化支撑和一体化保障。

在晋江这一方爱拼敢赢的土地上,两岸同胞正携手共创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年度:2018 年供水量:1342982t 日均供水量:0.88万t/d 运行日:153天

年度:2019 年供水量:3908623t 日均供水量:1.07万t/d 运行日:365天

年度:2020 年供水量:4425022t 日均供水量:1.45万t/d 运行日:305天

总供水量:9676627t

总日均供水量:1.18万t/d

总运行日:823天

本报记者 蔡培仁 秦越 董严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