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起航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大风起兮云飞扬

内坑黎山村村民张龙春

西园屿头社区党支部书记洪金塔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图为英林镇东埔村热火朝天的基层篮球赛现场。(图片由羿鼎国际传媒提供)

释义 此诗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大风劲吹,浮云飞扬。当下,全国上下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晋江的乡村振兴正是乘着这股大风扶摇而上,晋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在这股大风中稳步推进。

一直以来,晋江各级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着力写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

行棋观势,落子谋篇;提笔泼墨,大道通衢。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晋江必将乘此“大风”,引吭高歌,走得豪迈而昂扬! 本报记者 赖自煌

01亲 历 者 说

张龙春:“村庄变化实实在在,我很满意”

今年46岁的张龙春是内坑黎山村的普通村民,原本对村里事不太关心的他,因一条村间小道的改造,开始关注起村庄的建设发展。

张龙春家门前原是一条背街小道,早年因邻里的无序建设,小道越来越窄,不仅车不能通行,还成了污水横流、鸡鸭屎遍地的脏乱地带。对于门前的乱象,张龙春一家想要改变,但谈何容易。

2018年,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为契机,黎山村策划推进系列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其中,脏乱差的背街小道改造是重点之一。

在镇、村干部多次踏勘过后,张龙春家门前的小道被列入首批改造项目。项目启动初期,由于村道改造涉及10多户村民土地利益,工作推进一直滞后。

2018年底,为解决环境整治遇到的难题,以张龙春家门前小道改造项目为试点,黎山村探索施行民主协商议事制,邀请镇相关领导、人大代表、村老人会代表等各界乡贤,与村两委干部、涉及道路改造的相关利益方集中面对面座谈,探讨改造方案、化解群众心结。

在镇、村两级干部和社会各界乡贤的共同努力下,针对张龙春门前小道改造项目的民主协商圆满成功,相关利益方全部赞同让地或拆墙、拆房修路。其中,张龙春家三兄弟退让最多。

“拆房让地修路,看似丢了眼前的利益,其实获益更多。”张龙春说,改造完的门前道路扩宽至4米,两头与村里其他的干道串联起来,自家出行方便了,私家车能开到家门口了,硬化后的路面更彻底解决了原先脏乱的现象,全家人的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提升。

继张龙春家门口道路改造后,黎山村借势又快速推进村中其他3条背街小道和4条石板路的改造拓宽,并彻底整治村中卫生死角,相继改造乡村微景观11处和1个水库景观公园,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这两年,看到村庄实实在在地变化,厝边们都很满意。”张龙春笑言。

02亲 历 者 说

洪金塔: “社区富美民安乐,就是最好的‘最美乡村’”

2018年初,西园屿头社区在晋江市第二批“最美乡村”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市第一。而在屿头社区党支部书记洪金塔眼里,建设“最美屿头”,就是让社区更富有、环境更优美、居民生活更安乐。

洪金塔今年65岁,在社区工作已有26个年头,屿头的蜕变,他历历在目。

“刚到村里(屿头于2003年‘村改居’)工作不久,恰好赶上土地股份制度改革,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怎样迈出这一步,扭转群众的观念是关键,也很难。但我们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洪金塔介绍,1997年,屿头社区率先参与晋江市土地股份制度改革,是全市仅有的2个改革村之一。改革之初,有无数个日夜,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逐家入户,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一年,屿头社区将960多亩耕地收回集约经营,统一发包给村民和外来种粮大户集中经营。同时,将闲置的土地建成15栋标准化的物流仓库,通过出租收益,村民按股份分红。

改革释放了红利,群众尝到了甜头。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2009年3月,屿头成立社区改造建设投资管理公司,建成富仕山庄小区,4栋住宅楼解决了200多户居民的用房需求,其中,拆迁对象、困难家庭优先照顾。

洪金塔说,在屿头社区,男性60周岁以上、女性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还能领到100元的养老金和近500元的失地补偿金。不仅如此,社区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保、财产保险,以及去年10月刚试行的长护险也全部由社区统一出资承担,极大减轻了居民的家庭负担。

让洪金塔感到自豪的是,在屿头,从老人到小孩,人人都是“幸福的人”: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屿头人的子女教育也从“幼有所育”变成“幼有优育”。2013年,屿头社区集体出资980万元,参与建设晋江第四实验小学,居民的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洪金塔继续梳理道,这些年来,屿头社区通过固定资产出租、“九十九溪”等项目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了集体土地资产,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作为晋江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批试点社区,屿头现有集体资产超过7500万元,每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0多万元。当前的屿头,富仕公园、主干道“白改黑”等项目相继启动;占地2.5亩、配置有120个床位的社区敬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也已建成。

社区美了、产业旺了、居民富了,在屿头社区,幸福度正在升温。

观察者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卫生死角变景观、闲置空地成公园,村道上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乱象不见了,村民大操大办婚礼丧事的现象也少了。

作为一名扎根晋江基层的街镇记者,我见证了晋江乡村环境的变化,感受着晋江乡风文明的转变,更经历着晋江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

近年来,晋江相继推进“美丽乡村”“最美乡村”创建和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全市各村立足村庄实际,因地制宜搞建设、谋发展。

在英林镇,乡村振兴从细微之处入手,全镇20个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打造155个微景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东石镇潘山村、磁灶镇岭畔村等地,乡村振兴从文化入手,传统木雕、木偶、陶瓷等既是扮靓村容的元素,也是推动村级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安海新店村、内坑亭顶后库自然村等地,乡村振兴从文明抓起,村民破陋习树新风,把反对铺张浪费省下的资金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公益金……

从2012年至2020年底,晋江已先后培育环境整治型、生态旅游型、文化保护型、田园风光型、产业推动型五种类型的“美丽乡村”“最美乡村”162个,其中不乏省、泉州市示范村,乡村振兴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当前,晋江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正全面推进,在市、镇两级乡村振兴办的指导下,晋江各村纷纷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力求通过科学的规划引领,循序渐进补短板、强弱项,进而实现全面振兴。如果把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最美乡村”比作是乡村振兴的单科“尖子生”,相信再过不久,晋江乡村振兴将很快涌现出一批“全优生”。

群像

打好“人、钱、事”三张牌

走进晋江磁灶镇大埔村,宽阔笔直的村道两旁点缀着绿树红花,整齐有序的欧式风格大洋房之间,一处处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格外养眼;新近完工的“白改黑”村道上,黄白相间的交通标线一路向村内延伸,与整洁美观的村貌相辅相成,犹如一条镶嵌在村间的黑色丝带。

近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坚持党建引领,以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兴旺、和谐、美丽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回看晋江的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解决乡村发展的“人、钱、事”难题是关键。

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1997年,在外事业有成的吴金程回乡被推选为磁灶大埔村主任。善于经营的他,很快抓住泉州百个旧村改造的机遇,请来专业的规划设计院对全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提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改造思路。

旧村改造初期,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吴金程顶着骂声耐心化解;面对项目改造资金缺口,他自掏腰包垫资1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3年起,吴金程被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兼村主任至今。

从曾经有名的穷村,到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大埔村在吴金程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一期、二期、五期旧村改造工程,并改造了村中的小学、建起了幼儿园和现代化的村级敬老院,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村民幸福感逐年攀升。一个好的“带头人”,成为推动大埔乡村振兴重要因素之一。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晋江市以抓人才的思维来抓村党组织书记,出台30条措施,全国首创农村治理人才认定机制,创新农村发展党员孵育机制,培养储备后备人才,引导一批懂经营、会运作、威望高的各界能人加入乡村治理队伍。2018年村级换届中先后开展6轮协商,全市395个村党组织书记有近70%来自企业界、10%来自社会组织,“一肩挑”比例达42.8%。截至2020年底,晋江已认定农村(社区)治理人才100名。

乡村要振兴,经济是基础。

2015年,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启动,晋江是福建省唯一试点县。2016年年底,晋江又被赋予“农村土地征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改革试点任务。农村“三块地”改革为晋江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金井镇围头村美丽的金沙湾畔,一座高端商务酒店已开工建设。这块5.24亩的土地,涉及3宗宅基地、若干集体用地,权属关系复杂。

为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围头村鼓励宅基地有偿退出,收归集体,再将整块“熟地”以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最终,晋江市恒禾海景酒店有限公司以260万元拿地,围头村集体获得182万元的收入。

“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收益,商务酒店还将有力带动围头旅游业的发展和提质,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说。

晋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探索实施组团片区改造、旧村整体改造、生态景观提升、空心村盘活、产业带动和借地退出等6种宅基地综合利用模式,累计盘活闲置农村低效用地1.35万亩。2020年1至11月,全市38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7904.37万元,比增13.72%;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258个,占比63.36%。2019年,晋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93元,比增8.5%。

在永和镇巴厝村,一场“百姓议事会”吸引近百名村民代表、党员、老年人协会代表及村两委班子参加。村规民约章程、公建项目、房屋整治民约等多个议题拿上台面,逐个研究、逐个商议、逐个定论。随着“百姓议事会”机制逐渐成熟、常态化,巴厝村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有了新气象。

在解决乡村振兴“事”的问题上,晋江紧抓“牛鼻子”,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为打通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最后一米”,晋江全面推行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强化群众在基层自治中的主体地位;面对群众对基层服务组织的新期待,晋江全面规范村级组织权责,在全省率先构建“一个中心、若干网格”村级运行机制;针对农村常见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遗风陋俗,晋江以深化移风易俗为抓手,引导企业群众把节约下来的开支捐赠给慈善公益。截至2020年底,晋江慈善总会募得善款超34.8亿元。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建林表示,“十四五”期间,晋江还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实施产业转型、环境提升、集体创收、改革创新、协调发展、乡风和美、乡村善治、人才建设等“八大行动”,力争2025年率先实现“两个一百”的目标,即100个村实现村财年收入100万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晋江样板”。

晋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2年 25793元

2015年 18166元

2019年 13503元

截至目前,晋江市已确定

●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2个

●泉州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21个

●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20个

●晋江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31个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