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番仔楼里,隐身于侨批中的爱国情

晋江新塘梧林,“仙境梦游爱丽丝”巡演等活动深受游客喜爱。本报记者 陈巧玲 摄

在梧林,游客与演员互动,体验高甲戏表演。

本报记者 董瑞婷 陈巧玲 通讯员 黄丽红

湛蓝的天空,行走的浮云,传统村落里灰色的番仔楼矗立着,入眼舒心。

这里,就是梧林,拥有600多年历史,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也是晋江当下最火的“网红地”。今年端午,梧林推出“侨村赶圩日”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这里,就是梧林,曾有大批下南洋的华侨,回国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建筑。战争年代,他们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投身抗战;和平年代,他们投资家乡公益事业造福桑梓。

这里,就是梧林,靓丽与灰色交织,古老与现代交错,这里有诉不尽的乡愁和讲不完的爱国故事。

“胸怀祖国”

梧林百年红色印记,可以从一栋房子讲起。

位于晋江新塘街道梧林社区北边的侨批馆,是一座建于1938年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番仔楼。上下两层,大楼左右两侧建外廊,窗户上装饰的彩色玻璃熠熠发光。

在海外打拼的华侨,有一点积蓄,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钱款连同书信寄回家乡。在闽南方言中,把“信”读成“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家乡眷属的汇款和书信的合称,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所以也叫“银信”。

过去没有银行,侨批都是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侨批馆就是这样的民间机构。

晋江市地方史专家粘良图介绍,梧林一般侨户每月会接收到几十元至一二百元不等的“家费”。逢年过节,还会有加倍的“过节费”。有的没有直系亲人在菲律宾,但在年节也会收到堂亲寄来的“节敬”。

梧林侨批馆的主人蔡顺意,在菲律宾经营“三合兴”商行,多财善贾。梧林侨批馆建造时,恰逢抗日战争,蔡顺意家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政府支持抗战,将侨批馆捐给村里做学校,成就一段爱国佳话。

在梧林,这种心繫家国、支援抗日的义举蔚然成风。一封封侨批、一栋栋番仔楼,就是历史的见证。

朝东楼是梧林第一座钢筋水泥的洋楼,建造于1930年,占地700平方米,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围合。主人蔡朝东在菲律宾创办“四合兴”,主要生产缆绳和草帽,曾是梧林最富的人。朝东楼由西班牙设计师操刀设计,钢筋水泥全从海外运来。房子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电梯从海外运来,发电机也一并到位。然而,房子还没建好,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蔡朝东将房子装修的余款都捐赠给了国家。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朝东楼曾作为梧林大队队址,室内墙壁上留下的毛主席语录仍清晰可见。现今,未装修完成的朝东宅,被改造为梧林村史馆,向来自各地的人们讲述梧林人的爱国故事。

同样在抗日时期,将建造房子余款捐出的还有蔡德鑨。他的宅邸——五层厝建造于1936年,共四层半,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从上海租界请来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五层厝的建筑外观是古罗马式建造艺术风格,大门採用闽南传统的塌寿构造。大楼主体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蔡德鑨一家把准备用于装修的款项全部捐献支援国内抗战,五层厝也因此没有装修。

爱国爱乡的情怀,是梧林人的基因与家风。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家国是他们心中最看重的地方。当前,侨批馆里保存有两封信,记录了梧林的菲律宾华侨蔡怀番和蔡怀紫堂兄弟合建宅邸的经过,他们的楼房建成于1953年,取名“胸怀祖国”。

“古村新颜”

在晋江,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沙塘吃,后洋穿,梧林赚钱买短枪”。

因为侨汇充足,民国时期,梧林村民就购买大量枪支,组建民兵团放哨巡逻,提防寇匪。后来,梧林人也利用枪支的优势,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久前,梧林社区党支部收到了龙湖镇杆柄村一位老党员的来信。老党员名叫施能亮,今年80多岁,有65年党龄。在信中,施能亮提到,他从报纸看到梧林旧村改造的信息,唤起了他1956年至1957年两次在梧林参加党史教育培训的记忆。古村焕新颜,令他感慨颇深。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晋江县委对党员干部加强培训和教育,从1950年开始不定期举办党员训练班和干部训练班。1952年8月,中共晋江县委成立“训练班委员会”。1955年12月,党训班作为县委的一个常设机构,这也是晋江县委党校的前身。1960年,晋江县委党校成立。

施能亮参加的就是晋江县委党校成立前的党员训练班,培训地点就在梧林的水泥洋楼。

施能亮回忆:“我们到梧林参加党员训练班,主要是学习党史。一次培训最短要半个月以上,一批大概30人,都是来自各个乡的党员。当时,上课和睡觉都在洋楼里,睡觉就在地板上用稻草铺就当床。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党史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爱国精神的浸润,红色基因的传承,造就了梧林社区优秀的党支部。梧林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51名,2016年获晋江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2015年至今,社区党支部书记蔡煌仪连续两年被评为晋江市村级党组织“领头雁”示范培育对象。

2015年5月,梧林社区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12月27日,晋江市委确定梧林传统村落运作模式,全面启动梧林项目的安征迁及规划建设工作。2017年,梧林传统村落被列为省重点项目,这也为梧林成为旅游“网红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旅地标”

6月11日,整个梧林传统村落洋溢在一片喜庆氛围之中。经过两年的辛苦筹备,青普文化行馆·晋江梧林迎来了开业庆典,这是青普担纲梧林传统村落运营角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游客可以从游梧林到住梧林。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品尝闽南风味小吃和南洋风味美食;也可以品饮一杯闽南工夫茶,或是手冲一泡咖啡。

在这里,设计师对大厝内部做了现代改建,将地域建筑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植被选取、洗浴细节等现代元素被提炼,原木、藤编等历史肌理则被延伸。

在这里,有西式的茶歇佈置,花香浓郁,烛火摇曳;有闽南高甲、木偶等在地文化体验。“醉闽南”与“意南洋”都得以实现,闽侨文化吸引了各地不少游客的目光。

青普人文度假CEO杨雪山说:“我们希望能将这份对于建筑和传承的感动,呈现给每一位来到闽南、来到梧林的人。”

回首2019年11月14日,晋江市政府、晋江文旅集团与北京青普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行签约仪式,正是为梧林文旅赋能,赋予梧林传统村落新生的一个新起点。自签约后,梧林传统村落依托青普核心运营团队,全面梳理梧林的建筑、历史、人文等资源,构建以“体验”为核心的活态村落式度假运营体系。在空间活态化运营方面,梧林围绕文化体验设置主题博物馆、场景体验馆、浸没戏剧馆、城市会客厅、活化新零售馆等体验空间,通过搭建“一楼一故事”,融入历史文化、“非遗”内容,让游客以动态的方式感受原汁原味的闽南特色文化。在地文化活态化运营方面,梧林把活化在地文化与传承闽南传统、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需求结合起来,策划生成系列传统文化项目。

“今后,我们将充分挖掘梧林人文底蕴及多元文化优势,发动群众参与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让各方游客来这里深度体验品质民宿、特色美食和传统文化,从而把梧林打造成能够以沉浸方式体验闽南与南洋文化的旅游目的地。”新塘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清渠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