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下一篇

番仔楼里,隐身于侨批中的爱国情

本报记者 董瑞婷 陈巧玲 通讯员 黄丽红

湛蓝的天空,行走的浮云,传统村落里灰色的番仔楼矗立着,入眼舒心。

这里,就是梧林,拥有600多年历史,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也是晋江当下最火的“网红地”。今年端午,梧林推出“侨村赶圩日”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这里,就是梧林,曾有大批下南洋的华侨,回国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建筑。战争年代,他们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投身抗战;和平年代,他们投资家乡公益事业造福桑梓。

这里,就是梧林,靓丽与灰色交织,古老与现代交错,这里有诉不尽的乡愁和讲不完的爱国故事。

“胸怀祖国”

梧林百年红色印记,可以从一栋房子讲起。

位于晋江新塘街道梧林社区北边的侨批馆,是一座建于1938年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番仔楼。上下两层,大楼左右两侧建外廊,窗户上装饰的彩色玻璃熠熠发光。

在海外打拼的华侨,有一点积蓄,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钱款连同书信寄回家乡。在闽南方言中,把“信”读成“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家乡眷属的汇款和书信的合称,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所以也叫“银信”。

过去没有银行,侨批都是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侨批馆就是这样的民间机构。

晋江市地方史专家粘良图介绍,梧林一般侨户每月会接收到几十元至一二百元不等的“家费”。逢年过节,还会有加倍的“过节费”。有的没有直系亲人在菲律宾,但在年节也会收到堂亲寄来的“节敬”。

梧林侨批馆的主人蔡顺意,在菲律宾经营“三合兴”商行,多财善贾。梧林侨批馆建造时,恰逢抗日战争,蔡顺意家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政府支持抗战,将侨批馆捐给村里做学校,成就一段爱国佳话。

在梧林,这种心系家国、支援抗日的义举蔚然成风。一封封侨批、一栋栋番仔楼,就是历史的见证。

朝东楼是梧林第一座钢筋水泥的洋楼,建造于1930年,占地700平方米,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围合。主人蔡朝东在菲律宾创办“四合兴”,主要生产缆绳和草帽,曾是梧林最富的人。朝东楼由西班牙设计师操刀设计,钢筋水泥全从海外运来。房子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电梯从海外运来,发电机也一并到位。然而,房子还没建好,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蔡朝东将房子装修的余款都捐赠给了国家。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朝东楼曾作为梧林大队队址,室内墙壁上留下的毛主席语录仍清晰可见。现今,未装修完成的朝东宅,被改造为梧林村史馆,向来自各地的人们讲述梧林人的爱国故事。

同样在抗日时期,将建造房子余款捐出的还有蔡德鑨。他的宅邸——五层厝建造于1936年,共四层半,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从上海租界请来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五层厝的建筑外观是古罗马式建造艺术风格,大门采用闽南传统的塌寿构造。大楼主体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蔡德鑨一家把准备用于装修的款项全部捐献支援国内抗战,五层厝也因此没有装修。

爱国爱乡的情怀,是梧林人的基因与家风。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家国是他们心中最看重的地方。当前,侨批馆里保存有两封信,记录了梧林的菲律宾华侨蔡怀番和蔡怀紫堂兄弟合建宅邸的经过,他们的楼房建成于1953年,取名“胸怀祖国”。

“古村新颜”

在晋江,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沙塘吃,后洋穿,梧林赚钱买短枪”。

因为侨汇充足,民国时期,梧林村民就购买大量枪支,组建民兵团放哨巡逻,提防寇匪。后来,梧林人也利用枪支的优势,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久前,梧林社区党支部收到了龙湖镇杆柄村一位老党员的来信。老党员名叫施能亮,今年80多岁,有65年党龄。在信中,施能亮提到,他从报纸看到梧林旧村改造的信息,唤起了他1956年至1957年两次在梧林参加党史教育培训的记忆。古村焕新颜,令他感慨颇深。

(下转2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