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思政课,正是帮助年轻人坚定信仰的关键课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才能更好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代中国,认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终于回来了”“哭了哭了”“台词令人热血沸腾”“这部剧是yyds(永远的神)”……年轻粉丝们在互联网上弹幕催更。
出圈的并非偶像剧,而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党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剧中,我们看到双肩扛面请大伙儿吃饺子的李大钊;雨中慷慨陈词的青年毛泽东;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的鲁迅;在雪地里撒野打滚的陈独秀……
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觉醒年代》的出圈,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如果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高校思政教育,又该如何扣好青年学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多位受访高校思政老师看来,唯有有理、有情、有味,努力求真、向善、寻美,方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种下信仰的种子
舞台上,演员们每念一句“狱中八条”,就引来学生们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操场上,演员唱起《唱支山歌给党听》,立即就形成数千人的大合唱……
这是红岩精神特色思政课“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在重庆高校巡演时的景象。
从2020年9月到今年4月,这堂形式独特的思政课在百余所高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展演170场,现场观众超29.2万人次,网络点击量超260万人次。
从大学一年级起,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刘钰就在学校艺术团的《红岩》剧目中饰演江姐。为演好江姐,刘钰从图书馆查阅了很多资料,对江姐等红岩烈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我最感动的是江姐的铁骨柔情,每次演到江姐托孤这段戏时,我都热泪盈眶——不是演的,是真流泪!”刘钰说,红岩300多位烈士大多和她一样年岁,江姐就是川大的学生,牺牲时才29岁。“他们的青春因牺牲而永恒,今天的我们,用什么让我们的青春绚烂?”
自问,是因为内心深处的震动。
“如果换作是我,会作出什么选择?”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今天的年轻人是否还能树立坚定的信仰。
蒙以养正。
思政课,正是帮助年轻人坚定信仰,启发当代年轻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哪里去”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在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张国祚看来,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为党育才、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庄严使命。
青年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善于结合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传授科学理论和先进价值以立德树人、运用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以铸魂育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出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通过释疑解惑,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且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此外,就世界大势而言,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化,大国博弈愈加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面临着多重挑战,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认同危机、网络信息化等影响着青少年思想意识成长。越是形势严峻,越要重视,要上好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造成了一种不自信。”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看来,强调上好思政课更是坚持“四个自信”的要求。“民族复兴,应该体现在中国人对自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自信。我们培养的人,未来三十年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操盘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才能更好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代中国,认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
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
北有长江天堑,东有乌江天险及湘军堡垒线,南有薛岳大军,西有川、滇防守兵团,四周有黔军团团围困,身在遵义的红军如何突围?
“四渡赤水是最为惊心动魄而又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但要展示‘用兵之神’是课程讲授中最大的难点。”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岁的青年教师程斯宇颇为犯愁。
为了攻克难点,程斯宇萌生了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示意图直接搬上黑板的想法。“实操起来太有难度了。不过,越难越能让学生们加深印象,通过一张手绘图记住这段历史。”
从土城到扎西一渡赤水,再从扎西回师东进二渡赤水,从茅台到川南三渡赤水,再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四渡赤水……程斯宇三易画稿,等比例将示意图搬上了黑板。
“程老师的课对于我们来说很享受。”“马院老师真棒。”程斯宇手绘的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刷爆了天津大学师生的微博、朋友圈。
“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了一堂课值得耗费这么多精力吗?我觉得很值得!思政课教师应该举手投足皆思政。通过这张图,已经有许多同学开始关注这段历史。教师不在场,但这张图仍能时时提示红军的‘神来之笔’。”程斯宇说。
从“枯燥、晦涩,说教、灌输”到“有趣,干货十足,网红课”,在学生们心中,思政课的“标签”发生了变化。
转变,得益于大学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大家能按期入学,既有无数人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理。”2020年,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开,对“新时代同学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北大人’”等进行阐释,以一堂“大思政课”帮助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记者在全国各地多所高校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党委注重顶层设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有的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有的高校将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列为重点工作……
“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苏玉波认为,明确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党委领导班子中形成办好思政课的思想认识,从政治高度把握思政课建设,从而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思政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而思政老师正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只有政治立场端正,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传播正能量,才能担当起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宋学勤认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家国情怀,自然会感染、影响学生,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会有很大作用。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思政课在高校不受重视。一些思政老师,感到理不直气不壮,甚至不好意思说自己教思政。”在张国祚看来,这是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主观原因,思政老师本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还不适应思政课教学。只有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做到八个“相统一”,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从“宝藏老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帆,到“带着信仰扎根思政课讲台”的华东师范大学教师闫方洁;从“伏案400分钟只为课上45分钟”的天津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王雪超,到“在解题中渗透育人思想”的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谭艳祥……思政教师们积极修为,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如今,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达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14.4%,其中专职教师增幅达65.5%。数据迅猛增长,映射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壮大。
“讲深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讲出说服力和自信,这本身就极具有一定挑战性。”张国祚说,新时代不仅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更好的条件和平台,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标准。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方面,教育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通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对相关课程进行封闭式直播,实现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同步接受国家级示范培训。
师者行为世范,方能传道授业解惑。
“哪怕有一句话对同学有触动,我觉得就够了,所以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们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华东师范大学教师闫方洁说。
讲好“人生第一课”
在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沉浸式VR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主讲教师罗志佳和学生们佩戴着VR眼镜,与学生同视角、立体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过去的“低头族”们抬起了头,并不时发出惊叹声。
罗志佳说,沉浸式教学方式将以往抽象枯燥的理论化为图像视觉表达,学生接受度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过去,一些思政教育常因“形式古板”而对青年群体缺乏吸引力。
如今,思政课在广大学生当中,正成为有内涵、能“解渴”、显个性的“金课”。而当思政课走向网络,中国思政课的影响力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顾晓英主持的“时代音画”公开课,吸引了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专家学者;复旦大学推出“中国系列”课程,组织顶级专家教授为学子们量身打造,重构课程,并拓展延伸至中小学各学段……借助互联网,校园的“墙”被打破,优质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燎原”。
一项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比201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在多地调研时也发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人生第一课”,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到课率较高,但“抬头率”较低,学生思想理论基础较差;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宋学勤看来,学生上思政课的驱动力仍待提升。思政课是管长远的,有的学生在求学阶段很难意识到思政课对未来人生的影响,关注的只是思政课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有没有关系。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的长远作用,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
此外,大部分高校自己培养的思政课教师数量仍然偏少,与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还有差距,且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过大,难以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潜心教学工作,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采访中,有教师坦言,自己疲于应对科研压力,很难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在授课中仍存简单应付的现象。
多位受访老师表示,思政课教学不能本末倒置,理论要结合实际。
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梁红军说,思政课上只讲故事效果并不好,热闹之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因此首先在课堂上要把理论架子搭好,学生才能在课外思政实践中更好填充思想。
“如果不传授思想、理论,那么,就只是形式上的思政课;但如果只有思想、理论,没有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政课也注定达不到教学目的。”在陈培永看来,思想是思政课教学的“道”——最核心、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而具体的教学方法,则是“术”。道与术的结合,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过多地注重术而忽视道,也容易让思政课缺乏说服力、难以说服人。
“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多位受访专家建议,要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建立自我,超越小我,追求大我,融入祖国,融入时代。思政课,正使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人。
“思政课中,有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是读懂时代、社会、人生的必修课。”北京大学2021年博士毕业生张宇晶即将从一个思政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的青年教师,她说,思政专业从“冷门”到“相对热门”,同行者越来越多。“毕业后,我将去福建的高校工作,那里更加需要年轻人。在未来的岗位上,我将不忘初心,讲好每一堂思政课,让更多学生喜欢上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