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艳 曾小凤 柯国笠 蔡明宣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应届毕业生进入了就业冲刺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909万人,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2021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略显“佛系”, “慢就业”“缓就业”的问题日渐在应届毕业生中成为趋势。
在近期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数据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2021应届毕业生当中, 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
面对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的现实情况,企业端也开始改变以往的招聘模式。除了已经日渐成熟的校企合作外,企业也使出了个性化招聘、直播招聘等新招数。
多数人“求稳” “慢就业”渐成趋势
“慢就业”是指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有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慢就业”更是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焦点。
分析发现,在“慢就业”人群中,又分为“无奈型”“拖延型”“等待型”和“自主型”。有的暂时找不到满意工作,觉得“高不成,低不就”;有的逃避求职压力,求职意愿不强;有的希望能够寻找发展方向;有的选择自由职业或者创业等灵活就业方式,以及考研、考博、考公等。
在年轻一代更丰富多元的就业观念下,毕业生就业群体的求稳心态也体现在了就业期待与企业选择中,并且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喜好,寻求理想工作。
“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校内招聘活动,我去看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去面试。”正面临毕业的郑林钰告诉记者,虽然前来招聘的单位涵盖的行业很广,但是她感兴趣并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并不多,加上实习期工资较低,考虑到租房、日常生活开销等问题,这样的工作并不“划算”。
“我还是打算毕业之后先到处走走,再考虑是要继续考研,还是工作。”郑林钰表示,她计划用一段时间来沉淀自己,到各地去旅游,增长一些见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今年近30岁的小潘也是“慢就业”大军中的一员,毕业后待业在家,直到去年才正式选择就业。“父母想让我考公务员。”小潘说,父母认为考公务员或者能考进国企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工作既稳定又体面。在父母的劝说下,他开始学习备考,但几次下来,成绩并不理想。“之后还会再努力参加考试。”
总体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现状仍存有偏差。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们更期待雇主提供遮风避雨的“保护伞”。数据显示,对于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 42.5%,同比上有亮眼增长;选择“国家机关”的占比则较去年翻倍。
应届生“难招” “留人”也困难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的“压舱石”。对于晋江来说,“招聘难”已经成为企业招工用人的常态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应届毕业生的“慢就业”及多元化就业观念,也为企业招聘增加了难度。
尽管应届毕业生难招,但晋江市新合发塑胶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合发”)仍然在积极地调整举措,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招聘,以满足公司人才储备及人才梯队搭建的需求。
“在进行校招的时候,通常会有100多家企业同时到场,五六个岗位招聘一名学生,应聘的难度可想而知。”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许小姐告诉记者,去年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了8名实习生,希望他们今年毕业后可以加入公司,然而,毕业季一到,8名实习生都选择离去。
事实上,新合发通过校企合作引进毕业生的方式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近年来,公司的福利待遇不断提升,对应届毕业生也有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许小姐告诉记者,很多实习生都是千里迢迢从各大院校引进的,公司很珍惜,与他们进行了充分沟通,希望能提升他们留下来的积极性,但最终留下的人并不多。而他们离职的原因都有一共性——不想在制造业、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
“尤其是当下,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机会多,同时,各种服务业发达,在家庭条件不错的情况下,一部分年轻人也会选择创业。”许小姐表示,这也是公司“招聘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福建橙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庄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公司的业务拓展需要,今年3月开始便启动大范围的人员招聘,关注简历达5000多份,面试人员超百人,但整体的招聘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现在的实习生、应届生不管有没有经验,一开口就是问薪资,对于企业的各种福利配套要求也颇高,整体性价比不是很高。”庄小姐表示,大多数应届生普遍经验不足,很难一到岗就立马上任,大多数都需要企业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还需要配备有经验的员工进行一对一辅导。如果这名应届生后期可留在企业服务,那招人的成本还算合理,如果培养好了,应届生转头去了其他公司,那企业的人才成本就很高。
高校暖心政策促就业 企业创新招聘形式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毕业生“慢就业”的态度,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缺失,以及对职业发展认知的变化。不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应该看到它的合理内核,全面分析、多重考量,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出“慢就业”困境,这需要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共同努力。
“5月开始,我们就举行校内招聘活动,将一直持续到8月底。”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职业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王卿潘告诉记者,目前已经进行了5场线下专场招聘会、10场线上招聘会,接下来还将针对一些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和帮扶。此外,在创业方面,学校也提供了几大政策扶持,涵盖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导师、免费场地,以及财务和法务、工商登记等第三方服务。
“我们还和168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王卿潘介绍,合作企业参与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选派企业骨干参与学校教学,以及通过学生下企业进行跟岗实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到企业就能上岗。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在促进学生就业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其就业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朱冰梅介绍,学校与企业实行校企共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行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开展企业订单班与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努力探索建立以行业、企业命名的双主体二级学院,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建“安踏电商服务产业学院”等。“我们积极与企业构建‘伙伴关系’,以此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伙伴型办学体制机制。既可以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能为企业输送人才。”朱冰梅说。
除了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在招聘上也不断创新。今年,除了常态化深入各大高校进行线下宣讲外,安踏校招还通过携手光明日报进行直播招聘,借助包括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网、斗鱼、一直播等平台,对外推介企业招聘需求。直播中,安踏的负责人向网友介绍了安踏旗下的各种品牌、人才培养机制及薪资福利等,带领观众参观安踏的办公环境。同时,还邀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白云涛副院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职业规划等建议。
“我们聚焦‘人’的发展和提升,面向大学生有专属的358培养计划,即以3年做主管、5年做经理、8年做总监为目标,从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职能管理三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每个来报到的大学生都会感受到集团的家文化。我们会将生活用品全部配齐,大家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为新员工打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安踏集团鞋生产副总裁吴志诚在直播中介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直播当天累计观看量达107.6万人次。
数据显示,在求职过程中,招聘网站是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渠道,86.5%的受访者都使用了在线招聘的方式,企业官网(44.1%)、招聘会(42.7%)排在其后。有业内人士指出,依托于招聘网站平台,在线求职不断向高效、便捷的方式迭代,而视频与通信技术的成熟更是让线上招聘会、直播招聘、视频面试等可视化手段成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