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东石金山小学:

百年老校 见证岁月峥嵘

本报记者 许春

每周三,70多岁的退休教师萧砥柱都会回到晋江市东石镇金山小学,跟副校长许长桥一起义务整理百年校史纪念专刊。今年8月,金山小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的好日子。

金山小学位于东石镇萧下村。百年前,学校从村里的萧氏宗祠开始办学,学生三四十人,老师四五人。如今,金山小学已有学生1459人,老师84名,新校区占地面积达50多亩。

“学校的百年变迁,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逐步走向繁荣富强之路紧密相连。”曾任金山小学校长12年的萧砥柱感叹说。

宗祠里办公学

传授新文化

1921年8月,一群总角小儿走进村里的萧氏宗祠,开始学习国语、古文、算术等课程。

当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地纷纷兴办有别于私塾的公学,萧下村有见识的乡贤萧光锦等人也一拍即合,在村民支持下成立了首届校董会,聘请了几名教师,在宗祠里办起了公学。因为村里有座赤金山,于是学校取名“金山公学”。

办学之初,条件十分艰辛。教师的工资由校董会发放,三餐则由学生轮流负责。学生有三四十人,按照不同的学习进程,分成了三四个年级上课。

“虽然办学资金紧张,但校董十分开明,不仅动员穷人的孩子来读书,连以前不被允许进宗祠的女孩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萧砥柱介绍说,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老师们就利用市场上买来的新书和自己编的教材,开设了改良新尺牍课,教学生用白话文写信。

1928年,金山公学正式向教育局申请注册,由政府支持办学,校名改为晋江县私立金山完全小学。

数次变迁

见证峥嵘岁月

1949年后,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宗祠无法继续满足办学需求,校董会就向村里华侨、乡贤借用空置的房屋,用来当教室,宗祠则改成教师办公室和宿舍。

萧砥柱回忆说,因为借用了好几栋房屋,各班都很分散,“我一年级是在宗祠里上的课,二到六年级都在村民的房子里读的书。”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村民们生活还很贫困,学生常被叫回家干农活、抓鱼虾,中途溜生的比较多。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是在1960年。

当时,国家虽然处于三年困难期,但萧下村越洋打拼的华侨,不少已经事业有成。校董会积极联系华侨捐资建设新校舍。

20元、50元、100元、1000元……在校史资料中,一张表格详细记载着当时共有33名东南亚华侨集资了15110元,支持学校建设。这笔钱对当时来说,可谓是巨资。许长桥说,即便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分也才三五毛钱。

华侨慷慨捐资,村民们也热情出工捐物,在萧下村南山区的一块荒地上,建起6间教室。墙壁是石头、砖头,房顶是木头、瓦片。没有水泥,村中的能工巧匠就利用海蛎壳烧灰搅拌来替代。在一张保留至今的建校舍照片中,不少学生也来参加义务劳动,给施工村民捡石头、打下手。

1970年,学校积极开办了附设初中班,由侨声中学老师来上课,师资不够时,还聘请其他教师前来授课。该初中班也成为如今的晋江市金山中学前身(1990年,金山中学开始独立办学)。

(下转5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