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婷
我认识苏老已近20年。
2001年,我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接受老所长乔建中老师的建议,研究家乡的音乐——南音,开始关注中国传统音乐。由于之前与南音人从无联系,我回到老家安海后,在父亲陈荣泉的陪伴下,首先登门拜访了安海雅颂南音社社长陈育才。一是陈社长家就在我家附近;二是由于同姓陈,我的父亲与陈社长是旧相识。所以,我的南音研究之路是从安海雅颂南音社开始的,第一本专著《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即以安海雅颂南音社为主要考察对象。
虽然以安海雅颂南音社为根据地,但是接触到的许多南音人,一听说我打算研究南音,都异口同声地说:“那你一定要去拜访一个人。”大家口中的这个人,就是苏老。所以,我一开始研究南音就认识苏老,而且对他存有敬畏之心,因为我知道,能得到这么多人的一致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苏老当时并不认识我。
第一次见到苏老是在2007年9月23日。那天,南安市举行第十届南音大会唱暨第四届中小学生南音大会唱,安海雅颂南音社副社长黄谅旗知道我要研究南音,专程带我去参加活动,在那里碰见了苏老。那时的我还很羞涩,不敢上前搭话,趁苏老和黄老聊天时,偷偷拍了一张照片,并将这张照片用在了我的《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一书中。
后来,我一直持续着南音的研究,每次在南音活动中都能见到苏老,且经常在我的文论中引用苏老的言论,谈及苏老编辑出版的书籍,苏老也慢慢地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研究南音的人。熟悉以后,我回老家时,有时间还会专程去拜访苏老。2014年,我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这时,苏老已经编辑出版了十几本南音书籍,这些书籍成为我南音研究的重要文献基础。在我的博士论文《南音乐感研究》中,“苏统谋”这个名字共出现了50余次。2018年,我在《音乐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南音非遗传承人苏统谋》一文,简要介绍了苏老及其贡献,该文后被收录进另一本专著《古乐南音》中。
与苏老最集中的一次交流访谈是在2018年6月7日至16日。当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项目,启动了对苏老的记录工作。经公开招标,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标,聘请笔者为学术专员。长达10天对苏老及其家人、学生、同事的密集访谈,唤起了苏老许多尘封的记忆,涉及了许多短时间访谈不可能深入的话题和领域,使我对苏老及其贡献有了更深的认识。
机缘巧合,2018年下半年,中央音乐学院正在筹办第二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早在2016年,第一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火热举办期间,我就在微信里询问艺术总监和云峰教授,能不能在下一届活动时邀请南音社团参与,和教授一口答应。转眼2年过去,我已忘了此事。9月,我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首届邀访学者之一,正忙于“中原—河西走廊—西域”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时,收到了和教授的信息,邀请南音社团前来参加活动。2年过去了,和教授还记得当时我的一句话,让我极为感动。不光如此,和教授还提出,要重点推荐南音,除了让南音参加开幕式演出外,还要赴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展演,最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作为闭幕式音乐会上演南音专场,同时邀请我做一场专题南音讲座。我立刻邀请苏老组团来京。
11月10日,在开幕式上,和教授重点介绍了苏老,苏老也向主办方捐赠了自己编辑出版的大部头书籍。当天下午,苏老带着他倡建的晋江市南音艺术团赴清华大学演出,11日下午赴国家大剧院演出,我作为导聆人全程参与。11月12日下午,我以《南音传承困境谈》为题举办了学术讲座。讲座一开始,我卖了个关子,展示了一张苏老骑着摩托车飞驰在大街上的背影的照片,请大家猜这个人的年龄,有人说大概40岁。当得知这个年轻的背影就是80岁的苏老时,大家掌声雷动,向坐在观众席的苏老致敬。我对大家说:“如果只能选择用一张照片来介绍苏老,那我一定用的是这张,80岁高龄的苏老至今都是自己骑着摩托车奔走在通往与南音有关的各条道路上。”闭幕式音乐会上,苏老带着晋江市南音艺术团上演了五空管过支套曲专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上演的全部都是传统曲目,按照传统过支形式,曲与曲之间没有间断,观众席鸦雀无声,大家全神贯注。演出结束,许多人涌上舞台与大家交流,久久舍不得离去。所有人,包括我,都高度兴奋。通过这次合作,我对苏老的艺术实践、艺术追求有了切身感悟。
有了这2次深度合作后,我萌发了写一本有关苏老的专著的想法。于是,以多年来对苏老的访谈资料为基础,撰写成了《苏统谋与南音》一书,全书共15万字,于2021年开始在《音乐生活》杂志开辟专栏连载,共分24期。连载的同时,将多方收集意见,修改、勘误、补充,最后出版。
2020年10月,苏老获评第11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10月22日,苏老的老家深沪举行了隆重的庆祝苏统谋乡贤荣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回乡座谈会,我正好赴厦门参加会议,顺带到深沪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当我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活动图片时,和云峰教授点赞并评价道:“苏老实至名归!”可见,苏老的成就受到了从地方到京城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