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下一篇

解家长之忧 建儿童乐园

——8年来,晋江市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服务近百万人次

本报记者 许洋洋

每天下午4时许,晋江市磁灶镇岭畔村“四点钟学校”就会迎来一批小学生。在社工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认真书写作业,等待着家人下班后将其接送回家;到了周末,“四点钟学校”还会开展各式各样的特色主题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2013年3月,晋江市妇联联合市委文明办、市科协、市关工委等部门,正式启动晋江市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简称“四点钟学校”)项目,这也是全省首个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项目。8年来,晋江市已建成30所“四点钟学校”,分布于各镇街、企业、学校、军营,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港湾,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初衷:解决“真空”问题

地处东南沿海的晋江,民营经济发达,外地来晋工作人员数量众多。瞄准这一群体,“四点钟学校”以外地来晋工作人员的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课业辅导、互动游戏、兴趣培养、成长教育、亲子关系调试等免费公共服务。

“之所以萌生创办‘四点钟学校’项目的想法,是因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到,很多双职工和外来人员家庭都存在子女放学、寒暑假没有人管的难题,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晋江市妇联主席许清心回忆道,在那之后,她便开始考虑项目要如何运作,想起晋江成立的首家社工机构——致和社工事务所,便想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将这项工作开展下去。

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潘春珠也是早期推动“四点钟学校”创办的人员之一。多年前,为了更加清楚试点单位的情况,潘春珠来到了内坑镇湖内村。

湖内村拥有本地人口2560人、外来人口3000人,留守儿童近200人。潘春珠记得,实地调研的那天,在村中的交通要道上,车来车往,孩子放学后就三三两两在路边游玩,十分危险。“不过,在湖内村成为首批‘四点钟学校’试点之后,这样的现象渐渐没了。社工会到学校接孩子,每天下午四点多,把孩子们准时送到‘四点钟学校’,接着为他们辅导作业,读绘本……”

发展:从“托管班”到“兴趣班”

教室门前的通道被布置成陶瓷窑洞模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几排桌椅;教室一角摆满了各种书籍,还有各具特色的拉坯、彩绘、雕塑……这里就是磁灶镇岭畔村的“四点钟学校”。

岭畔村是磁灶制陶发源地之一。而岭畔村“四点钟学校”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把陶艺作为一项资源,为孩子们带来手工制作等艺术课程。用岭畔村委会副主任吴吉祥的话说,一开始,他们就是奔着要发扬传统制陶技艺的想法,才决定设立“四点钟学校”。

2014年9月,岭畔村“四点钟学校”顺利开班。捏泥塑、学拉坯……作为兴趣课程之一,小朋友们在制陶老艺人手把手的教学下,有模有样地学起传统制陶工艺的各项基本功。

“很多人冲着我们的‘四点钟学校’要来村里打工,因为这个项目是公益的,又有很多有趣的课程,而且家长也不需要担忧孩子放学后的安全问题。”吴吉祥笑着说,自从开班后,村中吸引并留住了大量的外地来晋工作人员。

目前,晋江市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主要包含“学习乐园”课后四点班和“童心大本营”周末工作坊,并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夏(冬)令营。而在“周末工作坊”中,则会根据各个试点单位的特点,开展兴趣培养、成长教育、行为养成、特色课程等活动。

目前,“四点钟学校”已形成“一校一特色”发展格局:磁灶镇延泽社区“四点钟学校”开展国学经典亲子诵读公益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踏公司“四点钟学校”开设体育文化课堂,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围头村“四点钟学校”开展“居家养老送餐”和“小导游”特色服务,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带领更多的学员参与志愿者服务……

升级:在体验中健康成长

换上军装,系上腰带,戴上帽子……“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四点钟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围头村“八二三战地”公园过了一把“军装瘾”。这也是晋江市妇联与社工机构联合金井镇围头村为孩子们准备的特色活动之一——“欢乐童心,薪火相传”喜迎建党100周年暨庆“六一”主题活动。

现场,老党员洪建财身穿绿色军装,左胸上挂满了军功章,向孩子们讲述党史故事。随后,孩子们又参观了防炮洞、“战争与和平”展馆,重温过去那段烽火岁月。

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接下去,晋江市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还将陆续开展“我向党的生日献份礼”六一主题系列活动、“激情六月”亲子趣味运动会等。

在潘春珠看来,目前项目已摸索出“进阶式成长”的思路,“从1.0的基础服务,2.0的‘一校一特色’,到3.0的重点关注家庭教育,4.0的精细化志愿服务、反哺教育,5.0的责任使命专项服务,再到6.0的‘双生’服务。项目除了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外,还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截至今年5月,项目共建档10523人,总服务人次达99.5万人次。其中,课业辅导57.1万人次,个案服务441个,小组活动682个,社区活动和主题活动5060场,志愿者活动3548场。

“项目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和外地来晋工作人员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促进晋江教育均衡发展,为晋江引才、留才提供助力,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晋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晋江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