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春
在晋江东石镇廷都中心小学,立着一座朱汉膺的铜像,吸引不少后来者慕名前来瞻仰。朱汉膺、何邦基分别是塔头中山学校(“廷都中心小学”的前身)的校长和老师,也是为塔头刘村带来革命火种的先驱,更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至今仍为村民所怀念。
“他们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导人。”这是在回忆朱汉膺、何邦基时,不少从塔头刘村走出去的离休干部、老党员们的共同心声。
1936年,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革命者、中共党员朱汉膺、何邦基先后转移到了塔头刘村,以塔头中山学校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的到来,把马列主义和党的声音,第一次传进了这个晋江南部偏僻的滨海乡村。
挨家挨户动员贫困村民子女入学,教学生读书识字,办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为村民排忧解难……朱汉膺、何邦基在村中逐渐树立起了良好的威望,并以此为平台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青年党员,为晋南革命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他们善于与村民联络感情,乐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并利用各种机会、平台向村民宣传革命思想,引导村民们团结起来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参与编撰塔头地下革命斗争史的“革命五老”后代刘全通说,比如当时村民十分贫困,不少人遇到家中有丧事时常拿不出钱来办丧。于是,朱汉膺就召开塔头党支部会议,派党员刘偶才等人出面动员,发动组织“父母会”(丧事互助会),以按户头捐款互助的形式,为贫困村民解决这一急难问题。
正因为有了良好的革命群众基础,塔头中山学校也成为当时党在闽南的一个重要联络站。当时,不少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往来于此,开展革命活动。学校住不下,朱汉膺就安排他们住进村民家中。
晋江、泉州、闽中的党的重要领导,如李刚、许运伙、何必然、黄国璋、曾炉等,也先后来到塔头工作、活动,并通过塔头与失去联系的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不少党的会议也在塔头召开。
除了在塔头,朱汉膺、何邦基等还联合邻近村庄的学校,开展巡回剧团演出、演讲等,进行较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党在塔头刘村播下的革命火种,绵延到了晋江沿海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