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938年,从学校一毕业便投身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到了退休年龄又被留校续聘3年,直到2002年才正式退休,40年如一日,坚守教坛。退休后,他没有闲下来,而是用20年时间Get了许多新的技能和“身份”,成为一名“斜杠”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台东石灯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民间文学协会会员/福建省民俗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泉州市民间文学家协会理事/晋江市政协文史委员/晋江市诗词学会理事/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内刊《东石老年》执行编辑……而这些密密麻麻“斜杠”的主人公正是东石84岁的蔡尤资。
退而不休 坚持编《东石老年》内刊20年
闽南老话里说“树老怕空,人老怕松”,退休后,蔡尤资没有一刻让自己松懈下来。2002年,从学校退休后,他又被东石镇老干支部聘请为《东石老年》内刊的执行编辑。《东石老年》是一份服务东石镇老年人、宣传老龄工作的综合性内刊,涉及涉老政策、老年人协会的工作及活动、东石历史等。内刊每月1期,蔡尤资从执编第一期开始,20年如一日,至今已编辑出版了225期(截至2021年4月)。
每月《东石老年》内刊出版的前一周时间,蔡尤资都要去办公室编辑稿件,然后再去印刷厂进行排版印刷。尽管编内刊的工作很累、很杂,蔡尤资却觉得很开心,特别是看到老人们拿着《东石老年》阅读并称赞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让退休后的日子虚度了。
“本来5月份的内刊也要出了的,但是没空去编辑,还拖着!”原来,因为眼睛看不清楚,蔡尤资去做了白内障手术,医生要求术后恢复期里不能过多地用眼,因此5月份的《东石老人》还没来得及编辑。内刊没有按时出来成为蔡尤资的挂牵。
传承传统文化 努力为晋江添盏“灯”
在蔡尤资众多的“斜杠”身份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台东石灯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是让人不得不侧目的。现如今,说起数宫灯,蔡尤资是那个绕不开的人。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数宫灯”是晋江、台湾两地东石同胞共同的习俗——在元宵夜里到三公宫(嘉应庙)里赏灯、数灯、卜灯,祈求三公爷保佑前一年新婚的人人丁兴旺,幸福安康。那一天,男女老少不仅在三公宫里赏灯、数灯、卜灯,还有猜谜、南音表演等活动。
“以前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大家都很爱参加民俗活动,特别是农历正月十五,三公宫的灯俗。我从懂事开始,每年都爱去三公宫看灯会、猜灯谜。”蔡尤资记得有一年元宵,还是个小孩的他看见谜笺上画着一幅漫画:一个赤脚女人站着,口中高喊:“我发财了!”(猜村民外号一)。他思索片刻,突然喊道:“赤脚富!”话音一落,兑奖的老伯当场奖励了他一颗糖,就这一颗糖,让他“迷”上了猜谜。至今,他创作了灯谜数百条,许多谜作入选了《中华灯谜艺术家大辞典》,也为“数宫灯”时的猜谜游戏增添了许多素材。
在现在所有介绍数宫灯的节目里,都会响着《数宫灯》的歌谣,歌谣是这样唱着:“三公宫,正月半;人点灯,恁来看,看什么,数宫灯,今年宫灯多少盏,润饼灯,鼓仔灯,鲤鱼灯,莲花灯,人成海,灯成山。台湾灯,阁卡好看:一盏双凤朝牡丹,一盏嫦娥托玉盘,一盏八仙朝阁老,一盏游子思唐山。千盏灯,万盏灯,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唐山。”“这首歌谣以前没有这么完整,是后来我在为闽台东石灯俗准备非遗材料的时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蔡尤资说,这首歌谣后来还被侨声中学编排成歌舞,去北京参加中小学生校园会演,还获得了金奖。
这些年来,蔡尤资一边挖掘传播“数宫灯”的文化,一边致力于“数宫灯”文化的传承,希望自己能为晋江添盏“灯”。每年他都要到侨声中学为学生讲述“数宫灯”的沿革,到幼儿园教授歌谣,为镇老年学校开晋江民俗讲座等。2018年,蔡尤资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台东石灯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爸尿酸高痛风,脚会痛,又有白内障看不太清楚,出门都要拿雨伞当拐杖,前两年,年届八十的他还会自己到市区去找资料。”蔡尤资的女儿蔡宛容说,什么都挡不住父亲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热心。5月7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来采访“数宫灯”的传承,他忍着脚痛和眼睛的模糊,坚持拍摄了一整天。“3年前,他的手受伤了,拆了石膏的手还肿着,他就又开始写材料。我看到了就把那个场景拍下来,每次看到都会很触动。”蔡宛容翻开手机里当时拍的相片,只见老厝厅堂的小桌子旁,右手仍然肿着的蔡尤资用左手专心地书写着。
以文养老,退休20年著述30多万字
“退休了,自此光阴属于自己。”蔡尤资说,“工作时忙着改学生作文都没时间,哪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呀。”于是退休后,蔡尤资抓住所有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蔡尤资的爱好很多,诗、联、字、画、文史、歌谣、民俗、民间文学都有所涉猎。“我是十学九不成。样样爱好,却没特别精的。”蔡尤资很谦虚,事实上,退休20年来,他致力于民间文学研究,涉猎诗词、歌谣、文史、楹联、曲艺、民俗、灯谜等,不仅把这些融入课堂,带学生唱歌谣,吟诗作对猜灯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他还著述了30多万字的作品。
20年来,他搜集整理各类民间传说故事数十篇,两篇作品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卷)》;他的文史文章散见于《福建史志》《晋江史志》;他与人合编《晋江歌谣》《晋江民俗风情》《东石民间传说》《东石港史研究资料》《东石民间歌谣》《东石揽胜》《乡音》;他还为侨声中学编写学生课外乡土读物《海峡民间故事》《闽台歌谣赏析》。2006年,在全国第二届校园文艺会演中,蔡尤资作词、侨声中学艺术团表演的闽南方言歌舞《采蚝姑娘》(吴紫藩作曲)在比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和“最佳创作奖”,为晋江赢得了声誉。
10年前,蔡尤资写下《发已千茎白,心犹一寸丹》获得晋江市退休教师协会举办的“多彩晚年”征文大赛一等奖,在文章中,他写道:如果“退”而“休”,浑浑噩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地打发日子,那余生的日子过得有什么意思呢?转眼又过10年,84岁的蔡尤资仍然丝毫没有“松”,忙碌着编《东石老年》内刊,忙碌着传播传统文化。他觉得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他说“人到老年,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热爱鸟儿衔来的每一个清晨,珍惜晚风吹来的每一个黄昏,这样晚年生活就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