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李五是明代极富传奇色彩的富商、慈善家,其慷慨解囊重修洛阳桥等乐善好施之举,至今仍被后人广为传颂。爷爷是李五的十四世孙,他继承了李氏家族乐善好施的好家风。
回忆起爷爷,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很动情地说:“好人,老实人!”爷爷总是从内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做事从不计较,因此,至今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感念他。
几年前,爷爷的一位老战友还打电话给我父亲:“焕之是好人啊,我仍记得他在我失意的时候给我的关心。印象深刻的是,他用那一把缺了根弦的吉他弹奏音乐安慰我,用自己的津贴给我买布鞋。”在那艰苦的年代,爷爷的爱心让这位消沉的战友重新振作起来。
爷爷对身边的人乐于帮助,对家乡的事也有求必应,虽然远在北京,但心里总是记挂着为家乡做点事。
1989年,家乡池店镇要重修宗祠,邀请爷爷帮忙为祠堂题写匾额及楹联。但那时候爷爷已经70岁了,身体不好,马上要住院治疗。但是他非要在这时把楹联写好,才安心去医院。奶奶劝他休息,他却说:“老家的事不能耽误,还是要先写好。”于是,他带病挥毫,一遍又一遍地写到满意为止。
诗人蔡其矫和爷爷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学,还同是晋江人。1995年在晋江庆祝建市十周年之际,他们合作谱写了《晋江之歌》。1997年7月,爷爷受蔡其矫之邀,为紫坂小学校歌配曲,那时候他已病重,仍一边顽强地与癌症抗争,一边为紫坂小学校歌配曲,蔡其矫和紫坂小学的师生都深受感动。
战争年代,爷爷的作曲教程手稿以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在各解放区和部队文工团中,对培养青年作曲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广为传阅,手稿被弄丢,他耐心地重新编写并留底。1997年,他在病中坚持对《当代中国音乐》一书六十多万字的书稿逐字逐句作审阅和修改,使当代中国音乐能够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新中国音乐的光辉成就。
“七个音符,一部人生”,在爷爷80岁生日时,他随手写下了这样的人生总结词。65年音乐生涯中,爷爷共创作了300多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撰写了300多篇音乐理论文稿、20多万字的《作曲教程》专著,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昌盛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是人民的音乐家,也是家乡人永远的骄傲。
言传身教 立德于行
“忠诚、严谨、自律、奉献,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爷爷的一生始终将自己的音乐活动与祖国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的父亲李大康也是音乐家,目前是国家一级录音师。父亲常常说,爷爷从来没有给他定下任何家规,但却深深影响着他的一生。
父亲告诉我,爷爷让他很佩服的一点,就是做事认真到了极致。“他在谱上修改音符,不是直接涂掉,而是贴上小纸条,再将正确的工工整整写在上面,你不认真看,根本看不出有修改过。”爷爷的音乐创作生涯长达六十五年,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对音乐的那份认真和执着。
上世纪70年代,父亲下乡到陕北农村插队,临行前,爷爷特意将印有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语录的报纸拿给他学习,并嘱咐他一定要好好锻炼。在延安做知青插队的日子,对父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他没有因为自己来自城市就放不下身段,而是虚心向老农学习做各种农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强健身心。
到新疆库车当兵后,父亲报名参加跳远比赛,被选拔到田径队,后来被指定参加“竞走”项目的比赛。当时他完全没有任何基础,就自己看资料,研究琢磨,每天上午技术训练,下午耐力训练,在戈壁滩上跑20公里以上。
插队、当兵回来后,在爷爷的建议下,父亲选择了录音师这个职业,一直做到现在。事实证明,这个工作对父亲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四十多年来,父亲传承爷爷身上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全面扎实的录音技术,赢得了认可和尊重。他的作品在国际国内录音界获过亚广联“放送基金”大奖、法国“戛纳唱片展”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金唱片”奖、“星光奖”、“最佳录音”奖等。
延安精神生生不息,红色家风薪火相传,我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而自豪。1999年,我到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每个案件,我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实事求是地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力争让我的每位当事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去年10月份,我与父亲一同去延安,向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捐赠了爷爷当年在延安时期的创作手稿和创作笔记。父亲告诉我,这些文物见证了爷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文艺事业所付出的努力,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这是我第一次去延安,第一次感受爷爷当年的革命情怀。“这次到延安的参观学习,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去思考关于人生道路的一些问题,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延安精神、鲁艺精神的传承人,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