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塔头中山学校:

地下交通站 星火燎原地

学生参观塔头地下革命斗争史馆。 本报记者 陈巧玲 摄

开栏的话:塔头刘村,位于晋江东石镇东部海滨,是晋江市第一批革命老区村之一。

从1936年到新中国成立,闽中、泉州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领导人先后来到塔头开展革命活动,塔头也培育了一批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点燃了塔头及周边一带的革命火种。

硝烟飘散,薪火传承。塔头刘都发生了哪些值得铭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即日起,东石镇塔头刘村党支部将联合本报推出专栏,带您一起穿越塔头革命据点曾经的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许春

语音播报、全景游览、在线解说,近来,在晋江东石镇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仁和红色“纪”忆馆网上展馆正式上线,打开该链接,手指点一点,就能720度VR全景游览塔头地下革命斗争史馆。

这个史馆所在地,曾是塔头刘村刘氏宗祠,也是塔头中山学校的旧址。史馆内,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塔头及周边沿海一带的抗日救亡、武装斗争等故事。

1936年年初,惠安、泉州等地的革命活动遭受破坏后,中共地下党员朱汉膺来到晋江南部滨海乡村——塔头,并与晋南县委取得联系,以塔头中山学校校长的身份为掩护。朱汉膺在这里建立秘密交通站,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并先后安排何邦基、施赣生、苏棠影等一批地下党员来此任教。

同年春,中共南安金淘区委委员李刚也来到塔头,通过朱汉膺联系上了晋南县委,后被推选为晋南县委委员。1937年1月,在李刚主持下,塔头党支部成立。

以学校为阵地,塔头党支部对青年学生和群众进行了抗日救国的教育。李刚亲自编写“抗日基本认识”15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何邦基等教师编写抗日救亡宣传稿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向群众演讲。写文章、出墙报、开演讲会、教唱抗日歌曲、发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组织巡回剧团演出……形式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校内走向村庄,从村庄走向沿海一带,引导一批青年学生、进步村民走上革命道路。

“也是在他们的动员下,我们一批女孩子才有机会走进宗祠,开始认字读书。”今年92岁的老党员、离休干部刘佩香回忆说,当时,塔头中山学校的老师们挨家挨户动员贫苦家庭的孩子入学,特别是动员村里没读书的女孩子接受教育。

(下转4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